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些人文化程度不高,却能写出极好的文章?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8-16

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好文章?

比起词藻,一篇文章跃然于纸上的深情更能打动人。

空有好文笔,若虚情假意,或者不带感情,字里行间,读者能感受的到。

谁都不傻。

从这点来说,即使文化程度不高,但当他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同时又能游刃有余地把自己饱满真挚的感情付诸笔端,有可能就是一篇极好的文章。

就像范雨素,她遭受酗酒丈夫家暴,不堪忍受而离婚,带着两个女儿,在北京东五环外的皮村艰难讨生活。

虽然生活苦涩,但是她不甘心就这样苟且地活着,“活着就是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她把自己对生活的反刍,对生命的反思,都写进了自传体小说《我是范雨素》。

“我的生命是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许多人读到这一句,内心也禁不住一阵唏嘘。

虽然从文学的角度去抠,也许范雨素的书并不能算精品,但是她对苦难的态度,她字里行间的真情足以打动人,让人为之动容,也让人读之心生希望。

最是真情能动人,写文,我一直觉得道比术重要。

除了范雨素还有姜淑梅老人。

这个老人简直就是传奇版的大器晚成。

前半生是个平淡无奇的老太太,熬过苦难,拉扯儿女,等到60岁的时候,老伴因为车祸去世,她思想无处凭依,女儿教她识字。

她识字越来越多,看书也越来越多。

一生经历过时代动荡变迁,藏了一肚子故事的老人,在女儿的鼓励下开始写作。

75岁开始写,76岁竟开始出书。

《穷时候,乱时候》是老人的第一本书,后面老人又一发不可收拾,第五本书《俺男人》今年也要问世。

老人的文字,简洁直白,但是却有一种不动声色却骇人的功力,自然而有韧劲。

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写文也就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

正因为如此,写出来的文字才会变得自然不造作。

有时文化程度不高,生活在底层,有些苦难也会变成一种特别宝贵的一手素材。

就像林徽因,在逃难之前的,她的家庭和婚姻生活相对无忧,她家是文化沙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林徽因有篇文章写市井生活,但是因为她一直以来生活相对优渥,她没办法真正理解那个阶层的苦难,她所写出来的对苦难的看法,对底层人们的同情,相对来说就显得笔力不足。

这是林徽因的局限性。

文化程度不高,人生阅历丰富的人,他对于苦难的理解更为深刻,他写的东西更饱蘸深情,同时写作手法也不拘谨,无疑,他的短板从另外一个方面成就了他的写作。

所以写作不是一个只有文化程度高的人的专职。

如果你想写,你愿意带着自己的深情,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深度思考,不断学习,只要你笔耕不辍,有朝一日,也许你也会在写作的路上栽出一朵花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