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到底差在哪里?

 nysd2012 2019-08-14

文 | 塞柏

读书和不读书,一天两天,是看不出来差别,但一年两年,人和人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不一样的。

常常看到有文章在说:读书和不读书的人,到底差在哪里?

最近读者君采访了许知远老师,或许从他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更好地找到这个答案。

读书的人,始终很有趣

有人问:读了很多书,但都忘掉了,那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采访许知远老师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问了这个,实在是因为好奇。

一方面是因为一走进他办公室,放眼看到的都是书。

瘦长的空间里,短的两边一面是窗户,一面是门和沙发,而长的两边都是快要顶到房顶的书架。

书架上摆满了书,甚少有空隙,而且书基本上半旧不新,一看就翻了很多遍。

另一方面是最近在读他的新书《游荡集》,特别惊奇他为什么可以记住那么多东西。

各种典故,各种历史,好像都熟稔于心,绝不是百度可以做到的。

许老师说,自己也会忘,但是读过的书,并不会全然忘掉,有时候它会莫名浮现出来。

比方说,他有次夜晚在横滨的海边散步,忽然听到一个歌手在唱《夏日终结》。

“远处有轮船的光亮,风吹过来,那个时候觉得很诗意,很舒适,在背后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很大的中华街。

那时候我忽然想起当年孙中山、梁启超就是在这里面闲逛,那一刻的时空是交错的,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时刻。”

这大概就是读书的意义,它就像你小时候吃过的每一顿饭。

如今已经记不清到底吃了些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时候,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们的骨肉和血。


读书也是,明明已经不记得了,却在某个时刻一股脑地涌现出来,于是: 

见到大漠的时候,会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香港旅游的时候,会想起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

站在拉萨八廓街的时候,会想起仓央嘉措当年是不是就在这儿,发出了那句感叹“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

所以和爱读书的人一起聊天、旅游,绝对不会无聊。

当旁人感叹,这风景多美多美的时候,腹有诗书的人会跟你聊这儿的前世今生,跟你聊谁谁在这儿发生过什么……

这就是有趣的灵魂,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每一天都是新鲜的。

点击观看读者X许知远专访,解答你对读书和旅行的困惑

(没有流量?可以先看文字稿哦)

读书的人,没那么焦虑

曾经看到过一个段子,一个人正在刷手机的人被问到:你多久没有阅读了?

这个人朝着摄像机亮了亮手中的手机,反问道“这难道不是阅读吗?”

如果你能静下来去读一本书,你会发现相比碎片化阅读,认真去读一本书,更能抚慰我们浮躁的内心。

采访中,许知远老师也说道:

如果你注意看的话,专注使人幸福,包括跑步也能使人专注,当你读书的时候其实内心是很安静、很镇定的。

现在的年轻人大家普遍心里都慌慌张张的,是因为没有专注的时间,一直不断地被打破,所以你是不稳固的,你特别需要关注外界在发生什么变化。

当一个人内在相对比较稳定的时候,他就不那么在乎外界的变化了。

为什么会焦虑,为什么会迷茫?

是因为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关注别人的世界,而忘了理清自己的道路。

一直以来,无论是做《十三邀》,开书店,还是写作,许知远老师似乎总是游走在大众审美的边缘。

当这个时代中,绝大多数人忙着取悦用户的时候,他冷静地做起了严肃的《十三邀》,不停地发问,不怕冷场的质疑,他想通过这些公众人物的影响和力量,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还能有一份清醒,能深度思考;

当人人忙着赚钱的时候,他还留存一份天真,开的单向空间只摆自己真心喜欢的书;

▲单向街书店店猫大人Lydia

当读者开始功利化阅读的时候,他却开始写《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还说余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写完有关梁启超的三卷书。

他是一个逆流而上的人,却没有丝毫的慌张。

我问他,会不会担心自己的作品不被大众喜欢。他毫不在意地说,我写作的时候不想读者。

因为内心坚定,所以才能淡然处之。因为一直走在自己的路上,所以不会焦虑。

读书,就是一个见自己、见天地、见众人的过程,当你见过得足够多了,也就能找到自己的路了。

读书的人,心态年轻

当问到未来的打算时,许知远老师说,自己还有很多很多想去尝试的事情,拍电影,开一个酒吧,去一切还没有去的地方。

同事反问他,难道不会担心年龄吗? 

他却说:

“我觉得只有创造力弱的、情感匮乏的时代,才喜欢用年龄来衡量人。

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非常单调,要用你的创造力、用你的审美、用你的精神追求来确定你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用年龄来确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或许在年龄上,他已不再年轻,但是内心的追求,让他始终拥有有少年般的热血,这才是真正的年轻。

林清玄说过: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读书就是生命的化妆,随着时间流逝,容颜会枯萎,但在融在血液里的知识,刻在骨子里的精神世界永远不会老去。

它像一颗茁壮的大树,只要你还在汲取新鲜的事物,它就会一直成长。

《十三邀》中印象最深的是采访二次元爱好者的那期。

以许知远的年龄,二次元的世界离他可以说是很遥远了,但是读书人的敏锐、心态,可以让他去理解和去接受这些不一样的少年。

▲《十三邀》对话二次元少女

我们常说一个人老了,其实是在说这个人的思维老了,把自己锁在一个房间里出不来了,但是读书人的世界永远是敞开的。

他们接受新事物,也挑剔新事物,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追求,永远站在起跑线上,从0开始,准备新的征途。

就像白岩松说的:

 阅读在能够使你的知识和感悟系统化,呈现一个生长的态势,让生命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之前有个很火TED演讲《不读书的人到底输了什么》。

演讲的姑娘在发现自己书架上的书基本是英国和北美作者写的后,便做了一个惊人的计划。

她罗列了世界上196个国家,然后尝试去阅读这196个国家作者写的书。

因为语言不通,她在博客上求助,吸引了一大批人来帮助她。

一年的时间,她结交了世界不同地方的朋友,也接触了不同国家的文化。

演讲中,她感慨地说:

一年的阅读暴露了我看待世界的盲区,读书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孤陋寡闻,让我对自己不足之处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更打开了我的视野。

在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中,我的思想变得更加清晰。


读书和不读书,一天两天,是看不出来差别,但一年两年,人和人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从今天就开始阅读,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一年后,肯定能收获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那五年、十年,就可能过上与现在迥然不同的生活。

【新书来袭】

暌违六年,许知远全新散文游记

《游荡集》

作者:塞柏,坚持每天睡前读书一小时,最大的心愿是带着猫猫狗狗流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