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的七月半 潘煜明/文 在我们西乡,每年的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为祭祖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中元节(资料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七月半的中午,西乡几乎每家每户裹扁食(饺子),以扁食为主要祭品供奉已故的亲人,同时给已故的亲人烧纸钱。也有一些人家将冥币、锡箔银锭等,装在红纸袋里,每个袋子上写一个名字,放在地上焚化(每个袋子上有名字,已故的亲人各拿各的,不会错乱)。 在西乡,对七月半有不同的传说,一种传说是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少年,名叫目连,一天,去阴间地府看望死去的母亲,发现母亲已被一群饿鬼折磨得骨瘦如柴,目连就用钵盆装饭菜给母亲吃,饭菜却被饿鬼们夺走。目连回到阳间后,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目连盂兰盆经。有了盂兰盆经,每年的七月半,目连就在盂兰盆里放大量的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们看到盂兰盆和盂兰盆里的珍果素斋,既不敢靠近,更不敢抢夺,挨饿的母亲便有了食物。为了弘扬目连的孝心,佛教徒们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就是鬼节。 另一种传说是每逢七月半,百鬼放假,可以到阳间放松放松。十四的半夜鬼门开,十五的半夜鬼门关,所有的鬼必须在鬼门关闭之前回阴间,否则就滞留阳间成为孤魂野鬼。 还有一种传说是因为农历七月里有鬼节,所以整个农历七月为鬼月。七月初一,阴间“开鬼门”,从地府出来的游魂野鬼足足饿了一年,急不可耐地来到人间,希望大吃大喝一番。七月的最后一天,阴间“关鬼门”,所有的鬼必须返回阴间,否则就成了阳间里的游魂。 旧时,西乡里有钱的大户人家专门念经、放焰口,超度鬼魂,表示对没有子孙后代,无人祭祀的饿鬼进行施舍。 在鬼月里,西乡人有“斋孤”的习俗。“斋”, 意为舍饭给鬼;“孤”,意为孤魂野鬼。傍晚,人们在河边、沟旁、桥边、三岔路口,乃至家前屋后等处焚烧纸钱,口中念着“大鬼小鬼拿钱用”,“孤魂野鬼来拿钱,保佑全家平安点”,“多的多分,少的少分,先人不要争”,“斋孤积阴德,邪气不侵身”…… “斋孤”是对已故孤寡老人的祭祀,是七月半的延续,也是七月半的组成部分。 七月半这一天,西乡人有不少禁忌。 1、禁忌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把鬼招来。 2、禁忌夜游,鬼节夜游,会自找麻烦。 3、禁忌拔脚毛,俗话说:“一根脚毛,管三个鬼”,脚毛多的人,鬼不敢靠近。 4、禁忌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鬼的,非特定场合烧冥纸,会招来更多的鬼。 5、禁忌偷吃祭品,祭品属于鬼的食物,动用了鬼的食物,会招来厄运(祭品需回锅或加热透气后才能食用)。 6、禁忌晚上晾衣服,鬼路过发现衣服好看,就会穿,衣服上会留下鬼的味道。 7、禁忌下河游泳,游泳时,淹死鬼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会被抬走。 8、禁忌将榕树放在家门口,榕树是聚阴的植物,也是鬼的最爱,榕树放在家门口,会引鬼上门、惹鬼上身…… 人们都知道,世上本无鬼,人们心中的鬼,实际上是活着的人对已故亲人的思念。西乡人,崇鬼敬鬼的习俗十分浓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每一个家庭都失去了很多亲人。他(她)们离开人世,到了那不可捉摸的冥冥世界。西乡人为了寄托对已故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便把美好的思念之情放在七月半。 【作者简介】 |
|
来自: 昵称37581541 > 《如皋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