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化身闺中思妇,写了首极其柔美的诗,肉麻地让人读不下去!

 文化点心铺 2019-08-14

当“人设”渐渐成为一个贬义词的时候,我们永远都无法想象一个人到底应该有多少面。尤其是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文人墨客,你真的无法想象,他们即可以豪情万丈地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是一转身,他们又可以情意绵绵地吟道:“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现代社会的“人设”是很多人标榜自己炒作自己掩盖自己的利益工具,可是这些文人的“多面”,却恰恰是他们真情真性的表现。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诗作中,满满都是大江大河日月星辰。他的豪情如天地一样宽广,他的性情如清风一样自由纯净。

可是有一天,这样一个胸中藏着山川大地的男子,却化身一个闺中少妇,写了首极其深情的婉转的诗,肉麻的真是让人有些读不下去。恍惚间,我们似乎怀疑,这究还是那个我们曾经认识的李白吗?这首诗就是《春思》。

春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整首诗篇幅短小,虽然只有6句,但是句句都经过诗人的精心设计,看似平常却满含着无限的深情,只有细心体悟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趣。春天往往多情,使得世间女子都在春日滴尽相思。相思和春天从来都是为彼此锦上添花。因此,单看诗题《春思》,就给人一种深情款款,柔美无比的感觉。

首句照应诗题,一开篇就描绘了一幅柔美撩人的春色图。春日,天空晴朗,阳光明媚,燕地的小草像碧丝般柔嫩青翠,而那秦地的桑树也早已一点点泛绿,就像美人的细腰,摇曳中带着几许妩媚和风情。

在此句中,诗人巧妙地借用“燕草”,“秦桑”来象征征夫和思妇。因为“燕”在古代泛指北部边疆,是征夫所在之处,而“秦”是思妇所在之处。此外,在古典诗歌中,“春草”多用在送别诗中指游子远赴天涯,而“桑树”自乐府诗《陌上桑》以后也多用来形容女子的柔媚。

春草如“丝”,就如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一样,正在悄然生长。而秦桑低“绿枝”,思妇想象丈夫知道她的思念,正如春风吹绿了桑树。如此,虚实结合,就把思妇和征夫心心相印的情思给描写了出来。诗句一开篇就已经柔美无比了。

可是,更肉麻的还在后面!诗人化作闺中少妇,愁肠百结,好像在向自己的夫君诉说着无尽的相思和愁怨:燕地的春草刚刚萌发的时候,我就思念着你,可是直到秦地的桑树一片青绿,枝叶低垂的时候,你才回来。你可知道我对你的思念有多深吗?等你回来的时候,就是我相思断肠的时候。

在这两句中,诗人将“思妇”对丈夫的相思之情与上句中的“燕草”和“秦桑"相联系,表明思妇的思念之深以及思念之久,不可谓不新颖独特,巧妙自然。紧接着在后两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中,诗人又将笔调转回到了春天,借春风来撩动情思,柔美深情。

在末尾二句中,诗人由虚写转为实写,抓住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时的那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对征夫的深切思念。征天久久未归,思妇心中早已充满了了怨恨。这个时候,春风吹拂,掀起帷幕,于是,思妇只好将这一腔怨恨发泄到了春风的身上。看似无理,其实满含情意。

整首诗从开篇到结尾,就像那缕缕春风一样,充满了柔情蜜意。春风撩人,春色缠绵,让人处处感到思妇的深情。这样柔美肉麻的诗歌,与李白那些充满大江大河的诗作迥然不同。谁也想不到,豪情万丈的李白竟会有如此柔情似水的时刻。一首《春思》真是道尽了世间千万女子的心怀,令人不得不感叹李白的才华。

传播中国古典诗词之美,需要你我的参与!读完的朋友,记得点赞哦!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