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平凹散文读记

 老杨头读书馆 2019-08-15

(一)

有关“读书方法”的介绍接触过许多,诸如:粗读法、精读法、跳读法、读后概括、读后复述…… 

作者在“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一文中谈到的读书方法生动、好记、管用。试作复述如下:若喜欢上一本书,不妨多读几遍,第一遍囫囵吞枣地读算是享受;第二遍坐下来静心地读算是吟味;第三遍一句一句地想着读就是探究了。他主张:若喜欢某个作家,就不能只读他的一本书,他的长篇、中篇、短篇都要读,不仅要了解他的作品,更要了解他这个人。最好还读读与他同时代的作家,比照着读,才能了解各自的特色,也才能对这个作家了解得更深入。他还说,对名作家我们也不能跪着读,因为那样可能使你受益,也可能使你受损。我们要把他“拉到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因为这样做,就能既知其长,又知其短。对任何一个大家,都要师精神而弃皮毛。

(二)

读作者的“祭父”后,我拿出自已祭奠父亲的那篇文章来读,一下子就领悟到“差之所在”。我之文如总结材料,甲乙丙丁一眼就看出所写的那几个方面,文章就是提纲的简单拓展。段与段,层与层界际分明。这就不像纪念文章,读来干瘪、枯燥。而作者的“祭父”一文却完全看不出这样的印迹。他的文章内容非常充实,他抓住父亲逝世这根主线,时而宕开,时而收拢,谈说随意,收放自如,虽然说出了父亲一生的许多经历,虽然讲出了父子之间的许多交往,虽然写出了父亲对作者及几个弟妹的关爱,但作者坐守在灵床边的那幅画面却时时都在读者眼前。他那种丧父之悲、之痛,时时都撞击着读者的心扉!

作者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

我把“祭父”一文连读三遍,对该文的层次作过剖析,文章很长,说到的内容有十五个方面,而这十五个方面的承转都非常自然,好像每个方面都有交融掺和一样,叙述也平易自然。有“对父亲的深爱”这根主线把十五颗珠子串着,文虽长,但丝毫不觉零乱,读完全文感觉作者要说的这些方面本该紧紧相连一样,没有转接的印迹或沟坎,很协调,很平服。

功在哪里?力在何处?这是个十分奧密的问题。同一件事情,同一种心情,名家的叙写就是不一样!名家能牵着人的鼻子走,名家能让人悲从衷来、泪流满面。而我辈只能让人知道写的是怎么回事,能让人稍有触动,就算很不错的了。

(三)

这本散文读到107页时是一篇“红狐”,前边读了那么多篇都像没有读这篇的那种奇怪的感觉,让人飘然,让人模糊,让人不知其所云!心想,作者这篇“红狐”是想告诉读者什么呢?那把躺在桌子上的古琴有了灵性,能自发乐音,自奏好曲,这又想说明什么呢?作者几次说到此时正读《聊斋》,莫非读《聊斋》而着魔了么?

今早起来,又读一遍“红狐”,似乎悟出点名堂来,莫不是作者的“摆脱孤寂之作”?从结尾看,又像有一种美的寄托,作者的好日子来了,作者高兴!

看来还得对作者的生平作一番了解,“红狐”一文写于什么时候?此时作者的婚姻状况如何?正如作者所言,读作品必须要了解作者。

(四)

“我的老师”一文,巧在立意。作者要认三岁半的小孩孙涵泊为师,实则是从五个方面将成年人和孩子进行比较:①成年人对美好的东西不爱惜、不保卫,生嫉恨、多诽谤——不如孩子纯洁、透明、公正。②成年人生活中前怕狼、后怕虎,猥猥琐琐、小心翼翼——不如孩子勇敢、干脆、大气。③成年人生活中往往为一己之私就虛伪,就阿谀奉迎——不如孩子实事求是、敢于直言。④成年人明哲保身、回避矛盾——不如孩子敞亮、能仗义执言主持公道。⑤成年人口是心非、心口不一——不如孩子心无邪念,以实道实。作者要以一个天真无邪、勇敢率真的小孩子为师,我想,他是希望那些自以为城府很深的成年人,能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好”,能去除身上那些“成熟”(实际上是毛病。)

(五)

“名人”这一篇一定是作者的切身体会。他把生活中名人遭遇的种种麻烦,种种尴尬,种种窘迫作了极深刻、极诙谐的描绘,揭示了名人内心的极大苦恼!我读“你去医院看病”那一节,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觉出一种苦涩。此文结尾写得特风趣,以极具生活化的细节,实实在在地说出了“名人也是人。”

(六)

“好读书者不投机、不取巧、不占便宜,靠点呆工资,就得吃差穿赖过紧巴巴的日子。但他们对穿金戴银涂脂抹粉过奢华生活的人还并不羡慕。他们爱书,爱知识,不图物质享受,只求精神富有。有人骂读书人“穷酸”,恐怕酸就酸在这里。

“好读书者心气高,不愿低三下四,不愿溜须拍马,因而他们无心挨挨擦擦去和领导联络感情,也无心筹备各种礼品去打通各处关节,自然与官无缘。

“好读书者性情耿直,他们不会见势来势、八面玲珑;更做不来‘遇到和尚喊姐夫’的虚伪。对官场须用的手腕更是一窍不通,因而当了官也必不长久,要被别人搞下台。因而生治中的好处也别想沾!不过这样也好,省了由‘台上’而‘台下’的失落感。

“好读书者爱生病,一是经济拮据无钱买补品,身体得不到培补。二是生活中的烦心事多,怄气伤肝,肝虚百病生。三是读书用脑过多,易患神经衰弱。

……

如果对“好读书”一文作以上改写,大意没变,但读后感觉却不大一样。这似乎让我明白了点什么:缺了对生活中典型事例的引述,少了细致的描绘,文章就成了一幅骨架,没血没肉就显干瘪,没血没肉也就没了“精、气、神”,更不谈风趣幽默了。

(七)

“入川小记”和“进山东”都属游记一类的文章,但这两篇的写法不同。“入川小记”还有点“移步换景”的影子:从“入川路上”到“成都街景”,再到“多种小吃”,再到“川剧”、“川竹”、“锦江夜色”,与作者的行踪有较紧密的联系。而“进山东”这篇,记叙的线索并不明显。写山东自然要写孔庙孔府孔林,也少不了要写登泰山,作者的写法并不是平面的叙述,而是用自己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和感悟统领着,使读者既接触了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事物,更感受到作者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及情感。

(八)

“人病”这一篇写尽了传染病患者的苦衷和酸楚。看作者所写的情景:

以往一进门就要吃要喝的大大咧咧的朋友,一听作者说患了肝炎,口里说没事,可饭也不吃了,茶也不喝了,找个借口就溜了。仅坐了一会儿,一下楼就到水龙头那儿去洗手,一遍一遍地洗还嫌未洗净,恨不得把手剁了去。

到一位爱请客的朋友家作了陪客,尽管自己用的是单独的碗筷,并交代主人要高温消毒,可刚出门就听见主人摔碎碗碟的声音。这哪里是在摔碗碟,这是用锥子在扎作者的心!

有了如此不堪的遭遇后,作者想了个免遭歧视的妙招良方,那就是自我作践——逢人便主动告诉说:“我得了肝炎。”父母妻儿虽不歧视,但作者主动与他们分餐,用自己的脸盆、毛巾、碗筷、茶缸,生怕病毒传染他们。作者说:“我这样做的时候,我的心在悄悄滴泪!”

传染病院如监狱一般,狭小的院子,铁制的栅栏,病人们只能在这方天地里活动。一次一个小孩稍稍靠近了一点,他母亲就喊:“走远点,那是传染病!”听到这话,作者潸然泪下!望着眼前的玫瑰花、小蚂蚁和明月光顿生感慨——美丽的玫瑰花不怕传染,勇敢的小码蚁不怕传染,皎洁的月亮它不嫌弃!仅此一慨,把一个传染病人的内心全晒了出来:他们不愿意被别人另眼相看,他们不愿意被别人歧视,他们希望得到最起码的尊重!

医院的医护人员同他们接触后,就到他们看得见的地方去洗手,这一公开的举动似乎对他们并不构成刺激和伤害,为什么呢?道理明摆着:你们的病有传染,有传染就该防护。可见,什么话,说在明处;什么事,做在明处。并不会对人构成刺激,也不会让人感到受了歧视。相反,如前所述的那些人,当面说没事,背后又做些让人难受的事,这才是最可气的!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做人,背后做鬼,这便没了人味!

文章结尾部分表达出一个重要观念,即传染病患者,他们人虽病了,但心是极善良的。在这不与外界接触的传染病院里,他们获得了崭新的人的真情,具备了宝贵的同情心和怜悯心。作者写道:“这里的档案袋只有我们的病史而没有政史,所以这里没有猜忌,没有兴灾乐祸,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落井下石,没有势利和背弃。我们共同的敌人只是乙肝病毒。男女没有私欲,老少没有代沟……医护是我们的菩萨,我们给他们发出的笑是真正从心底来的,没有虚伪。”

读完全书,随手在读书笔记本上写了以上这些,日后翻阅,怕会有益。

20196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