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工作理论》 | 简 · 福克与批判社会工作理论

 投沙斋 2019-08-15


试读

在西方社会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批判理论的影响下,社会工作开始尝试运用社会结构的分析来理解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社会处境中批判意识的培养,把社会改变也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考察维度,形成了社会工作的批判视角(critical perspective)(Hick & Pozzuto,2005:x)。批判视角假设,社会是有结构的,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关联,在社会结构影响个人的同时,个人也在影响社会结构(Fook,2002:5)。因此,社会工作实践也就不是一种纯粹的专业技术的实践,它同时包含了伦理的关怀,需要通过主流意识的批判和反思找到消减社会不公平的方法和路径,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改善结合起来(Ife et al,2005:6)。当然,人们对于社会结构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强调运用批判理论的社会结构视角审视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问题,克服心理学视角的不足,就是批判社会工作(Fook,2002:5);如果注重采用性别视角理解女性的独特生活经验和个人成长要求,倡导一种尊重女性差异性的平等关系的创建,则是女性主义社会工作(Orme,2009:65)。


批判社会工作
由于受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社会工作者开始从社会结构的维度重新思考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定位(Hick & Pozzuto,2005:x)。他们认为,无论是60年代之前盛行的心理动力学派还是当时时兴的系统视角,都忽视了一个根本的事实:人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性就成为理解人的成长改变规律的核心和基础(Payne,2005:232)。而传统的社会工作不是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个人的心理问题,给个人的生活贴上负面的社会标签,就是运用适应或者匹配的概念敦促个人遵循现行的社会规则,无视社会环境背后的社会逻辑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这样,社会工作就很容易成为管理者的工具,放弃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所需要倡导的社会公平的伦理价值(McIntyre,1982)。正是因为如此,60年代末出现了激进社会工作(radical social work),这一批判社会工作(critical social work)的早期形式,第一次将社会结构作为理论建构的核心引入社会工作中,强调社会是有结构的,物质生活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基础,对个人的社会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社会的不公平来自物质生产中的不平等位置,这样的不公平只有通过促进参与和分享的社会改变才能得以消除,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将一般的实践(practice)转变成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并且能够带动社会改变的社会实践(praxis)(Payne,2005:229-230)。自此,社会工作理论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发展取向,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工作,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特征:①运用社会结构的视角分析个人问题;②警觉社会工作的社会控制功能;③保持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④注重个人的解放和社会的改变(Hick & Pozzuto,2005:x)。
批判社会工作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的流派,有的侧重于社会结构的分析(Moreau,1990),有的关注理解的多样性和差异性(Gray & Webb,2009:77),简·福克(Jan Fook)是其间重要的人物之一。她倡导运用批判理论开展社会工作的批判实践,她在2002年正式出版了《社会工作:批判理论和实践》(Social work: Cr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一书,成为批判社会工作的经典。



简·福克
福克是一位澳大利亚学者,她在70年代中叶开始踏入社会工作领域,接受为期4年的社会工作本科教育。学习中,福克也像所有社会工作者一样面临两个“阵营”的艰难选择:一边关注社区,注重社会的改变;一边关注个案,强调心理的调整。开始时,福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一心想成为一名具有专业素养的个案工作者,但是在专业实习中她被分配到了社区发展的项目组。这次社区发展的参与经验让她认识到了居民在社区日常生活中的真正需要,同时在她内心也产生了一个深深的疑问:为什么社会工作者在选择社区工作时必须牺牲个案工作(Fook,2002:6)?
所幸的是,福克毕业之后得到了一份能够同时将社区工作与个案工作结合起来运用的工作,帮助社区中的智障者和他们的家庭。福克发现,这类家庭既需要一对一直接的个案辅导,关注家庭成员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遭遇的创伤,也需要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和社区活动,让不同家庭之间形成相互支持的关系。从这段工作经历中,福克看到了微观的个案工作与宏观的社区工作相互结合的可能(Fook,2002:6)。1981年,福克应聘得到了第二份工作,给社会福利专业的学生介绍社会福利的入门知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福克深刻体会到了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福利服务系统的一部分所面临的角色冲突:一方面他们需要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弱势人群,直接针对这些弱势人群的需要开展服务,保障社会福利服务的落实;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面对社会学家的批评,质疑他们缺乏社会反思的能力,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丢失了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考察,福克从80年代起开始思考如何将批判视角引入传统的个案辅导中,使个案辅导同时具有社会维度的分析和批判的价值立场(Fook,2002:6)。福克坚信,微观实务与宏观实务的区分是毫无意义的,社会工作已经走到了需要一种崭新的整全视角的发展阶段(Fook,1987)。
怀着这样的抱负,福克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而学习中角色位置的反差进一步坚定了福克创建这种整全视角的决心。福克发现,教授课程的大多是社会学老师,他们关注的是社会的分析,而自己是一位社会工作者,总是思考如何行动的问题。尽管不少的社会学老师并不了解具体实践中的限制和困难,但是福克觉得,他们的批判是有益的,在微观的个案服务中确实需要吸纳社会分析的视角,因为只有这样,个案服务才能与社会发展联结起来,融入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在福克看来,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仅仅拥有社会分析的视角是不够的,还需要考察具体的行动策略,否则,这样的社会分析只能停留在概念层面,像批判社会工作早期的激进视角以及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就存在这方面的不足(Fook,1995:2-4)。

毕业之后,福克来到了大学,从此开始了她的社会工作研究和探索。她对批判社会工作的社会发展脉络和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整理,发现社会工作从产生之日起就强调人类生活的社会性,注重分析社会场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心理特征(Fook,2002:3)。社会工作的这一社会场景的意识受到同一时期社会学发展的影响,在社会学关于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平讨论的启发下,社会工作看到了贫困人群背后的社会原因,如居住环境的拥挤、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公共健康服务的不足等(Howe,2009:122)。福克认为,在社会工作发展的早期,尽管弗洛伊德这种以原则为先导(rule bound)的观察视角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批判社会工作所强调的整全视角和场景视角在汉密尔顿的“人在情境中”这一社会工作核心概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Fook,2002:4)。
福克强调,到了60年代,在民权运动的启发下,社会工作重新站在了社会的角度审视专业服务的逻辑,认为传统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只关注从个人角度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根本忽视了这些问题背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历史条件(Fook,1993:3)。不过,这一时期还有另一个有趣的现象,也推动了社会工作吸收社会科学的理论重新理解社会工作的服务逻辑和方法。在60年代,由于美国大学快速扩张,社会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开始把社会工作作为自己理想职业的选择目标之一,他们进入社会工作领域,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出发批评传统社会工作的服务逻辑,揭示出这种注重个人心理分析的服务所隐藏的社会污名的作用,有的甚至直接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汲取社会结构分析的视角,要求社会工作重新界定自己的学科定位(Howe,2009:124-126)。
通过批判社会工作的整理,福克发现,在60年代至80年代之间,批判社会工作有了自己的理论模式,前期主要称为激进社会工作,后期主要称为结构社会工作(structural social work)。尽管它们的称呼不一样,但是核心观点是相同的,认为传统的社会工作过于偏向从个人心理的角度解释社会弱势人群遭遇的问题,导致社会问题的个人化,因而社会工作也就需要跳出传统社会工作的心理学的视角,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审视社会工作的服务逻辑,重新走入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场景中。福克还发现,同一时期,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得到了发展,对批判社会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也注重微观个人经验与宏观政治经验相结合的整全视角的分析,只是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更偏向从性别视角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Fook,2002:5)。

90年代之后,后现代主义思潮受到社会工作者的关注,渐渐影响批判社会工作的发展,人们开始质疑结构社会工作中的个人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分析的逻辑,把批判视角作为批判社会工作最核心的特征(Gray & Webb,2009:77)。正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启发下,福克也开始从个人与社会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束缚中解脱出来,站在知识论的角度重新思考批判社会工作的服务逻辑(Fook,2004:30)。她从美国教学家尚恩那里吸收了反思学习的概念,运用到批判社会工作实践中,强调社会工作实践与反思学习一样是一种关于如何行动的科学,其中既涉及社会场景的批判,也涉及生活经验的反思(White,Fook,& Gardner,2006:42)。这样,反思性提问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就有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发现行动中所隐含的理论逻辑,而且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解构和重构自己的实践经验(Fook,1996:5)。自此,批判社会工作具有了更宽广的理论理解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激进社会工作和结构社会工作所强调的宏大社会结构的分析,而是注重主流意识与个人限制的内在关联以及个人成长与社会改变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考察(Payne,2005:245-246)。


《社会工作理论

——历史环境下社会服务实践者的声音和智慧》

童敏 著

定价:128.00元

2019年8月出版

ISBN 978-7-5201-434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