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些胃息肉会癌变?一文读懂所有分型、治疗和预防

 penazy 2019-08-15

不少病人胃镜检查时发现胃息肉,在某度一搜,癌前病变!于是就吓得花容失色!

那么,胃息肉这种病危害究竟大不大?

到底需不需要治疗?

所以得胃息肉都会发生癌变吗?

今天咱们就详细科普一下:

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医学标准术语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

它们有的天良未泯,有的丧尽天良。

它个头大小不一,小的如小米粒,中的像绿豆,大的如花生米,甚至像核桃。

如果长了数不清的大小不等的息肉,那就是胃息肉病,这大多是出身不好,与基因有关。

它本身并不会有症状,多数是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

某些胃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但癌前病变≠癌,但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变癌。

贲门部增生性息肉

一、胃息肉的分类

主要分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还有错构瘤型息肉等少见类型。来源多样,有上皮性或非上皮性;可单发也可多发、少部分息肉还恶变成胃癌

胃息肉虽然种类众多,但70-90%的属于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其中又以于胃底腺息肉最为多见。这些息肉一般认为不会癌变,或者极少癌变。

胃腺瘤性息肉

1.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又称为Elster腺囊肿,约占所有胃息肉的77%,与萎缩性胃炎无密切相关,且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低。一般认为是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标志。

散发性的胃底腺息肉可能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啦唑相关,癌变的风险不高。

它具体发生的机制不是很明确,相比较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的癌变率比较低,但是它发生肠化不典型增生以及癌变的风险也是存在的。如果胃镜检查当中发现了胃底腺息肉,建议及时内镜下切除,切除以后也需要定期来做胃镜,定期随访。

如果有息肉的复发或者是小息肉逐渐长大,还是需要继续胃镜下来切除的。

2.增生性息肉

在5%~15%的增生性息肉可发现异形增生及恶变。息肉越大风险越高,直径大于0.5cm的息肉应予内镜摘除。

若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环境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发生的增生性息肉,无论大小,一律摘除,第2年复查胃镜,随后每隔3~5年复查一次。

3.炎性息肉

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胃黏膜组织的良性增生,息肉多无蒂,体积小。其腺上皮细胞增生旺盛,且排列异常拥挤,病理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它的癌变率极低,或者说一般不会癌变。

4.腺瘤性息肉

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它常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甚至可与胃癌共存。

所以,这个家伙是潜在的杀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加上不注意生活细节,终有一天会发展为胃腺癌。

对这种息肉绝不能姑息养奸,一经发现,格杀勿论;

此外,它摘除后还约有2.6%复发率,所以切除后,第2年还要复查胃镜,随后每隔3~5年复查一次。只要它一露头,就切,犹如剿匪,务必斩草除根。

5.家族性息肉病

罕见,遗传性,类型多种,主要特征是大肠和小肠多发性息肉,胃也常有发生,单个或多发,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的胃息肉属于胃底腺息肉。对于这类息肉,单或少数几个息肉者尽可能摘除,多发时则将较大者摘除。随访时机与肠镜同步。

6.林奇(Lynch)综合征

林奇(Lynch)综合征又称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NHPCC),约10%~15%的结直肠癌属于此类型。此征患者同时易患胃癌、子宫内膜癌。故林奇(Lynch)综合征家属及患者均需胃镜检查,发现息肉即予摘除并随访。

家族性息肉病

二、胃息肉会有症状吗?

多数胃息肉患者无症状,往往是做胃镜检查时候偶然发现。

有合并症时才会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或呕血、黑便等,极少数病人出现失血性休克。

发生于幽门部的有蒂息肉随胃蠕动波进入幽门时可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能随体位改换而使症状缓解。

胃息肉常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因而可有相应的症状。

三、胃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

腺瘤性息肉

1、遗传及环境因素

腺瘤性息肉的形成是多基因改变的过程,而环境因素改变致基因(表达)异常或突变基因,多发腺瘤是基因突变的信号,与此同时,吸烟、低纤维膳食、多肉等饮食习惯也可促使腺瘤的癌变。

2、Hp感染

Hp感染及机械因素导致黏膜损伤,随之炎症刺激、黏膜修复,致上皮细胞增生活跃,这个过程通同样出现癌/抑癌基因的异常表达。有研究表明Hp感染与胃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相关。

3、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已有研究证实胃息肉尤其是胃底腺息肉在PPI(拉唑类药物)使用者更多见,尤其是PPI长期使用(使用至少12个月)的患者。

其机制大概是由于长程使用PPI,使胃内胃泌素增加,进而刺激壁细胞增殖,增值的壁细胞凸起阻塞了腺体的峡部,使腺体的外分泌受阻,腺体扩张形成黏膜内囊肿,囊肿进一步扩大,进展为胃息肉。

4、低胃酸和胆汁反流

约有85%的胃息肉患者伴低胃酸状态。

胆汁反流在胃息肉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害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诱发息肉的发生及发展。

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分泌增加,胃体腺增生,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

5、吸烟饮酒

吸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

另一方面,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可结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扰细胞复制,影响DNA修复,使胃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促进息肉的形成;

饮酒可损伤胃黏膜,慢性胃发生率明显增加,细菌繁殖增加,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

6、一些食物

较多肉类(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较少进食蔬菜类,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风险。

四、那些息肉需要及时切除?

内镜下切除息肉

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勿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效果较好。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手术治疗。

1、小息肉(直径小于0.5 cm的),可以在做胃镜检查顺便夹除,也可以择机切除。

2、病理证实的腺瘤性息肉,且直径>2cm,广基的,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必须格杀勿论,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3、多发性息肉,你可以选择分期分次切除。

4、家族性息肉,要结合肠镜及其他检查,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时手术。

4、对于病理证实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疑癌、或已经癌变的,视具体情况,内镜下行EMR或ESD术,或者外科手术治疗。

五、如何治疗?

1、内镜下治疗

内镜下的息肉切除有多种方法,主要有活检钳术、氩气电灼术(APC术)、高频电凝电切术、微波灼切法、激光、射频、金属夹和冷冻、尼龙绳套扎等方法。

对与较大的息肉也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息肉切除后,钛夹闭合创面

2、抗Hp治疗

近年研究表明,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去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患者息肉完全消退。

贲门息肉杀菌前后对比a.b.除菌前 cd.除菌2年后 ef.除菌5年后

3、手术治疗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传统的手术切除主要用于内镜下无法切除的较大息肉及恶性浸润性病变。

五、如何预防?

1.注意饮食:

在饮食上要有规律,不能饱一顿饥一顿,也不能暴饮暴食,最好就是要少食多餐;对于食物不要吃一些生冷酸辣的食物,不要食用过热、粗糙的食物,不要偏食挑食,要保证身体营养的需求。

2.戒烟限酒不熬夜:

据有关统计显示嗜烟酒者胃息肉的发病率要高于正常人,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喝浓茶,也不要经常喝咖啡等。

3.防感染:

胃息肉发生证实与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有关。及时检测并根除Hp至关重要。

4.研究表明,大蒜、绿茶、新鲜蔬菜能抑制胃息肉的生长。

5.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预防腺瘤性息肉癌变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环氧和酶介导的前列腺素合成与抑制致癌物激活而发挥作用的。

6.定期胃镜检查。发现腺瘤性息肉和较大的息肉,及时切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