分享

莱茵河流经哪六个欧洲国家?

 地图帝 2020-07-02

俄罗斯面积太大,欧洲第一大河、全长3692公里的伏尔加河全程都在俄罗斯境内。但除了俄罗斯,欧洲多是面积小国,所以,较长的河流很容易就成了国际河流。

比如,全长2850公里的多瑙河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国家,共流经10个国家,分别是: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摩尔多瓦(仅临河数百米),在乌克兰汇入黑海。

除了多瑙河,欧洲还有一条非常著名的国际河流,这就是1232公里的莱茵河。莱茵河并不算很长,却也流经了六个国家。

莱茵河发源于中欧内陆国家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以北,夹在格拉鲁斯山与勒蓬廷山之间,从西南向东北流去。莱茵河出了瑞士之后,流经的第二个国家,是举世闻名的袖珍小国列支敦士登。列支敦士登有多小呢?160平方公里。怎么比呢?以大闸蟹出名的阳澄湖117平方公里,列支敦士登只比阳澄湖大一些。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夹在瑞士与奥地利之间的列支敦士登,怎么说也是一个国家,而且地形有高山,有平原,东高西低,最高峰前格劳峰,海拔2599米。莱茵河是列支敦士登与瑞士的界河,列支敦士登与瑞士之间没有土地接壤,隔河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过,由于列支敦士登与瑞士在历史上的关系特殊,列支敦士登的对外事务,一般都是由瑞士代理的。列支敦士登使用的货币,也是瑞士法郎。

莱茵河出了小国列支敦士登,接下来就成了瑞士与奥地利的界河。与列支敦士登的情况差不多,瑞士与奥地利的边界,也基本上以莱茵河划界,东属奥地利,西属瑞士,极少有土地接壤。

此时的莱茵河由南向北流,已不再是瑞、奥两国的界河,而是单独在奥地利境内穿行。没走多远,莱茵河就一头扎进了巨大的康斯坦茨湖(也称博登湖)。536平方公里的康斯坦茨湖,在欧洲已经不算小了,这还是瑞士、奥地利、德国的界湖。莱茵河的旅程并没有结束,在康斯坦茨湖里快乐的游玩后,莱茵河从西北方向出了康斯坦茨湖,进入德国境内。

没多久,莱茵河又成了德国与瑞士的界河,分分合合,让人眼花缭乱。莱茵河由西向东穿行于繁华的德语区,然后来到了瑞士的巴塞尔。巴塞尔是个“鸡鸣三国”的城市,北郊是德国,西郊是法国。巴塞尔的球队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有很深的渊源,巴萨的红蓝队服就源于巴塞尔。

莱茵河出了巴塞尔,接下来就成了德国与法国的界河。此后,德国与法国就基本以莱茵河为界,东属德国,西属法国,极少有陆地上的接壤。在莱茵河西岸有一座著名的城市——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因欧洲议会驻在这里,被称为欧洲之都。

莱茵河继续由南向北流,但已出了法国,又单独进入德国。而德国的这一段莱茵河,却成就一段历史上的传奇。这一段莱茵河的德国城市都有哪些呢?即使你不看德甲,也应该非常熟悉。有:卡尔斯鲁厄、曼海姆(前国足洋教练施拉普纳曾在此执教)、美因茨、威斯巴登、科布伦茨、前西德首都波恩、科隆、勒沃库森、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附近还一座著名的城市——多特蒙德。

咱们都知道德国是欧洲工业的发动机(之一),德国工业又主要集中在鲁尔工业区。而莱茵河,正好由南向北穿过鲁尔工业区,为这一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如果说鲁尔工业区是德国的“工业之母”,那么莱茵河就可称为鲁尔工业区的“母亲河”。鲁尔工业区不止一条莱茵河,但莱茵河无疑是鲁尔工业区最大的河流,它有两条支流鲁尔河、利珀河。这些的大小河道都被德国人修建运河并连接起来。鲁尔工业区的城市并不沿海,但通过莱茵河,7000吨的轮船可以由此进入北海,节省了大量运输成本。

莱茵河在为德国的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后,进入了最后一站——荷兰。在荷兰,莱茵河似乎没有了德国的那种喧闹,在世界级的大港鹿特丹以东汇入茫茫北海。

有意思的是,莱茵河既不发源于德国,也不在德国入海,但莱茵河却经常被贴上“德国”的标签,毕竟莱茵河与德国的关系实在是太特殊了。也正因为如此,德国(还有法国)曾经有一段时间使用莱茵河过度,造成了莱茵河的巨大污染。在上世纪三四年代,莱茵河成了远闻闻名的臭河,被讽刺为欧洲敞开的下水道,或是欧洲最浪漫的臭水沟。

莱茵河是条国际河流,流经各国都非常关心莱茵河。荷兰是莱茵河的下游国,莱茵河中游污染,最倒霉的自然就是荷兰。在荷兰的牵头下,1950年7月,各国组成了一个“保护莱茵河防治污染论坛”,大家聚在一起,商议如何保持莱茵河。到了1976年,欧盟的前身欧共体也参加了这个论坛,使得莱茵河的治理有了更广泛的地域概念。

各国的努力没有白费。从八十年代后期,莱茵河甩掉了“东方版龙须沟”的帽子,把这顶帽子扔到了马里亚纳海沟。又经过很多年的努力,2003年,莱茵河的水质已经基本恢复曾经最美好时代的模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研究者在莱茵河的支流发现了大马哈鱼,正在河里快乐地生小鱼。这条消息传出来后,莱茵河两岸的人们都非常激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