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坟,墓,冢,陵,这四字看上去有点像,实际上的意思大不同!

 历来现实 2020-08-08

“坟,墓,冢,陵”这4个字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埋葬死者之处的意思,但它们在产生以后乃至等级礼制繁多的古代社会里,都有着特定的含义。  

“坟”本意是土堆,最早在屈原的《九章》中有“等大坟以远望兮”的句子,也引申出大堤的意思,在《诗经》中有“遵彼汝坟,伐其条枚”之语。后来才有今日坟墓的意思。

现代已多用火葬,但以前的人推崇入土为安,人死以后把棺木埋在地下,盖一个小土包在上面使其不平,那就是坟,在“坟”、“墓”分开的时候,不平于地面的坟也指主人身蒙冤屈心怀不平而死。  

“墓”则是平的坟墓,本义是上古期间掘塘穴葬棺木,盖土推平,不植树者称墓。

与“坟”的不同在于:“坟”有土堆的意思,而“墓”没有,且坟高而墓低。《礼记》“古者墓而不坟”一语,郑玄有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墓从莫,莫字意为日在草丛中,引申为黄昏之意;死者随太阳一起隐没,不垒坟包,表示墓主是正常死亡,落叶归根。但这样平平的没有标记,所以会立上木碑,后来为了保存时间更久远也用石碑代替木碑。

“坟”、“墓”两字的关系就和“姓”“氏”两字一样,来源和本意不同,最早的用法也有所不同,但现在大多时候都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双音节词,指代一个整体的意思,用法上也经常通用。

虽然具体什么时候“坟”、“墓”开始用尚有争议,但大体上在汉代封土、土堆开始流行以后,两者就开始通称了。  

而“冢”,在古汉语中即有“高大的坟墓”的意思,引申出形容大的、地位高的;还指山顶,如《山海经》有注:“冢者,神鬼之所居也”;也指嫡长,如“冢嫡欲废夺,骨肉相忧疑”。可见这个字是相对显得重大、有身份的。

原本高大的墓葬也不是一般人能建造的,所以冢的主人多是身份高或是有重大贡献的,或是家世显赫的,如王侯将相,或是为国捐躯的战士。

由此,战死沙场的人用衣物代替损毁或失踪的尸身下葬后,墓葬会被称为衣冠冢,这是因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杜甫“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青冢的主人正是汉宫作为“公主”出嫁的王昭君,其身份和贡献也说明这点。

“陵”则来路显赫,字形从阜从夌,阜,大土山;夌,攀越,可以代指大土山,“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而合起来是“攀越大土山”的意思,引申为“登上、升”义。

陵,为“帝王的坟墓”专用,有其”专用的升天通道(之处)“的意思,如杜牧“乐游原上望昭陵”。秦始皇陵、明十三陵等,都是这个用法。

古代时除非皇帝授意,“陵”都被严格地用于皇家墓葬,但现在早已废除帝制,陵也用于生前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的墓葬身上,比如孙中山先生的中山陵、还有烈士陵园,等等。  

如今“坟”、“墓”的使用要远远多于“冢”、“陵”,后两者多有因建制庞大而成为景点者。

总的来说,平曰墓、封曰冢、高曰坟,而陵则最为特殊,只能用于身份重要的人;不过现在这些差别已随着社会变迁和墓葬现代化,逐渐淡化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