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同拐角遇见大师

 生活处处有故事 2019-08-14

作者:李倪斌(笔名柅兵)

北京胡同历史悠久,反映了北京历史面貌,有着丰富的内容。“胡同”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据说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胡同”也代表胡汉同居一巷的意思。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南锣鼓巷胡同北起鼓楼东大街, 南到地安门东大街,有786米长、8米宽,可以算得上是北京最热闹、最时尚的胡同区了。

“弯弯曲曲的小胡同,有很多有很多弯弯曲曲的故事;弯弯曲曲的小故事告诉我和你,每一座四合院都有一幅看不够的画;每一扇大门都关着一个猜不出的谜……”这是一首名叫《北京胡同》的歌,当时听旋律没什么印象,这几句歌词倒是一直留在了脑海里,总想找个机会亲眼去看一看。

古语云:“宅,所托居也”,故住宅从古到今都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四合院又称四合房,门墩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是四合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大门一整块的门枕石被称为“门当”,而门框上突出的门簪则叫“户对”,它们一对在下,一对在上,这便是“门当户对”的由来了。

在过去,大门的大小宽窄、门框上突出的门簪数量代表着住户的富裕与权势。而大门之前的门墩通常会雕刻一些传统的吉祥图案,门墩上的饰物可不是随便雕上去的,任何一个小的细节都有其讲究和由来。门墩通常由须弥座、抱鼓或方箱、以及兽吻或狮子三部分构成,方形的门墩多为文官使用,圆形的门墩多为武官使用。

如果将南锣鼓巷胡同看成南北纵向排列的话,那旁边的各个胡同刚好与其组成了一个一纵八横的结构布局,这其中就包含了位于东棉花胡同39号的中央戏剧学院和位于帽儿胡同13号的北洋军阀冯国璋故居。

雨儿胡同的入口并不十分明显,稍微不留意就会错过。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牵引,我在雨儿胡同遇见了我崇敬的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旧居纪念馆。

雨儿胡同13号院原为清太宗第四子叶布舒宅邸东边部分建筑,是一座完整的单体四合院。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国家文化部拨款购买提供给艺术大师齐白石居住,1957年大师逝世后国家曾在此筹建“齐白石纪念馆”,后为北京画院办公地点,2012年北京画院对原建筑进行了修复并重新命名为齐白石旧居纪念馆,以此纪念一代艺术大师。 

齐白石为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大师画虾堪称画坛一绝,为了画好虾,大师可谓是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虾的形神特征。大师笔下的虾那种透视感是常人无法达到的,虽是纸上之虾却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跃然于纸上。如今,这院中的水缸虽然没有了虾,可我依然仿佛看到大师在深入观察虾的一举一动。



庭院深深,深几许?当我走出白石老人旧居纪念馆,漫步在胡同里,看见一些老门墩石,这些文物似乎在悄悄地向我诉说,诉说这条胡同那些往日的荣光,以及那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忽然间,我想起了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据说《雨巷》就是一首描写胡同的现代诗歌,所不同是现在的胡同里再也没有结着愁怨的姑娘了,人们愉快地享受着当下带来的幸福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