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魔营·第十四天:关于手的哲学思考(下)

 清虚堂 2019-08-14

1

上午理论

昨天我们讲,心支配下手的运动是感动,脑支配下手的运动叫劳动 。劳动的劳, 意在“功”,叫功劳。所以颜回说“不施劳”,就是不显摆自己获得的成果。劳动是为了“功”而动;感动不一样,是内心有感。感上面是“咸”,都的意思,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人与人之间能够从这个“人”波及到“仁”,原因就在于心的同构、同感。

感而动之。表达方式一种是想说,一种是想动。两者合起来,通过手来把语言传递出来, 就是 “书”。

手的运动主要在手指,但是写字时完整的手臂能够运动 、能够发挥它的功能,才叫用手写字。

所以我说,对手的研究,包括从手指的运动半径, 怎么样才能保证它运动?比如掌实,你这个手指头就运动不了,所以握笔手心一定是虚的,无名指和小指也不能抵死,这样在运动过程中,借助毛笔的弹性,因势利导,写字才轻松自如。你想写得 大一点,要用到手腕,再大的字,可能就是手臂的运动,它们都有一个运动半径。所以我们讲写字的时候,要研究我们的手指、手腕、肘、臂,把它们之间整个的协调起来,这样写字,不管大小都能够运用自如。

当一个字老写得不准时,不在于多看字帖,而是要多检查自己的姿式有没有别扭。古人老早就发现这个问题,《孟子》有一篇文章讲:“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所以任何的“习”不要太过于强调外在的目标,而要强调内在的理。

以上是接着昨天讲的“手是人之为人的一个依据”,动物是没有手的,只有人才有手,所以手在人得以成为人的过程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手主要体现为一个是大脑支配下的劳动,一个是心支配下的感动。因感动进入到书法,然后往下缩小到我们的手,研究手的运动,包括它和我们身体之间的关系,手成为一个人对外的代言。这些关系一旦明白 ,你在写字的时候, 就可以得于心而应于手了(练字是得于手、应于心)。

2

下午示范

《何如帖》

学王羲之学不像,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学他的时候,都是把勾摹本当作墨迹去学,老想写得和勾摹本一个样,没有想办法把它盘活,所以书写始终从里边出不来。就像拿着一个人的照片当本人 ,这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尤其是上千年以后,墨已经彻底沉下来,然后又是勾摹本,又是印刷了多少次了,所以它显得硬。但事实上王羲之写字不可能是这样,肯定是信手挥洒 。宋人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设有“逸格”,王羲之字逸少,“逸”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像兔子一样跑得快,通畅;第二个是逃跑,是遁世。所以逸的意义首先是身体要获得自由,然后是精神获得自由。

我把里面的一些动作尽可能简化,不简化的话,大家实在学不了。如第一个“羲”字的两点,稍稍一带有那个势,不一定非要写像这个形。他写了三遍,各不相同,所以大家不要太过于拘泥于它的形,关键是这种写法。

我们获得知识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联想,一种叫理智,艺术里面更多的是联想。看到一个字 ,你要能把字帖里的同类全部汇聚过来,迅速找出它的共同点 。

《奉橘帖》

卷锋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卷锋让空间有了纵深,像带子从半空中卷了过来一样的 。苏东坡论王羲之书法 “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是那么热闹,有一点点寂寞,有一点点荒凉,有一点点隐逸;散,就像散步一样,无目的地的随意叫散。散在形态上,它不是那么紧凑,字心在字外不在字内;简,用笔没那么啰嗦、花俏;远,让你感觉到它很长。

卷锋就是简远, 妙在笔墨之外。妙在笔墨、止于笔墨,那是形而下之、等而下之。妙在笔墨之外,通过笔墨把你的思绪带到外面去,就高。比如我们看弘一大师的字, 让人心静 ,感觉他不是凡人。

比如《何如帖》中“复”字中间的留白,基本上都是这样,形成一个传统。《奉橘帖》中两个“未”字的竖画一个靠左一个靠右,就不居中,大家要能够明白里边的一些道理。 

3

晚上作业

作业:把今天学的几个字帖背会。

【我在魔营】

01

观察日记

【观察员  陈安源】醒来后,惊觉又是一天。状态,应十分美好!

魔营学习进行至今,原定的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于钟华老师今日马不停蹄讲授了《频有哀祸帖》、《孔侍中贴》等七个王羲之经典尺牍。时不我待,倾囊相授。

开营十余日,每一日似乎都很短,营友们对课程也是心存敬畏。于是,于老师的每一次示范都像舞台现场演出,身边总会被包围的密不透风,小伙伴们一边录,一边听,一边记,生怕错过了书法的核心秘笈。

通过于钟华老师的魏晋笔法研究系列课程,我们知道了书法并不是单纯地书写,不是练好技法就成为真正的书法家,能产出好的书法作品,如果不想成为'奴书'的话,还要在'道'的方面多下功夫,历练自己的精神层面,让书法更有神采和味道,这样以来,书法才是真正的'形神兼备'。一路走来,大家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不仅是书技干货,更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十余天来,我和小伙伴们在魔营内一日一日积累知识,精研书道,每一刻都是生命中的修行。每一瞬间都将自动记入回忆之盒。我们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不是吗?

02

学习心得

书写的结构化

余雅婷

最开始讲结构化这个词的时候,我其实并不理解这个词具体指代的意思。在于老师分析完之后,我大致明白说的就是书写的顺序,或者说是整个书写的一套流程。分析的基本方法是描述,把“有人在书写”这一行为描述为“有人手持毛笔在写字”,然后逐字去解释。

比如“手”可以理解为右手写字时的去远拉近的方式,这种方式又是由于手的定点书写带来的。

然后“持”这个动词,涉及到了如何执笔的问题,魏晋时期大多是三指执笔,到之后五指执笔的出现,其实是由于家居的改变,尤其是由魏晋时期的席地而坐到后来高桌高椅的出现,虽然我们现在都是五指执笔,但实际上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三个手指,所以从执笔方式来说,三指执笔是基础。

第三个名词是“毛笔”,对于毛笔的分析,既与个人习惯有关,也与对写不同字体的选择有关。因为不同材质的毛笔对于书写的要求也不一样。最后“写字”二字,可以分成“写”与“字” 两个方面去分析。“写”关于字的笔画,“字”关于字的结构。在蘸墨,舔毫,落笔三个一系列的动作中,每一个过程,每一个动作的不同都将形成不同的结果。

在每个点都进行扩充说明之后,感觉就形成了一个大框架,整个书写的过程细化、具体化了,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书写,更方便我们分析不同的字帖,了解不同书家的笔法。

古法与今法

周然

魔营第一天就走近魏晋探索古法 ,首 先是钟繇,对照他的字帖,于老师为我们总结了钟繇小楷笔法特点:古(与“今”相对,靠近源头,行笔时没有多余的动作)、拙(与“巧”相对,减少、弱化花俏的用笔技巧)、朴(与“器”相对,不分明,整体、浑然 )、素(与“花”相对,没有染色、不花不巧)。用笔是一塌直下,线质圆润饱鼓,如同未脱糠的麦粒。笔画粗糙,上大下小,横长竖短,展现出其敦厚、内敛的气质。写时,把毛笔轻轻提起,不要压死,与纸张有真切的接触,点到为止,写时保持放松。

想要写出这些感觉,需要学会“古法”,相对的是“今法”,两者背后都蕴含着古代和现代两个不同环境、背景下带给书写者的影响,通俗点说或许就是不同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各人修为、品性等等情况下写字传达出来的“精气神”、“气息”。我们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笔上功夫,还要走进字帖背后了解作者,体会当时的格局,不断训练,方可“字如其人”吧!

 古法何以在魏晋

贾双睿

中国书法史经历了文字准备期和书法期,书法期又可分为法的追寻、法的传承和找寻古法三个阶段。古法即书法内核,是书法得以成为书法的内在依据。而古法的提出,可以上溯到秦代,李斯推行书同文。书为动词,意为书写,文为名次,意为文字,所以书同文的目的在于用一种书写方式来统一文字形态,这也就成为了后代书法发展的顶层设计。

但这一目标并不是在李斯时期通过强硬的政策来完成的,而是在书法的不断发展中,由千万个投入书法的人相互作用、竞争的结果。也就是说,书法中古法的形成,是在自由发展中实现的顶层设计。这使得书法中的古法是在千万人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存在思想及方法上的垄断。

书法中的古法,经过漫长的发展及千万人的努力,终于在魏晋时期形成。这是由魏晋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的。这一时期,人们发现自己生命不可控,从而产生了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也带来了所谓文的觉醒,这里的文不仅包括文学,还包括书法、绘画等,拿绘画举例,魏晋时期出现了六朝三杰之一的顾恺之,他的人物画水平达到很高的境界,同时,他提出的“以形写神”等观点对后世绘画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另外,魏晋时期世家的崛起及书写工具的改革也为古法的形成做了铺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