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阅读托尔斯泰?你需要通过他来更多地了解自己

 gs老张 2019-08-15

【按】“我们在阅读托尔斯泰的时候。是在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来更多地了解他,同时又通过对托尔斯泰了解来更多地了解自己,这可能是我们真正步入这三部作品的重要路径。”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飞在阅读文学经典系列讲座解读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以下为部分实录:

欧洲文学史上的“三个高峰”

刘文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在人类的文学史上,或者更确切地说在外国的文学史上,或者在欧洲的文学史上大概有过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第二个高峰就是以莎士比亚的创作、以他的诗歌和戏剧为代表的英国的文学;第三个高峰就是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这是第一个语境,也就是19世纪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有可能是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到目前为止最后一个文学的高峰。在整个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中,托尔斯泰又被看作是高峰上的高峰。

我今天要说的这三本小说有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的小说。我想,可能是人类最好的100本小说中的一部,更确切地说是三部。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要面对的作品可能是外国长篇小说领域里最好的作品。

欧洲“托尔斯泰学”

托尔斯泰像中国的曹雪芹、英国的莎士比亚一样,他一个人的创作就可以构成一门学问,比如在俄语中会有这样一个词叫“托尔斯泰学”,在中国我们有“红学”,英语世界有“莎学”,一个作家的创作内容如此丰富,影响如此大,最后他一个人的创作就变成了一门学问。在俄国恐怕这样的作家也不是特别多。托尔斯泰一生创作形式多样,体裁繁多,但是我们现在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依然觉得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有文学性的、也是影响最大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俄罗斯民族的英雄田园诗

在托尔斯泰最有名的是这三部长篇小说中,到底哪一部最伟大?其实很长时间一直在争论。如果从俄国思想史的角度来读,《复活》有可能还是定位最高,因为它最能体现托尔斯泰晚年对世界、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我们如果从长篇小说的写作技巧上来说,《安娜·卡列宁娜》更是一个标准的长篇小说的范本;而从对俄罗斯民族意识的文学体现,用文学的方式来塑造俄罗斯民族的整体形象这一方面来说,显然还是《战争与和平》更为重要。

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是34岁,在这之前他已经写了10年的小说,我们现在不能断定这十年多的写作完全是为《战争与和平》做准备的,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他之前的作品确实都为这部作品做了很好的铺垫。比如我刚才提到他最早的作品叫《童年》《少年》和《青年》三部曲,写到贵族的生活,庄园的生活,贵族主人公对生活的反省,对本阶级生活的忏悔,这些东西后来都放到了《战争与和平》里。

《战争与和平》就是两个主题,一个是战争的主题,一个是和平的主题。战争就是1812年的俄罗斯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所谓和平就是四个家族贵族的生活场景。对整个人类来说就是两种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对一个人来说,我们可能觉得爱和恨、生和死是最主要的永恒主题,对人类来说,战争与和平就是最具概括力的两种存在方式。

刘文飞

《安娜·卡列宁娜》:俄国近现代文学和文化崛起的里程碑

《安娜·卡列宁娜》,从文学的角度看,我个人认为是托尔斯泰最好的作品。无论在情节结构还是文字表达上,它都是无可挑剔的,它有一种拱形的结构,一边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的关系,一边是列文和吉蒂的关系,这两个情节开头各自发展,最后逐渐靠拢,形成一个拱顶。好多作品都是这样的拱形结构,这样的结构显得非常结实,天衣无缝,很能承重,什么都可以加进去,这是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艺术上的完美性。

从《战争与和平》到《安娜·卡列宁娜》,托尔斯泰的创作产生一个巨大的变化,也就是从史诗开始转向家庭,从写战争开始转向写爱情,从写四大家族转向写两个人的恋爱、私情,也就是一种收缩,一种转折,甚至言下之意还是一种下降。我觉得,把这两部作品做这样题材上、风格上的对立,其实还是一种比较幼稚的方法。

《复活》:充满争议的评判作品

《复活》这部作品无论在俄国还是在整个世界,它被接受的历史都有过一个起伏的过程。在这部作品发表的时候,俄国国内很多人认为它不太好,原因就是它的批判性太强,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的艺术性不强,思想性大于艺术性。我个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如果你研究托尔斯泰的思想,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他那个时代的作家和文学,你会觉得这部作品比《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宁娜》还要重要,关键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部小说所暗示的是整个社会的复活,这也是托尔斯泰最想做的一个事情。托尔斯泰通过小说主人翁的上下奔走,把俄国社会的上层都展示给大家,让你感觉到这些人是多么冷漠,这个社会是多么腐朽。托尔斯泰也在暗示,小说中所有人的复活都还是一个未完成体,至于整个人心的复活和所有人的人性的复活,更是未有穷期的。在这一点上,托尔斯泰的悲观是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性的。

不是三部曲的三部曲

最后,把这三部作品放在一块来谈一谈,我用的一个说法叫“不是三部曲的三部曲”。托尔斯泰的第一部大型作品就是他的《童年》《少年》《青年》,这是一部真正的三部曲;他晚年写的几部中篇,也有人说是中篇三部曲,如《三死》《伊凡·伊里奇之死》和《克莱采奏鸣曲》。但是,却很少有人把托尔斯泰的这三部长篇小说作品说成是“三部曲”,我想也许因为这三个作品在体量上、在风格上都太不一样了,也许因为这三部作品创作的时间间隔很长。

但是,我们如果把托尔斯泰60年的创作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的话,也不妨把这三部作品看成一个三位一体的东西,尽管这三个作品有调性上的变化,它们的调性是越来越悲观的。《战争与和平》是一个乐观主义的英雄史诗,《安娜·卡列宁娜》是一个家庭悲剧的艺术呈现,《复活》是一种个人的道德忏悔、精神遗嘱。作者的调性越来越暗淡,写作的节奏越来越慢,因为这中间注入了更多思想的东西,他每写一个字可能都是把它作为一种思想的砝码,一种人生思考的结晶,不像三四十岁写作的时候一泻而下,很忘我地、很轻松地去写作。

但是,这三部作品依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他的创作中就像一次三级跳,情节是从历史写到家庭,再写到个人的精神层面的生活,如果说托尔斯泰的写作从思想层面说是一个飞跃的话,这更好构成一个三级跳;这三部作品又像一个三足鼎立的东西,三部作品像三块巨大的基石,托尔斯泰小说艺术的宏伟的艺术大厦就建立在这三部作品之上,因此,我们也不妨把它们看成是一部独特的三部曲。

碎片化时代,如何阅读“托尔斯泰”

我们当下这个阅读碎片化的时代,在我们对经典已经开始怀有某种解构主义心态的这个环境里,我们再去读包括托尔斯泰这三部小说在内的文学经典,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要尝试读出自己来。其实对每个文学作品的阅读,肯定不完全是为了解一个故事,也可能不完全是了解托尔斯泰具体的写作笔法。也就是说,我们不一定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来阅读它们呢?其实,我们在阅读托尔斯泰的时候。是在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来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我们又通过对托尔斯泰了解来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学观是什么的样的,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我们是要通过对托尔斯泰这三部作品的理解来理解我们自己。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真正步入这三部作品的一个路径。

腾讯文化独家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