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反思——《韩非子·和氏》节选

 乐学高中语文 2019-08-15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节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秦昭襄王诈称以十五座城池易“和氏璧”,赵国宦者令缪贤之门客蔺相如使秦,“许之以负秦曲”而“完璧归赵”。让很多人都觉得“和氏璧”乃赵国之至宝。其实,“和氏璧”乃楚国国宝。《韩非子·和氏》篇记载了卞和献宝,楚王刖之,最终良工琢之而使之成为与“随侯珠”齐名的天下之至宝。不过,韩非子经过想象和夸张将楚人卞和献宝进行了艺术加工,这不仅使“和氏璧“的产生过程充满了悲剧美,还使后世文人从中发掘出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卞和献璞玉,厉王和武王使玉人相之,王信玉人而致卞和刖足。然宝玉终非顽石,“贞士”亦非“诳人”,卞和三献其宝,让人既肃然起敬又扼腕叹息。

卞和执着于自己对璞玉的认知,其实透露着“执着求真”的品质。为求宝玉之真,贞士之志,卞和刖双足、泪尽泣血,而不改其志,置生死于外执着追求,如此之卞和正如为了心中之“美政”,为了家国情怀“虽九死其犹未悔”之屈原,亦如后世诸多怀才不遇,流落不偶之文人。故而,这种悲怆情怀足以引发千载共鸣。所以,卞和之遭遇虽悲情却可敬。

而清代尤侗《卞和论》中讲:“卞和,古之愚也。夫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玉产深山,不以无工不良,雕之琢之,执之佩之,人之利,非玉之幸也。何以献为?以怀王之昏,虽忠如屈原,尚且被放,况玉人乎!一之为甚,再取辱焉。……和之刖,宜哉!”尤侗认为卞和之愚便在于其缺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卷而怀之”的出世之念,这也是卞和之遭遇让人扼腕叹息之处。其实,无论在何时,文人们总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游移,或走向卞和、屈原这般殒身不恤,或真的做到了孟子所言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或如李商隐吟咏的“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般悲情无奈。

一篇文章总能带给人无尽的思考。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追求,可谓志存浩繁,各不相同,谁对谁错,绝非一言可蔽之。然,人生天地之间,不过须臾而已。生活只要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是向往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