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萨尔茨堡的盐树枝

 板桥胡同37号 2019-08-15

昨天,Levin 给我发了一个微博截图。就是下面这条,说是在地铁上听见身边两个高中女生谈论感情,长发女生口气幽怨:「他,就是我的那根萨尔茨堡的树枝啊 」。

我也搜了一下,惊呆了。

图源:@dewhills

原来是出自司汤达的隐喻,他把陷入爱河比喻成结晶的过程,看到的世界因此闪闪发光。

这种感觉就像,林徽因那句「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At the salt mines of Hallein near Salzburg the miners throw a leafless wintry bough into one of the abandoned workings. Two or three months later, through the effect of waters saturated with salt which soak the bough and then let it dry as they recede, the miners find it covered with a shiny deposit of crystals.」

—Stendhal, On Love, 1822

天呐!现在的高中生的感情世界这么文气的吗?

萨尔茨堡的树枝

「阿喀琉斯之踵」

「乌鸦长得像写字台」

「今晚的月色真美」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

这样的世界,真美。

我没有找到真正在萨尔茨堡的结晶盐树枝的照片,倒是有个加拿大的艺术家 Elise Rasmussen 以此为灵感做了个装置。

SALZBURG BOUGH,Artist:Elise Rasmussen

这当然不是你那根树枝,可能需要加上你自己的「滤镜」,想象一下那个少女或者少年手里拿着树枝微笑,金色的阳光透过晶莹透亮的结晶围绕着你。

微博里还有人说,这不就是「粉丝滤镜」吗?的确如此。和坠入爱河的人一样,粉丝看自己偶像的时候,也是闪闪发光的。

美好的存在被看见的同时,也是自我的世界被照亮的过程。

因为对方身上的某个点而触动,就像打开了开关,生活突然被涂上了色彩,看见了美好和梦想的可能,情感有了蔓延的指向,与之有了羁绊,就这样和世界建立起了一段美妙的连接。

我想起前段时间想重新开始写作的念头,其中一个系列就想写一些闪闪发光的少女,另外一个系列是日常生活的一些有意思的文化切片。

突然觉得,「萨尔茨堡的盐树枝倒是挺适合做个栏目的名称的。不然,就立个 flag 好了。

于是,就有了这个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