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需求与展望 (一)智能机器人发展的重点方向 首先,针对工业机器人系统,重点发展面向装备制造业的 6 类机器人系统,包括新一代与人合作型机器人系统、自动导引机器人系统、焊接机器人系统、激光加工机器人系统、真空机器人系统、洁净机器人系统等的研发。 其次,在特种机器人类别中,优先发展旋翼飞行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等几种具有先发优势的特种机器人。 再次,在服务机器人类别中,优先发展面向医疗的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面向康复的手部康复及行为辅助机器人系统、面向助残的智能假肢机器人系统以及面向老年维护的家政服务机器人系统等 4 种机器人。 最后,面向工业 4.0 新型制造体系的需求,研发智能化设备与装置、全覆盖管控一体化网络、新型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分布式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决策与管理系统、支撑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服务平台,研发面向航空、军工、汽车、自动化仪表、高端电子等典型行业的基于机器人的智能化柔性装配和制造生产系统。 具体的机器人系统与相关应用行业及技术的关系如图 1 所示。 (二)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与各类机器人系统相对应,我国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包括: 1. 机器人本体及关键零部件技术 面向未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需求,研究开发伺服电机技术和减速机技术,研究开发新型材料(形状记忆合金、化合物等)技术、视觉和激光等新型感知技术,为智能机器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原动力。 2. 工业机器人技术 面向新工业革命的需求,研发下一代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操作系统,在柔顺机电设计技术、非结构环境理解、实时认知技术、人机协同任务规划技术、自适应与可重构装配技术、安全性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变革,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促进机器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与人的紧密协作,提升制造系统的智能化, 满足新工业革命对个性化制造模式的要求,其核心技术路线图如表 1 所示。 3. 特种机器人技术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探测技术,研发面向资源勘探、捕捞救援、环境监测等需求的系列化海洋装备,推动产业化进程,提供我国在深远海国际竞争中的技术支撑与能力保障;研发国防建设急需的无人化机器人装备,包括面向海陆空单一环境和多栖环境的无人侦查及作战机器人系统、增强单兵能力的助力机器人、智能光电系统等;研发面向极地科考、核电站巡检、空间科学实验等需求的特种机器人系统,其核心技术路线图如表 2 所示。 4. 服务机器人技术 研究开发可在特定环境下(如家庭、医院、宾馆等)为非专业人员提供服务的智能机器人技术。针对医疗服务机器人,为了丰富传统医疗康复手段、提升医疗康复水平,研究高灵巧度的操作手臂、基于医学影像引导的手术操作系统、基于传感器的健康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定量诊断和评估系统、机器人行为的安全保障系统,研制专科型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穿戴式智能假肢机器人系统、特殊需求人群的个性化护理机器人、人体腔道介入机器人等,其核心技术路线图如图 4 所示。 |
|
来自: 公司总裁 > 《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