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进医生谈“儿童为何啃咬指甲”~

 一元堂中医张 2019-08-15

啃咬指甲在儿童中较为多见。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认为是因为孩子婴儿期的“口欲期”没得到满足,才容易发生吸吮手指和啃咬指甲的行为。

有些孩子也可发展为啃咬脚趾、咬衣领、被角、红领巾、衣扣等,有时也撕咬手指皮肤等,严重时所有手指甲被咬得光秃秃的,甚至还会影响到手指发育,也会影响牙齿咬合功能,引发甲沟炎等;青春期后的吸烟、嗜酒行为似乎也与此存在关联。

门诊的发现:

门诊来访的孩子中很多有啃咬指甲的习惯。小到三四岁,大到青春期乃至青年期都有。来诊的父母常抱怨道:“自幼打骂训斥全都不管事,包手指头、涂抹苦味剂、涂紫药水都不行,我几乎从来都没给他剪过指甲,全都是被他自己啃掉的”。

此外,与啃咬指甲类似的行为还有揪头发、捻头发、拔头发(拔毛癖)、抠手指及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等。于是我有个习惯,凡是来就诊的孩子,我总会拉他/她的手来看看,一是看皮纹掌纹,二是看指关节发育状况,三是看有否啃咬指甲。

在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史和父母养育方式后,总能探查到一些蛛丝马迹的诱发因素。例如婴儿期母乳喂养不足、早期母子分离、寄养寄宿等,加上小儿情绪不稳定,家庭或生活学习方面的压力大时,孩子似乎就会通过啃咬指甲类行为来缓解焦虑。

入睡时咬被角、抱/腿夹枕头或玩具熊才肯入睡也是这类行为的延伸。一般这种行为都是下意识的,而且积习越久,越难消除。

水有源,树有根,孩子出现咬指甲的习惯也是有原因的……

啃咬指甲通常是发端于吸吮手指,吸吮手指又是吸吮母乳的延续。孩子出生后缺乏哺乳、母乳喂养过短、母子早期分离、过早入托周托、寄养寄宿等总是啃咬指甲习惯形成的部分由头。

按佛洛伊德理论来解释:来自父母的关爱使婴儿感到自己被期待、被需要,“基本焦虑”得到缓解。

而母子依恋不足时,婴儿会感到自己是多余的、不受欢迎的,内心将充满焦虑与恐惧。基本焦虑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导致婴幼儿产生所谓的“口欲期固结”,即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地寻求对这一时期缺乏关爱的直接或替代性满足。就是口欲期未得到满足,从而演绎为吸吮手指和啃咬指甲。

有些先天情绪敏感和内向的孩子,容易出现母子分离焦虑,加上上述因素,就更容易啃咬指甲,且十分顽固。有家长认为孩子咬指甲一定是因为体内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导致的,在我看来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是不靠谱的说法。

成年人中也存在“啃指甲”现象:

另外,咬指甲并不是孩子的专利,很多成人也会咬指甲。心理学认为,啃咬指甲反映的是一种情绪状态,主要与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敌对等情绪有关。例如成人紧张或纠结于做某种选择时也会下意识地啃咬指甲。

学龄期儿童的啃咬指甲,多与情绪问题、压力大、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如课业压力大、父母过苛过严、师生关系紧张、师长期望值过高、各种早教过于繁重等都会导致。心理行为有问题儿童也容易合并啃咬指甲,如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偏低、自闭症、情绪障碍、抽动症等。

家长该怎么缓解孩子“啃指甲”?

陪伴成长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早期的母乳喂养和母子依恋特别重要,这方面妈妈要尽可能给予孩子充分满足。若非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影响,妈妈尽量保障母乳喂养,同时不宜过早断奶(至少6个月及以上)。不宜过早入托或寄宿幼儿园/小学校。一句话,建立好早期母婴依恋关系,保障婴幼儿期安全感的建立尤其重要。

减少孩子的压力。

训斥打骂、手指涂苦味剂/药水、把手指头包起来等都不是恰当的做法,有时适得其反。缓解或减少课业压力、保障良好亲子关系、保障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关注和过度干预、促进孩子游戏和户外活动均是预防和矫正的措施。

帮助孩子释放压力。

理性的父母除了要减少孩子压力外,还应鼓励孩子与同伴游戏和多参加户外活动、体验快乐。也可与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对啃咬指甲的孩子予以关心,同时尽可能避免当众提问、羞辱或者批评孩子,以防加重孩子啃咬指甲的习惯。有上述心理行为问题儿童则宜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