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学子进京赶考应该已经是举人了,为什么还有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

 笑傲江湖1001 2019-08-16

古话说的好,穷文富武。

事实上,在古代,要参加科举考试,是需要挺高的成本的,俗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也就是说,你要想走科举这条路,是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苦读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你本人基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

想像一下,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一个成年壮劳力,本来应该是家里的顶梁柱,现在你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基本不从事体力劳动了,那这个家庭的经济情况能好吗?

我看到一个数据,说在古代要想供养一个读书人,至少需要八个成年体力劳动者,也就是要有八个成年的体力劳动者,去种地产量供养你。

因此,在普通的小农家庭,要想供养出一个读书人是有多难,经济条件可能好吗?

然而,事实上真正能读书的,虽然穷,但家里至少是小地主,能够供养的起的,至少他们的生活条件比大多数老百姓好多了。

我记得,我们以前课本上,记载的范仲淹的故事,说他小时候家里穷,读书的时候,没太多的钱吃饭,就煮一锅粥,等冷却凝固了,切成四块,分两顿吃,正好够吃一天。

这种条件,以现在看来,当然是很穷,但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吃不饱饭的,普通农民都是一天两顿饭,一顿干一顿稀,也就是每天只能吃得上一顿稠粥,像范仲淹那样粥稠得能凝成块,绝对算得上是奢侈了。

然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读书参加科举呢?无外乎是为了名利,而只要考中了,绝对是名利双收的事情。

特别是明清时代,只要有了功名在身,首先可以见官不拜。在地方,县太爷可谓是土皇帝,普通老百姓见到了,是要跪拜的,而你只要有秀才功名在身,不论多大的官,只用拱个手,称一声老师就行。这是地位身份的根本改变。

如果考中举人了,在明清时期更是有做官的机会的,所以一般都称为举人老爷。如果幸运女神眷顾,考中了进士,那真的是祖坟冒烟了,可谓一朝踏入上流社会。

最重要的是,考中功名,就可以免赋税徭役,所以,就算真是穷书生,只要考中了,就会有许多农民拖家带口的去内附,也就是自愿为奴,就是为了逃避高昂的赋税和严苛的徭役。这种情况下,家财可谓光速集聚起来。

范进中举之后为什么疯了,完全是高兴坏了,在原书里,他考中举人后,很快就有本地财主结交,做过知县的张乡绅,又是送银子,又是送宅子的,就是因为这个同为举人老爷的张乡绅和范进出自同门,录取范进的座师,是张乡绅父亲的学生。

所以说,考中举人后可能会有人因各种原因不太富裕,但一般不会太穷,而且往往会迅速成为一方土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