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猪轮状病毒

 板桥胡同37号 2019-08-15

 猪轮状病毒病( Swine rotavirus disease)是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的急性胃肠炎,特征为急性腹泻。本病最早(1943年)在患腹泻的儿童中发现,1974年由FLEWE等首次提出轮状病毒这个名称,并为1976年的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所采用。该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肠道,可随粪便排出外界,经消化道途径传染易感的人、畜和禽。轮状病毒感染通常以突然发生和迅速传播的方式在动物群中广泛流行,常呈地方流行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晚冬 至早春的寒冷季节。少数地区季节性不明显而呈终年流行。

流行病学

1.易感性 7-41日龄仔猪易感,并出现严重临诊症状。1-3周龄仔猪的感染率高于4-6周龄仔猪。初产母猪的仔猪比经产母猪的仔猪更易感。7日龄以前仔猪可能受母源抗体保护而不常感染。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此外本病的易感宿主还有犊牛、羔羊、狗、幼兔、幼鹿、猴、小鼠、鸡、火鸡、鸭、珍珠鸡和鸽以及儿童。其中以犊牛、仔猪及儿童的轮状病毒病最为常见。轮状病毒有一定的交互感染作用,人的轮状病毒能感染猴、仔猪和羔羊,并引起发病;犊牛和鹿的轮状病毒能感染仔猪。由此可见,轮状病毒可以从人或一种动物传给另一种动物,只要病毒在人或一种动物中持续存在,就有可能造成本病在自然界巾长期传播。

2.传染源 患病的人、畜及隐性感染的带毒猪,都是重要的传染源。病毒经粪-口途径在猪群中传播。由于病毒稳定性强,不清洁的环境因素对病毒在畜舍中的存留起重要作用。

3.传播途径 病毒存在于肠道,随粪便排出外界,经消化道途径传染易感的人、畜和禽。痊愈动物从粪便中排毒的持续时间尚不清楚。污染的环境对猪群中轮状病毒的持续存在有着重要的作用。猪轮状病毒在极端环境条件下是很稳定的,它对常用消毒药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粪、尘埃、分娩和断乳猪舍的污水中都能检出,在空关3个月的猪舍中仍能存活。

4.流行特点 轮状病毒感染通常以突然发生和迅速传播的方式在动物群中广泛流行,常呈地方流行性。动物和人的轮状病毒感染在流行病学上的特征基本相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晚冬至早春的寒冷季节。少数地区季节性不明显而呈终年流行。只要本病在一种动物群中长期传播,各种年龄的动物对轮状病毒均有易感性,感染率可高达90%-100%,但病死率低。以新生和幼龄动物发病为主,成年动物常呈隐性经过。卫生条件不良,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冠状病毒、慢病毒等混合感染,可使病情加剧,病死率增高。

5.本病的发现与现状 本病呈世界性流行,是引起猪胃肠炎的常见病因。据报道,1-4周龄仔猪群的发病率超过80%,死亡率为70%-20%。自1982年首次报道猪轮状病引起毒腹泻以来,我国学者对华东地区的猪进行了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6周龄猪血清抗体阳性率高达72%- 83.8%。

从产仔猪舍、断乳猪舍和3个月内未饲养这类猪的猪舍采集的尘埃、粪便和污水样品中检出了轮状病毒,并证明了轮状病毒在猪与猪、窝与窝和猪舍之间的连续传播,对维持猪场的轮状病毒感染链发挥着作用。自然感染轮状病毒性导致腹泻,常发生于7- 14龄在特定猪群中往往较为一致。症状与人工发病相似,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粪便呈黄白、黄绿或暗黑色,水样或糊样,严重者带有戮液和血液。腹泻3 - 4d后,部分病例出现严重脱水并死亡。

6.潜伏期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很短,约为12-24h。


临床症状

非免疫的初生猪或未食初乳的新生仔猪喂以流体饲料并接种猪轮状病毒可复制本病。1-5日龄仔猪发病最严重,潜伏期12 - 24h,病初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良,偶尔发生呕吐。随后发生严重水泻并持续3-5d,粪便呈黄色到白色,带有数量不等的絮状物,之后经7-14d逐渐恢复正常。病猪发生严重脱水并可能在腹泻暴发2 - 5d后死亡,死亡率可达50% - 100%。7- 21日龄接种猪,腹泻和脱水不太严重,28日龄时接种猪仅发生1-1.5d的短暂腹泻。死亡率随接种年龄的增大而降低。

自然发病的仔猪:在感染后12-24h内,一般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和不愿活动,以后发生严重腹泻,一般在腹泻后3 - 7d发生死亡,一般说来,普通饲养的小猪,在出生几天之内受到感染,如果断奶或母猪奶中缺少特异性轮状病毒抗体,会出现高死亡率。当用病毒给0-5日龄的初生小猪或未吃初乳的仔猪接种时,这种情况也会发生,那时死亡率可达100%。通常10 - 21日龄吃乳的小猪接种时,临床症状是温和的,腹泻1- 2d后迅速康复,残废率低,无论断奶时是在21日龄还是在3-8周龄,轮状病毒所致腹泻的严重性,总是随断奶而增强,此时,死亡率一般是3%-10%,也可以达到50%,腹泻物的颜色和稠度可从黄、白(图1.6-2)到黑色,可以是水泻、半固体状和发酵状,或是在类似乳清的液体上漂浮着絮状物。排泄物的外观程度取决于所吃的食物,吃奶产生黄色腹泻,而吃固体食物一般是黑色或灰色腹泻,虽然一般说来,越是水泻,脱水越严重,但也并非如此,特别是断奶后的仔猪发生腹泻。

解剖症状

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胃迟缓,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小肠肠管菲薄,半透明,肠内容物为浆液性或水样,灰黄色或灰黑色,小肠绒毛短缩扁平。小肠黏膜的这些变化,主要出现在空肠、回肠,是绒毛上皮细胞破坏和小肠适应性和再生性应答的综合。在腹泻开始的同时或稍早可以稍微看到一些肉眼可观的损害,在1- 14日龄猪最为严重。胃内常存在食料,小肠1/2到2/3的肠壁较薄,内含大量水样、絮结的黄色或灰色液体而使肠管膨大。腹泻24h后,小肠蠕动增强而使胀大的肠管逐渐平复,肠管壁的厚度也渐恢复,外表接近正常。小肠后2/3部位的乳糜管中不含乳糜,相关的肠系膜淋巴结小而呈棕黄色。盲肠和结肠也含类似内容物而胀大。在21日龄以上的猪中,肉眼观察损害较轻。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胆囊肿大。

免疫方案

全场免疫三联活疫苗:种公猪、空怀母猪、妊娠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育肥猪。 妊娠母猪产前2-3个月,免疫猪胃流轮三联活疫苗5头份,有条件的产前2-3周二免(5头份);免疫母猪所生仔猪:5-7日龄,接种猪胃流轮三联活疫苗,1头份。可有效提高初乳抗体,保护仔猪渡过易感危险期。 未免疫母猪所产仔猪1日龄,接种猪胃流轮三联活疫苗1头份。 断奶仔猪断奶前2-3天,免疫接种:猪胃流轮三联活疫苗2头份。 注意:进针深度:3日龄内仔猪为1.5cm,随猪龄增大而加深,成猪为4cm。 免疫部位:交巢穴位(即尾根与肛门中间凹陷的小窝部位) 或者油佐剂苗:怀孕母猪临产前30天,肌肉注射2毫升;仔猪于7日龄和21日龄各注射1次;
弱毒苗:怀孕母猪临产前5周和2周分别肌肉注射1次,每次每头1毫升;使用方法:油佐剂苗于后海穴(即尾根与肛门中间凹陷的小窝部位)注射。注射疫苗的进针深度按猪龄大小为0.5至4厘米。

治疗方案

治疗本病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采取补液,内服肠道收敛剂、免疫球蛋白制剂,饲喂葡萄糖-甘氨酸的电解质溶液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脱水和体重下降。抗生素可防止继发感染:
葡萄糖盐溶液给发病猪口服,效果良好。配方为氯化钠3.5%、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常水lOOOmL混和溶解,每千克体重口服此液30-40mL,每日2次,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内服收敛剂,使用抗生素和磺胺药物,以防止继发感染。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可防止脱水和酸中毒。

综合防治

(1)严格科学防疫,建立防护屏障。全场免疫三联活疫苗:种公猪、空怀母猪、妊娠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育肥猪。 妊娠母猪产前2-3个月,免疫猪胃流轮三联活疫苗5头份,有条件的产前2-3周二免(5头份);免疫母猪所生仔猪:5-7日龄,接种猪胃流轮三联活疫苗,1头份。可有效提高初乳抗体,保护仔猪渡过易感危险期。 未免疫母猪所产仔猪1日龄,接种猪胃流轮三联活疫苗1头份。 断奶仔猪断奶前2-3天,免疫接种:猪胃流轮三联活疫苗2头份。 注意:进针深度:3日龄内仔猪为1.5cm,随猪龄增大而加深,成猪为4cm。 免疫部位:交巢穴位(即尾根与肛门中间凹陷的小窝部位)

(2)在疫区要使新生仔猪及早吃到初乳,因初乳中含有一定量的保护性抗体,仔猪吃到初乳后可获得一定的抵抗力。

(3)猪舍及用具经常进行消毒,可减少环境中病毒含量,也可防止一些细菌的继发感染,减少发病的机会。

(4)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到清洁、消毒、干燥和温暖的猪舍中,用葡萄糖盐水给病猪自由饮用。停止喂乳,投服收敛止泻剂,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等药物以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5%~10%)和碳酸氢钠溶液(3%~10%)以防治脱水和酸中毒。

(5)控制霉菌毒素中毒,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脱霉剂,同时加入高档维生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