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贵在含蓄,有时言近旨远,令人玩味不尽,如辛弃疾抒写愁绪,“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有时积淀厚实,文采飞扬,如元稹思念白居易,“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诗人们在遣词造句、立意构思时非常注意挖掘深邃的主题,尽量形成形韵兼备的意境,比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一语双关,令人思量再三。下面介绍两首绝句,王维描写苍苔灵动传神,王安石这首七绝更不带声色,给人无限遐想。 书事 唐代:王维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经过了安史之乱后,有些心灰意冷,虽然不能立即离开朝堂,却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经常在自己的终南山别墅里与朋友饮酒赋诗,即使独处也不感到寂寞。因为他心中有寄托,生活喜恬淡,幽静的氛围更让他安心创作。 这一日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时断时续,但一直阴沉沉的,王维缓步走向深院,却没有打开院门。若是别人碰到阴雨天气,一定是兴致索然,可是王维喜静,轻阴也最易让人产生疏懒意绪,于是他反而觉得诗兴勃发。“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阁”字同“搁”,阻止延滞的意思,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诗人淡淡地抒写,却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之中,更彰显了诗人好静的个性和慵懒的情调。 王维一边吟诗,一边漫不经心地在园中走着。别墅很大,阴雨天气,周围更是悄无人息。诗人觉得累了,便坐在亭台上休息,感受着小雨带来的乐趣。““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这两句语调活泼引人入胜,连日阴雨,园中青苔遍地,清新可爱,让诗人有一种幻觉,苍苔的翠色在不停地漫延,仿佛也染湿了自己的衣服。传神之笔令人心醉,巧妙地传递出欣喜的心情和独特的感受。这灵动的苍苔翠色,反衬出王维空寂的心境。 若耶溪归兴 宋代:王安石 若耶溪上踏莓苔,兴罢张帆载酒回。 汀草岸花浑不见,青山无数逐人来。 若耶溪在浙江绍兴若耶山下,南北朝才子王籍曾在此留下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唐代诗人崔颢路过时更是赞美,“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相传西施也在此处浣纱,欧冶子曾在这里铸剑,王安石有幸来此怎能不题诗留念,不过诗人却别出心裁地描写归兴。 王安石也在诗中提到了青苔,但不是像王维坐在那里翠染衣,而是主动地“若耶溪上踏莓苔”,然后就不再继续描写自己游玩过程了,次句就“兴罢张帆载酒回”。读者一定在心里惦记着,到底他如何尽兴而归?若耶溪边草木蒙茸,苔深水碧,更有若耶山与之相映成趣。可是诗人都撇开不写,而用“踏莓苔”简洁地一笔带过,令人遐想无穷。 诗人巧妙地借“张帆载酒”的归兴,反衬游兴之浓,体现了一种怡然忘物、清朗超迈的情绪。“汀草岸花浑不见,青山无数逐人来”,这两句更是浑然天成的妙句。归途之美也只用“汀草岸花”概括一下,而且还是“浑不见”,仿佛与前面的若耶溪美景一比,简直就是不值一提。诗人一路醉眼惺忪,造成了“青山无数逐人来”的错觉,也让读者似乎又随诗人来到若耶溪旁,重新游赏和品味。 纵观这两首诗,王维即事写景,意趣横生。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宁静温馨的意境。而王安石的这首诗融情入景,画面流动,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志趣。梅圣俞曾说,“诗之工者,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两位文学巨匠都非常善于创作含蓄蕴藉的意境,给人以无尽的想象,这种不带声色的描写非常值得后世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