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听一位朋友讲了这样的一件事: 他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文化活动,要求孩子们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可以通过跳蚤市场交换出去。这个活动有两个规则:以物换物,或者以物换钱。 在这个活动中,他女儿把自己八成新的游戏机给带去了。一个小男孩问她,我给你十块钱行不行?他女儿说不行,给五块。当时,那个小男孩愣了一下,然后就果断砍价,四块钱行不行?行。最后女儿很开心,当然,小男孩就更开心了。 说实话,听完这件事,我内心五味杂陈,一来觉得应该赞美童心,童心很纯粹很干净,没有一点世俗的功利;二来又不得不担心,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竟然没有钱的概念,这是件很可怕的事。 还记得,当时我问了那位朋友,为什么你不教孩子去认识钱的重要性呢?他说,现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求知,过早地沾染上“铜臭”气,对孩子的成长百害无一利。 是的,在中国,很多的父母教育孩子都是采取这样的方式,他们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应该离钱越远越好。至于说金钱的重要性,或者理财能力,长大了自然可以知晓。 然而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金钱观念不是自然来的 如果你不及时教给孩子关于钱的知识 将来会有其他人来取代你 相信现在大多数的成年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吧,自己在消费、金融管理等知识面前一片茫然,然后不得不花几倍的力气去补习,否则难以跟上这个时代的变化。 近年来,网上经常爆出未成年人拿父母的血汗钱打赏网络主播的新闻。 比如2017年,重庆开州的一个12岁小男孩,不到半个月,就疯狂打赏女主播9万元,其中最多的一笔金额是6万元,消费只用了5秒的时间,简直刷新了整个网络。
最后记者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因为她不知道如何让一个毫无金钱意识的孩子明白,钱是通过劳动换来的。 而像这样毫无金钱意识的孩子,其实远远不止这一个,在网上随手一搜,就能看到铺天盖地的孩子打赏女主播的事件。 不得不说,孩子缺乏金钱意识,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不能及时教孩子金钱的知识,那么将来就有其他人来取代你。比如债主、警方、甚至是骗子。让这些人来替你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恐怕你和你的孩子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我建议 作为父母的你 尝试去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他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帮助妈妈干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奖励,会给他一些零花钱。 并且父亲还会把各种劳动标上价格,比如给父母做一顿早餐可以得到12美分。 在洛克菲勒年龄稍许再大一些的时候,他的父亲告诉他,如果他想多赚一些零花钱就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于是,他就到父亲的农场帮父亲干各种活,比如挤牛奶、搬牛奶桶等,然后他把父亲交给他的这些活都用钱量化,记录在自己的账本上,等到一段时间后,就和父亲结算一笔钱。 由于早期父母的财富教育的帮助,使得洛克菲勒在以后事业道路上顺风顺水,顺利地获得了成功。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然而洛克菲勒家族从发家至今已经绵延了六代。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罕见的奇迹”。 当然了,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教孩子如何合理花钱,有效赚钱外,家长们还可以透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 比如说—— 从游戏中体验。比较常见的入门理财游戏有“大富翁”,当中有买卖、投资行为,而机会、运气的设置,可以让参与游戏的孩子体会到,人生有许多不能预测的变数和风险,所以要适度的规划。 去银行帮孩子办理“儿童账户”。现在有很多银行都推出了一些针对青少年的“儿童账户”,支付宝也有“儿童版”的余额宝,家长们可以帮孩子办理属于他们的账户。同时在办理的过程中要教孩子们懂得为什么要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同年限的存款利率为什么会不同,如何给外地的爷爷奶奶汇款等等。 借钱给孩子,培养孩子贷款观念。有的时候孩子想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这件东西的价格与他们自己的存款有很多的落差。那么这时除了要教他们调整目标外,还可以适度“借钱”给孩子,让他们有借钱、还钱、付利息的观念。 从生活中找投资标的。无论是给孩子买基金还是股票,别忘了可以让孩子参与,比如说,可以带他们在电脑前查看基金的净值,简单地告诉他们,如果净值发生了变化对自己的财富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家长们对股票熟悉的话,还可以选择一些在生活当中比较普遍的公司股票,就如家里的电视、洗衣机的出产公司,这些品牌都围绕在我们身边,孩子对这些也并不陌生。进而可以陪孩子一起注意所投资公司的相关信息消息,让他们知道,哪些信息会促使其股票涨价或跌价,以及对投资的钱会有何影响等。在潜移默化中,孩子自然就学会简易的股票投资原则。 还有一点,家长要十分注意用自己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孩子。因为许多时候,父母不必说什么就可以把花钱的决定、次序、信念以及习惯等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所以家长处处都要以身作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