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导性案例的现实作用

 沙沙漏漏_ 2019-08-14

  指导性案例的效力

  指导性案例不同于法律和司法解释,也与西方的“判例法”有本质区别,它在我国不属于正式法律渊源,主要是在司法裁判中发挥指导和参考的作用。2010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其中第7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类似案例时应当参照。”并对指导性案例的编选条件、编选程序、指导价值和参照适用等作了原则规定。截至2017年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共发布16批87件指导性案例。指导性案例是法律实践与法学理论探讨有机结合的衍生物,是由最高司法机关进行严格认定和履行法定程序后所作出的权威发布。

  有助于司法机关统一法律适用的标准。成文法的规则具有概括和滞后性。案例指导制度的首要作用就是统一法律适用,用某一法律规范将特定案件的事实及其法律适用吸收进来,并将其类型化,完善该法律规范,使得其能够达到司法确定性的要求,增强了成文法适用的指引作用。指导性案例以裁判规则为逻辑点,是法官对法律规定进行解释和阐述的产物,它要求法官在对相同或类似事实应依据法律作出基本相同或类似的裁判,使得法律的精神、原则在司法适用中贯彻一致,避免多重解读甚至曲解,这有益于提升司法人员的司法能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司法人员正确、规范行使审判、监督等权力,预防司法腐败。

  有助于立法机关修订和完善法律制度,实现良法之治。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繁杂性、灵活性与法的稳定性之间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形。指导性案例来源于法律适用和执行机关的法律实践,同时又为司法实践提供法律养分,滋养良法的生成,可以促进立法模式的改变和立法资源的丰富,甚至可能影响立法进程,有助于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汲取案例所蕴含的法理精神、价值和理念,并将之贯彻到法律制定的全过程。

  有助于丰富、发展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教育。指导性案例是生动具体的法治,是成文法在法治实践的实然表现,既可作为法律定性分析的对象,又可为量化分析提供丰富的现实素材。对司法案例的重视和运用,可丰富法学理论和法学教育内容,推动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朝更加专业、精细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与司法职业的有效对接和协同发展。

  有助于全面推进法治教育和宣传工作。指导性案例体现着司法人员辛勤的法治智慧和优良的法治素养,是法治教育的“活教材”,可帮助人们学习法律条文、了解法律的适用,领会法治精神。案例的素材和内容里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和广泛的社情民意,为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贴近民生生活和社会热点的司法案例能使公众从案例中直观领悟法律原则和法治精神。

  有助于加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监督和执行工作的监督。公布指导性案例,将司法审判人员的裁判方法和思维模式通过判决书展现给外界,使得人民群众能够看到审判者的推理过程、论证方法,这本身也是司法公开的方式之一。虽然司法审判是一种专业化的运作过程,大多数老百姓的认识水平并不能达到这种专业水准,但是人民群众朴素的逻辑和正义观念无疑是对司法审判者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我国历史上的案例,还是当下的指导性案例,其效力都不是强制性的,它的意义并非在于提供一个具体规则,而在于提供一种处理方式,对司法人员的思维过程和裁判过程形成一种事实上的约束力。尽管目前还受到指导性案例的数量、质量以及识别标准模糊等问题的制约,但是随着指导性案例数量的增加及法官独立审判素养的提升,案例指导制度必定能在促进司法实践的良性运转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