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色建筑古今孰好?

 tttpz 2019-08-15

图为苏重威手绘的闽北绿建筑。 

80多岁的郑崇华至今仍对在福建外祖父家度过的童年记忆犹新。“夏天很热,一回到屋里又很凉爽;冬天下雪,屋子里也不像外面那么冷。”

  图为江苏苏州吴江中达低碳示范建筑。

面对炎炎烈日和凛冽寒风,

古今中外,传统与现代,

老祖宗的智慧与高科技的创新,

在追求健康、环保、节能、舒适

的建筑方式等方面并行不悖,

而是殊途同归。

古:传统建筑何以冬暖夏凉?

“首先是墙壁增厚,协助隔热。”苏重威介绍说,闽北建筑常用“夯土砖”,在墙面与墙体之间,以空斗砌法创造一个“空气层”,帮助建筑隔热,内墙再以石墙为修饰。而混有稻草的黏土层,则形成一种复合材质,使墙体兼具防潮和隔热等功能。

这种增厚墙壁的做法不仅存在于闽北建筑中,在徽派民居和北京四合院等传统建筑中,都采用类似的方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综合一所所长、绿建中心主任曾宇介绍说:“这些传统建筑大多采用双层墙,保温隔热的同时,夏季通过自然通风带走热量,冬季形成温室保温。”

“屋顶挑高,促进通风,同时地道引风,调节温度。”苏重威介绍说,厢房一般是3层,一楼活动空间,二楼储藏室,三楼则只有屋顶,没有墙壁,主要是利用通风原理,让室内保持凉爽宜人的温度。在地坪石板下方,偶尔会顺应地势埋设风道,将宅院后方经水塘降温的冷空气导入。“在没有空调可用的年代,提升空气中湿度以吸收‘潜热’,是很常见的建筑降温手段。”

“而北京四合院等传统建筑则大多是坡屋顶,采用闷顶以及老虎窗加强保温隔热。并且在山墙上部开洞,促进热空气排出,引导自然通风。”曾宇说。

为了加强采光,闽北建筑使用了漏斗天井。苏重威解释说,古时候没有电灯,烛火又有危险性,只好活用头上的阳光。“这种漏斗天井不仅能将明亮的天光引入室内,而且相较于一般天窗,还能减少直射进来的辐射热。”这种通过天井或庭院,促进自然通风,降低夏季室内温度的方法,在北京四合院等传统建筑中也经常应用。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城市研究所规划师郑鑫源指出,中国古代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在建筑单体内采取各种节能措施,还包括建筑外的生态环境系统。

今:科技如何加持当代建筑?

在国外,很长时间以来,建筑师们试图用照明和空调设备,打造适合生活的场域。但遗憾的是,很多现代建筑采取的通风、采光、隔热等人为手法,并没有顺应自然求与周遭环境的特性,变成一种极不协调的设计。不仅耗费建材,在后续几十年的使用与居住过程中,更会造成电力与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在我国,有大量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走进四川省绵阳市杨家镇小学教学楼,明显感到一阵清凉。经过精心设计,这里夏季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1℃~3℃,相对湿度可以降低10%~30%,舒适度明显提高。负责设计的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总建筑师曾雁解释说,设计团队为配合当地的地形变化,在整座学校创造出3个台地。教室、办公和宿舍等主要建筑的屋顶加入了缓冲层,外墙也采用复合墙体,加强隔热和保温作用。为了增强防潮效果,建筑底层还使用了架空设计,利用流通的空气带走湿气。

专家:建筑原理古今皆然,即是“顺应自然”

绿色建筑的奥秘到底在哪里?

是中国的古老智慧更胜一筹,

还是现代科技道高一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主任仲继寿一语中的:“建筑原理古今皆然,即是‘顺应自然’。”

传统建筑是用自然的方式,现在白话叫“被动式”。当前建筑技术发达,但原理还是一样,就是怎么利用大自然(风和阳光)的好处,并且规避它的负面影响。理念没变,只是手法更先进了。

“绿建筑的核心理念应该是,无论现代技术多先进,传统理念仍有它生存的土壤,不能被忘怀,如何把这两种形式结合,应该是未来绿建筑要宣导的关键。”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绿建筑的设计,都应该要有一套当地标准,以符合当地的气候和自然条件。”郑鑫源认为,绿建筑应该尊重自然。“其实说到底就是因地制宜,有些措施并不适合所有地方,比如现在建筑里的绿色屋顶,对于干旱少雨地区,绿色屋顶的维护成本较高,这可能就需要采用其他更适宜本地生态环境条件的措施。”


来源:中国环境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