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长大了,终于承认读书有用了

 长沙7喜 2019-08-14

最近,豆瓣评分8.1分的电视剧《小欢喜》引起了大家对亲子教育的热烈讨论。

有人说,陶虹饰演的母亲“宋倩”生动诠释了什么叫越努力越糟糕。

也有人指出,中国式家长焦虑: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凡。

今天堂妹不想讨论亲子教育这个话题,而是想讨论一下走过高考以后的人对这部剧的看法。

堂妹周围的朋友大多都是90后,少年时的我们像极了电视中那群要高考的学生,我们反感学校布置不完的作业,反感父母唠叨不完的“认真学习”,抵触课外补习班。

但当谈起这部剧时,大部分人却说:我的观后感就是想回去高中,努力学习。

堂妹忽然发现,过去那些反对父母、学校督促学习的年轻人,终于开始承认读书有用了

 01

无知限制了人生无限可能

井底之蛙的故事我们都知道。

无知就是那个禁锢青蛙的井,它只能想象井底的生活,无法得到井以外的美好。

而知识就是让身处井底的青蛙知道井外有更宽阔的天地,生活还可以有千百种可能。

只有了解这些东西的存在以后,我们才会产生追逐的欲望,而有了欲望才会有争取的动力。

简单说就是,认知的局限会限制人们的追求与目标。

这就好比,当我们不知道炸鸡汉堡的存在,就会以为辣条就是美味的全部。

02

再天才的人也是要有基础的

学生时代我们有过这样的疑问:我的理想是成为作家,那我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物理?

我以后又不想当律师检察官,为什么要知道政治?

当然,耿直的老师会告诉你:因为你要考试,考试会考。

但后来,堂妹找到了更好的解释:再天才的人也需要有基础。

在一个比赛节目里,作为裁判之一的华晨宇让一名参赛选手弹一个6级和弦。参赛选手最终没弹出来,因为不懂其中的乐理知识。

华晨宇建议这名参赛者:应该学习一个乐理知识,这很重要。

他解释:再天才的人也是需要基础的。

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很多看上去不相关的、枯燥、乏味的东西。

我们的成长就仿佛是一个建房子的过程,那些枯燥乏味的基础仿佛是在巩固地基,只有牢固基础,之后建起来的房子才更加稳固。

正如,热爱写作的人发现他曾经不喜欢的数学培养了自己的逻辑与辩证思维,而这让他的写作更加有说服力。

倦于记忆五线谱的人,最终在一遍遍的重复练习中创造出了新的音乐潮流。

03

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许多90后“老青年”曾经信奉「读书不是唯一出路」,现在却开始承认学习很有用。

之所以转变是因为遭受过无知的打击。

每个人小时候对未来都有无限幻想,相信自己长大后会成为科学家,相信长大后可以成为航天员,相信自己能像超人一样拯救世界。

但慢慢发现,因为能力局限,人生可以做的选择很少。

很多人尝试开启人生新赛道的时候发现,换行业、换工作需要新的技能。

又或者在各种考核中发现,自身能力还没有跨过设下的门槛。

作家梁文道说:什么叫老?老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少了,这个就叫做老。

这大概是中年危机的重要原因——自身掌握的技能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发展了

一个人可选择的范围与自身的能力成正向关系,能力越强可选范围越广。反之,能力越弱可选范围便越小。

所以,那些成功人士一再强调“终身学习”,其实是善意提醒人们要持续学习新的东西,保持自身竞争力。

人们焦虑于如何改善生活,焦虑于如何不被淘汰。

日积月累地学习便能有效改善这些焦虑,所以如果我们处在焦虑就去多学习吧。

正如知乎大神张佳玮说:读书这玩意,你平时受用着它的好处,未必意识得到;真意识到时,就是知道自己读书确实不够多时。

本周话题讨论

今天堂妹想和大家讨论一下:

你觉得努力学习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欢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和堂妹交流哦!

下周三我们不见不散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