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49岁写的一首词,下阕点破人生的无奈,内含千古名句

 心爱的内容 2019-08-15
元丰五年(1082年),49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已经三年了,但他并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时常出没于阡陌之上,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期间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图片
这首词的上阙很简单,就是对事情的描述,苏轼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他在东坡雪堂饮酒大醉,等回到家的时候已经三更天了,家中的童子已经鼻息如雷就连敲门他都听不见了,苏轼不得而入,于是来到江边,倚杖而立,看茫茫夜色,听波涛碎语。
图片
上阙的叙事写景,也为下阕的人生感慨造势奠基。“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意思是人的形体生命非人所自有,是天地自然赋予的。苏轼在这里化用此语典,意在强调身不由己的苦恼。“营营”原意是往来不息的样子,形容世人忙于追逐名利而纷扰劳神。苏轼借庄子之语,一方面写出了当时动静不得自专的真实处境和沉痛感受;一方面则是饱经世事后的理性复归,欲寻求解脱又难以真正解脱的感伤和喟叹。
图片
在遗憾和无奈之中,他把目光再次投向了茫茫夜空,浩浩江面。“夜阑风静縠纹平”,夜深风静,水波不兴,如绉纱一样平展,大自然是如此的安详,令人警醒,又让人陶醉。个人的烦恼忧愁、荣辱得失,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是多么渺小而微不足道。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他激荡的心绪逐渐平静,并有了令人神往的结拍: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意思就是苏轼想驾一叶小舟,荡漾于江河湖海,任意东西,将自己有限的劫后余生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深情表达了对苦闷的超越和对自由的渴望。
图片
据说这首词连皇帝都惊动了,可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然而无论是群臣还是皇帝,都没有真正懂得苏轼。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作为摆脱外物牵累,苛求精神解脱,身心自由的一种比喻而已,正如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如果真要放下一切责任和关爱,隐居起来逍遥自在,那也就不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东坡先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