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清:一座院子,六百香具丨中国古典家具

 zpin 2019-08-15

文/汤石香 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吴清,自幼随祖父金兴公习江南丝竹、盆景、插花等传统雅艺;八十年代初涉入文物艺术品鉴赏与收藏,随学于文博界泰斗、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薛贵笙先生;九十年代中期入拜中国古琴研究会会长龚一先生为师学习古琴;喜吹箫度曲,曾求教于上海戴树红先生;2004年入当代中华传统香学宗师刘良佑教授门下熏习香事,良佑师赐香名'玄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2006级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文物学家杨泓导师门下美术考古专业在读博士生,专研中国历代香事文化。

吴清:一座院子,六百香具丨中国古典家具

相识的人都知晓,吴清先生是位十足雅人。插花、园艺,古琴、洞箫,品香、和香,各项雅艺都玩得转,且玩得美。

部分人还知晓,雅人吴清有座雅园,名'清禄书院'。书院里,最让人惊叹的不是垂花金鳞、疏影梅花,也不是万册丛书的书香与焚香相映,而是吴清所藏的从汉至今的六百多件香事用具。

廿年收藏,六百香具

先说这清禄书院。清禄之名,取自南宋赵希鹄的《洞天清禄》。此书专述古物考鉴,内含古琴、古砚、砚屏、古画、古钟鼎彝器等器具雅物的鉴别辨认。这无形中和吴清'雅艺大杂家'的风范相配,于是取其后两字为院名。

吴清:一座院子,六百香具丨中国古典家具

院子是吴清读书的地儿。地方不大,两个院子,几万册书,几株梅花,几件雅玩。无事时吴清就躲在这读书、鼓琴、弄箫、和香,若有同道朋友来访,便一起焚香聊天,彼此赏玩雅物。

书院才建有八个年头,但吴清香具收藏的历史已近二十多年。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经年累月各地寻宝,终于藏得这'蔚为壮观'的六百多件香具。精品之多,品类之盛,令人叹为观止。

就拿香炉来说,从汉至民国的香炉,吴清一代不漏。他最常用的是一件刻有金石文字的清代晚期篆香炉,精致美观、大小合适,用起来方便又称手。另有一件宋代白瓷高足炉,也是吴清品香的爱用之物。

吴清:一座院子,六百香具丨中国古典家具

小件的如装香料、香丸、香饼、香块的香盒,吴清也有不少,剔红、剔黑、剔犀、螺钿、白玉、青瓷、金铜等,各种材料的都有那么几件。最特别的是那件南宋晚期到元代之间的菊花纹剔红香盒,最为珍贵。迄今为止,即便国内大博物馆所藏漆器,最早也只到明代,很少有元代以前的。这件香盒可谓这清禄书院的镇院之宝,能到手,实在是吴清的'时运到也'。

放香匙和香箸的瓶子,称为香箸瓶。香箸,就是用来夹香炭和香料的金属筷子,香匙则用来压灰抄末,这类古代香事工具如今存世已非常少。此外,各种材质工艺的香几、香盘等,也是香事的雅具,亦在吴清清禄书院之六百香具的范围内。

炉之用,不在材质名贵,而在'相配相宜'

吴清:一座院子,六百香具丨中国古典家具

香具中,最常见的当属香炉。关于香炉之用,吴清笑言:'时人都好珍贵材质的香炉,如三代秦汉鼎彝、玉炉、官、哥、定窑香炉以及明清时期宫廷官窑香炉。但文震亨的《长物志》、屠龙的《考槃馀事》以及高濂的《遵生八笺》里都说过,这些特别珍贵的香炉,并不适合日常的把玩。太贵重,需要小心翼翼,反而缚手缚脚,不得自在。'

吴清曾在故宫看到的一套玉香具,炉子非常干净,没任何使用过的痕迹,可见彼时即使是汇聚天下宝物的宫廷,对于这类材质的香炉也还只是多作为陈设使用。

再如大名鼎鼎的宣德炉,明代以来就是收藏圈非常推崇的藏品。但其讲究的是造型与皮壳的把玩,并不适合捧在手里,且铜臭味会影响香料气味,不能用于香室中品香。因此宣德炉一般都是放在书房的案头上陈设,或用于埋碳爇香赏玩。

吴清:一座院子,六百香具丨中国古典家具

再如汉代博山炉,用其焚香时,香雾从镂空的山形炉盖上袅袅升腾,炉上雕刻的珍禽异兽或奇人异士若隐若现于山中,似与仙人往来,最适合在厅堂或雅集活动中使用。

而手持的隔火熏沉香、棋楠香的品香小炉基本上只能用份量轻又没有异味的陶瓷炉子。带镂空花纹盖子的扁扁的炉子是用来烧印篆香的,大型的鼎式炉一般用来闷香或烧大香丸及直接烧小块的沉香檀香,其它小炉子则是用来隔火熏香饼或者沉香。

吴清:一座院子,六百香具丨中国古典家具

香具的使用自有其章法。吴清认为,最关键的不在材料的贵重与否,而在于按照香料的不同、四季的变化,场合的大小来决定香具的使用。冬用铜炉,夏用瓷炉,是常见的套路。并且书房有书房的用法,野外的有野外随身携带的香具,庆典也有庆典的香具,供佛有礼佛的香具。还有,来客状况不同,也应使用不同的香具。与时节、气氛、场合相配相宜,此为选用香具的关键。

从香具看文化与审美

听吴清讲述香具的演变,是十分惬意怡人的事。雅人吴清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从香具的演变中品味历朝历代的文化与审美。

他说,从古至今,炉具都有其使用的规律性,比如必须有个炉膛、有个炉体,变化虽只在于外形的装饰与用色,但亦是所处年代之审美与文化的体现。

汉代对炉具的喜好见于博山炉,纹饰神秘,爱的是仙风道骨,名士风流。

唐代以多足带镂空盖子的熏炉为主,多为金属质,体量大,雍容华贵。炉上纹饰也多偏世俗化,有鸳鸯,牡丹各种花卉以及宗教符号,亦有一些石质、三彩釉陶的小型炉具。

宋代文雅,瓷炉最受欢迎。最出名的首推汝窑的香薰,钧窑的品香炉,哥窑的炉具。文人最盛的宋代,从河南河北到南方的江浙福建,处处都有精美雅致的炉具。宋代炉具以单色釉为主,少有带花纹的,颜色多朴素,如天青,月白,青白玉色等。

元代用香和宋代差不多,且陶瓷类炉具的制作工艺及使用量,都不亚于宋。元代钧窑小型鬲式品香炉、龙泉青瓷香炉、哥窑香炉等皆有精品传世。

明代则出现了一个转向,炉具除了宋代的单色釉瓷炉以外,又出现了很多新的品种,比如说五彩、斗彩、青花、珐华等,炉上镌刻很多花纹的炉子在明代大量出现。当然明代最出名的还是那铜质的宣德炉,另外由于线香的普及又出现了雕刻精美的竹制香筒。

清代和明代的炉具差不多,乾隆前的炉具较雅致,工艺精致,清后期的炉具就相对粗俗些,但清光绪年间南通丁月湖发明创造了铜质的组合式印篆炉,又成香事文化的一大亮点。

话述至此,吴清十分感慨。他说,今人有先进的制作工艺,比之先人只高不低,但对器形及色彩纹样的把握皆关乎风雅、关乎情怀,今人与古人已是差得不止一星半点。

香文化还待复兴,若有志同道合之士,不妨去清禄书院会会吴清,读读书、聊聊天、雅弄箫艺、赏玩香道。

总 编 | 邓雪松

主 编丨林育程

执行主编丨程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