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书法学习笔记三十则(四)

 清虚堂 2019-08-14

书法学学科研究的目的

讲解:于钟华

整理:彭闽湘

     今天讲书法学的学科建设。是讲,真要建设起来,至少要用十年或者二十年的时间来做才行。

     什么是学科呢?这牵涉到“学“是什么意思。一般人想到“书法学”,认为不就是写几本书吗?不是的。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学”。“学”其实就是逻辑,逻辑在古希腊里面这个单词的意思是“语言”,语言的本意是“道说”,“道说“的意思是带出、是呈现、是去蔽。换句话说,一个东西一旦被冠与什么什么“学”的时候,它的意思是希望通过语言能够把一个事物带出来,所以,语言被称为 “存在之家”。世间万物的存在,最终是通过语言的方式向我们显现,当我们不能把它形成语言的时候,表明我们对这个东西的认识尚没有完全揭示。

     比如说这个杯子,如果有一个“杯子学”的话,就是怎么样把这个杯子展示出来,让大家因为你的这个学,而知道这个杯子是怎么回事。

     从数学的角度,这个杯子的口径是多少?高度是多少?容积是多少等等;从物理学的角度,这个杯子是由什么材质组成的?上面画的这个花纹用的是什么东西?这个图案是怎么回事?从美术的角度,他会告诉你这个杯子是个圆柱体,里面是空心的,在这个条件下怎么样把它的空间结构呈现得更真实。

     这个杯子a如何区别另一个杯子b,我们一般的解释说,这个杯子高一点,两个杯子的颜色不一样,一个是铁质的,一个是玻璃的等等,我们会找这样那样的条件来对它进行区分,区分是为了使杯子a得到更真实的呈现。时间也是区分的一种方式,如果还是区分不出来,就要开始展示空间了:说这个杯子所在的位置,拿一个东西做参照,杯子a在桌子正中,杯子b在它的右边。这是空间的区分,还有一个区分是什么?比如同样的光线照下来,a杯的反光点和b杯的反光点是不一样的,它在中午十一点钟的光照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最终对这个杯子的界定就变成了这个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的交错,证明这个事物本身的唯一性而不会变成其他。所以让一个东西如其所是的呈现,是在此时此地此刻的呈现,这个时候呈现的方式就变成了一个是时间性的,一个是空间性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是对一个事物真实呈现的不二法门。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所谓的书法学,是希望书法如其所是的、像它本身就是的那个样子,就是让大家看清楚书法的真面目,现象学叫回到实事本身,在书法学里面它的应用叫回到书法本身。

      要回到书法本身,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做工作:第一,时间。时间中的书法是什么?它主要体现为历史性的。第二,空间。主要体现为哲学性。时间性的书法,通常我们称之为“本源“,寻找书法最早的源头是什么。空间性、哲学性的书法,探寻的是”本体”,就是这些现象得以存在的背后的那个依据和基础是什么。一切的东西向我们呈现,是以现象的形式而不是本质的形式呈现,那个现象背后的、使这个东西何以是这个东西的那个始基是什么。“始“是开始,时间性的;“基“是这个东西赖以存在的根基。始是本源,基是本体,两者合起来是本质。

     于是我们对书法学构建的时候,就会形成两大序列,第一是历史的序列,第二个是“学”的序列。时间性的时候我们会讲到,书法史、发展史、美学史、笔法史、批评史、传播史、思想史等等,这是关于历史的,凡是你认为在书法发展过程之中所存在的这个东西能够构成一个史的序列的话,使这个东西在这个里面呈现出来,都可以写。比如有人认为书法的形式很重要,书法发展过程之中材质变化多端,可以写一个形式史、材料史,还有相关的学科,比如关于毛笔演变的历史,汉字演变的历史等等,都是使这个在几千年过程之中已经存在的书法,怎么样能够真实、完整的呈现。

      然后“学“的部分。比如说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书法哲学、书法美学、书法心理学、书法社会学、书法传播学、书法教育学……不断的构建下去,还有比如说对书法家进行研究,书法如何创作进行研究等等。这样的两大序列建立起来后,是不是好像我对书法大致有一个认识了,知道书法是怎么回事了。当然这里面可能还会牵涉到很多概念,所以会有一个术语解读,要进入到一个事物,尤其是作为文字形态存在的时候,首先要对术语概念、专有名词能够了如指掌,所以需要有一本书法学科的术语解读。这样行不行?你是不是真懂书法了呢?像书法这种完全图像的东西,只存在于语言里面,不能以实物本身的形式展示,我们对它还是一头雾水,所以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印刷精美、使得这个作品能够真实呈现的一本 “书法实图”。 贡布里希说了一句很牛的话,“我所有研究的艺术,如果没有见过实物的图片,我是不研究的“,所以大家如果有机会去博物馆,去看到某一件作品的原件最好 。

     这样加起来,我们大概了解这些是所谓的书法学。但是现在这些是分开的,所以牵涉到前面整个应该有一个帽子叫:“概论”。

      概论是什么呢?就是真正的、完整的落实“回到书法本身”。我们来看这个东西的时候会看到几个方面,最核心的“书法是什么”?怎么样让书法真实的呈现呢?这个“书“是不是包括两个方面?它既是一个名词又是一个动词。前面我们讲这么多更像是名词性的,那么动词的是什么样的呢?

     就是大家看到和光一个人坐在那儿拿着毛笔写字。我们回到具体的这个书写场景里面去的时候,你会看到有个女的叫和光,这个女的长什么样子呢?说她是一个农民不认识字,可不可能?不可能。我们会认为她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识字的人,于是我们对这个人会有一个身份的界定:大概她首先是一个文人。然后呢?她在写的时候紧张得要死,行不行?蔡邕说一个人在书写时候的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说这个人是一种很放松的状态,于是我们就会研究和光在书写时候那种怡然自得的神情,就是对书写中的人要进行真实的描述。在做这个描述的时候还可以把很多历史拉到里面来,比如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时候好像喝了点酒,在微醺的情况下,于是把那个情景给它还原过来,颜真卿在书写祭侄稿、苏东坡在写黄州寒食诗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前面一个是作为书法家整体的要求,这三个最伟大的书法家,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里面真实的、具体的呈现。

     然后我们看到和光拿了支毛笔,她怎么样拿着这支毛笔,于是涉及执笔法。那么历史上的执笔是怎么样的,比如魏晋时期、唐人是怎样执笔,随着家居环境的改变,宋人是如何执笔,以至于到今天,我们怎么样执笔。这是一条线索,还有一条线索是“应该怎么样执笔“。现在发现和光是坐在那里写字,可能五指执笔法比较合适,但是五指执笔法是怎么样来的呢?我们说原来最早是三指执笔法,因为从我们的身体结构来讲,大拇指、中指、食指非常重要,这个从日常的行为里面也可以论证,我们用剪刀、筷子、粉笔、钢笔,包括画画的用油画笔,都是这三个手指头在操纵,换句话说,毛笔也不例外,即使是在五指执笔法里面,也是以这三个手指为主导,无名指和小指是辅助性的是灵活的,才能够上下勾动。执笔的问题明白了,和光拿着的那个笔杆还微微有点倾斜,为什么会倾斜呢,倾斜和不倾斜的关系是什么呢?好像这个笔杆是直的时候,出来的线条是中锋行笔;侧的时候呢,可能是侧锋行笔等等。

     再往那边仔细观察,她的笔毫好像还不一样,首先看到的是笔毫的形状,她用的是铺毫,于是我们知道在铺毫之外,还有一种叫束毫。铺毫写的时候还牵涉到一个怎么样落笔,然后她那个毛笔是什么毫做的,羊毫?狼毫?还是兼毫什么的,再看这个毛笔形态,是披柱法还是无芯散卓的等等,把这块搞清楚。然后是写,发现和光写“横”画的时候,她这个手放在那儿动都没动,就摆动了一下,这个“横”画就出来了,于是就牵涉到横竖撇捺点折钩如何书写,历史上大家是怎么讲的?到她这里是怎么讲的?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看她写横又写竖,横竖之间的连贯是什么样子。

     和光在那里书写,我们一堆人在这里观察,把她这个写字的事件,就像之前我们讨论“回到中小学篆书教学”这个事件里面,可以分为若干个环节,怎么样把这个事情搞得越清楚越好,这个叫洞若观火。


     和光在那里练字,有的人在她的后面看,有的人从侧面看,有的人从前面看,不同的知识结构的人去看,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所获得的都是和光在这个书写本身里边的某一个侧面或某一个角度或属于你的知识结构所呈现出来的那个东西,然后把这些东西给它综合起来,这个就叫”回到实事本身“,回到她书写的这个事件中,这个叫书法学。

     一般讲书法,讲的是书法作品,你看在这里边,有笔法史、字法史、章法史,这个是已经存在的。我们要讲的是找到一个具体的这个人,很标准的、真正吻合了书写的,可以对它进行来自于你、你的眼睛、你的知识结构对它的观察,它向你的呈现,你才能够看到那个东西,我的讲课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的,这种叫现象学的描述法。

     所以所谓的书法学概论,描述的是这样一个部分。一个人在真实的书写,我把他这个书写的整个事件真实的描述出来。这也就是我反复说的,追求真理。追求真理的勇气是学习书法和研究书法的第一个条件。作为书法学的学科,它.又构成了两大序列,一个是史的序列,主要强调时间性,也就是这个事物在我们具体的事件里面、在发展的时间流程里边,所呈现出来的方方面面,这确定的是书法史的对象的概念。第二个是“学“的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它和这个时代里的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它可以更加真实地呈现,就有了书法的哲学、美学、心理学、批评学、传播学、教育学等等,从而确定书法的概念。一个叫书法学的丛书,一个叫书法学的概论,合起来以后,我们又有一个叫书法学的术语解读,然后有一个书法实图,通过这样一个系列,使得书法如其所是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才是书法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

     当然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个做得越来越细,比如说你看到和光写的是篆书,如果是一个外行的话,他可能只看到一个人在写毛笔字,不知道写的什么内容。如果是你的话,你会看到她写的是《峄山碑》,你还可以介绍介绍她写的这个《峄山碑》,好像她写得和原碑不太一样,夹杂了一点《袁安碑》的地方等等,所以你的知识结构越多,你对这个事情的观察越细越真实,你的知识结构不够,你就没办法介入到她书写的那个字体里面去。所以对一个实事的呈现,在于你对这个实事本身的认识程度,然后一步一步全部呈现出现,这个实事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片面,而是一个全景式的再现,我们对这个东西了解过以后,对我们后来的书写有所帮助,对这个事物的认识有所帮助,这是书法学学科研究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