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小知识——中国牡丹历史与文化发展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8-15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落叶亚灌木。位居十大传统名花之首,誉为“花王”。“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典雅,国色天香,契合了人们祈盼美好,富贵的心愿和对平安、祥和的向往,是国人兴旺发达、吉祥如意、繁荣昌盛的象征。其色、姿、香、韵个佳。花开时节、万紫千红、千姿百态、花香怡人。花调之后,依然气宇轩昂,婀娜多姿。寒冬叶落,更现枝干苍奇,苍桑挺拔,铁骨铮铮。


牡丹的应用

牡丹先从药用价值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其后观赏价值也受到重视,且成为皇家园林和民间的宠儿。时至今日,由于牡丹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其室内应用已发展为切(插)花盆花,干花等多种形式。更是园林绿化最好的栽植材料,其应用方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室内应用     其主要方式是盆花和插花。牡丹是“富贵花”,春节年宵能摆上两盆盛开的牡丹花,阖家团聚欢度佳节,象征富贵吉祥、平安如意。

园林应用      牡丹品种多、花色全、在庭院、街道美化中可发挥重要作用,适于近观、细品她的姿态风韵,色香变幻。

牡丹的药用    牡丹的应用最早是从药用开始的,其根皮是主

要药用部分,称“丹皮”,性微寒、味辛苦、无毒、有清血和血散淤血、除烦热的功效,对于下腹部脏器的血管态症、淤血引起的疼痛、发热、出血等。特别是妇科的月经不调、子宫炎症、淤血有良效,有镇痛、消炎、镇痉、降血压、退热、镇静之功效。此外,丹皮还有对心脏、肝脏有保护作用,并可抑制动脉硬化,抗血小板凝集,激活免疫系统、降血糖,对某些癌症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食用    牡丹花食用从我国古代就开始。明《遵生八笺》上记载“牡丹新落瓣亦可煎食”。清《养小录》“牡丹花瓣、汤焯可、密浸可,肉汁烩亦可”。

其它     牡丹还可用于日常生活沐浴,称“牡丹浴”,将盛开的牡丹花剪下两三朵,漂浮在浴池之上,花瓣和雄蕊渐渐在水中散开,沐浴其中的人被花香包围,有助于身心放松,起到活血舒筋,有助睡眠的作用。


牡丹文化几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领域,

诸如学术文化、语言文化、

民俗文化以及实物文化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

她有文字载体,有著作传世,

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议,

具有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美学特征,并且丰富了花卉园艺学内容。

牡丹与诗词文赋     自唐代以来,历代咏牡丹的诗词约有400余首,其中唐宋两代就有270余首,金、元、明90余首,清代50余首,此外,近代和当代也有不少题咏牡丹的诗词。其内容广泛,且不乏词句优美、寓意深刻,给人艺术美的享受,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另一侧面。诗词名句有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白居易《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牡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自《清平调》),“千江万紫斗芳春,美独生成洁自身”(清,潘韵《咏白牡丹》)„„有的描述牡丹芍药的美貌赏花时的欢愉,反映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的赞美牡丹芍药高尚品格,以诗言志,抒发作者的胸怀。


牡丹的传说与小说、戏曲     自汉唐以来,有不少关于牡丹的故事传说、小说、戏曲流传于世。明清小说《镜花缘》、《聊斋志异》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以牡丹歌颂真情至情的浪漫主义,振撼人们的心灵。


纵观牡丹的历史与文化,她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更赋予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花会业大力发展的今天,牡丹这一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传统名花,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