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ID:hlmyj001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投稿:hlmyj001@163.com 关注 作者 凉凉 近日,读红楼发现三个有趣的情节。有趣之外,给我的感觉竟是,我可抓住了你的小辫儿,原来作者你也有写不下去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作者在这三个情节中全用了巧合写法。当然,我们允许巧合,因为生活中就有很多巧合,俗语也说,无巧不成书,可如果曹雪芹也这样写,我得承认,多少有些失望。再细想,或许是矛盾太冲突,只能如此写?因为没有哪个作家愿意掉进自己挖的坑里。 一 “宝玉已有了二年,老爷还不知道?”这是赵姨娘在贾政面前说的话。事情是这样的,彩霞被放出来之后,来旺家相中她了,想娶为儿媳,但彩霞和贾环有旧,所以找赵姨娘商量,赵姨娘晚间和贾政说了此事,贾政以儿子还小为由拒绝了,因此赵姨娘说了上面这句话。贾政听了之后的反应是,“忙问,谁给的?”“忙”显然是真不知道此事,“谁给的”关心的则是谁没和自己商量偷偷拿了这个主意。 我最初奇怪,贾政为什么不顺着赵姨娘的话问“哪个丫头”。后来站在贾政角度上一想,哪个丫头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家之主,现在竟然有人背着他这个一家之主做决定。说起来,宝玉纳妾也算一件大事,毕竟它能影响宝玉是否好好读书进而是否有个好前程进而贾府能否继续兴隆昌盛。他也早已物色了一个丫头,准备送给宝玉(贾环也有)。 一颗八卦的心正准备看贾政怎么处置从赵姨娘嘴里忽然冒出来的打乱了他的计划的事,结果作者并没给赵姨娘搭话机会,“只听外面一声响,不知何物,大家吃了一惊不小”,事情便结束了。从大家吃惊的表现来看,这个动静够大。虽未明写,我们知道这是小鹊偷听所致。从小鹊报的信看,她并未听清是什么内容。为了进一步听清屋内俩人所谈何事,她或许不自觉有个什么动作,以至于碰到了窗户什么机关。这样的情节巧合,完全符合逻辑,没有问题。 不过,我们知道,作者要从小鹊这里开启一个蝴蝶效应,这个动静发生在屋内俩人谈话的哪个时间段都可,甚至没有这个动静,小鹊告密这个情节都是可以成立的,也就是说,它并没有影响下文情节的发展。这样看,这个动静又是作者特意设置的巧合。假若没有这个动静,赵姨娘该怎么搭话呢,联想赵姨娘平日对王夫人及凤姐印象,这时候或许稍微婉转一下,是二奶奶挑唆太太给的,再深谈下去,袭人也得挖出来,依赵姨娘的“阴微卑贱”,可能还要给贾政这样的印象:所有人联合起来欺骗你。这叫贾政情何以堪?去问责王夫人?把宝玉打一顿?抑或其他激烈处置? 不过,贾政这个人不惯俗务,比较感性,但并不代表他没有目光剖析事情厉害,贾珍对秦可卿丧事的奢靡,他出言劝过;迎春婚事的不妥,他也曾拦阻;对于宝玉他曾有过很高的期待以致激烈的责打,然而随着老境的来临又开始缓和,而这件事,恰巧发生在他心境趋于变化的过渡期。即便如此,写一写又怎么了?但作者开了一点头,事后再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线索,这种避开的态度,表明了什么呢? 我认为这显示了小说后期各种线索次第开花,在这样的浩繁面前,作者的无力应对(顶锅盖逃走)。古小说爱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是现在开了好多朵,该怎么表?不是表不过来,而是各朵花之间彼此制约。人物这样处置了,就不能那样处置;情节这样发展了,就不能那样发展,这是没办法的事。也隐含了作者对赵姨娘这个人物的矛盾心情:如果贾政随了她的心意,她会本能的感到她有分量,她会觉得有贾政这个靠山在还怕什么,那么,苦瓠子形象又该怎么解释?人人都能欺负一下赵姨娘又该怎么解释?所以作者写贾政不知此事的反应之后,便刹住了笔。柏杨虽然爱骂,但有时也说公道话,如这句,“我一直深信人性,诸恶多半是社会结构或机制出了问题”。深层原因或许是古代妻妾制度和儒家宗法观念造成赵姨娘的悲剧(若在这个时代,贾政只娶了赵姨娘,贾政得到了他青春时欣赏的亮丽活泼,赵姨娘灰姑娘一秒变娇俏刁蛮公主,一切顺心如意,说不定俩人日子过得便很甜美,即便有点生活龌龊,也不是书中样子),但作者显然无意反对这一点。 二 “还有一句话我们糊涂不解,倒要请教请教”,这是守园门的婆子对宝玉的话。事情是这样的,司琪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赶出大观园,在离开的途中遇到了宝玉,宝玉询问原因,周瑞家的觉得宝玉多管闲事,强拉司琪离开了。宝玉大发感叹,“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守园门的婆子听到了,“也不禁好笑起来”,便问宝玉,“这样说,凡女儿个个是好的了,女人个个是坏的了?”宝玉点头道:“不错,不错”。婆子不服气便要向宝玉请教。 这个档口,“只见几个老婆子走来”。她们说起王夫人在怡红院查问丫头的事,宝玉心中想着晴雯,自然顾不上此处婆子们的“请教”了。想想,宝玉被他惯常讨厌的粗俗的婆子围住,请教的请教,趁愿的趁愿,以至宝玉落荒而逃的情景,真是可笑可悲。暂且不论这个。只说几个老婆子走来恰是时候,王夫人来查丫头了,婆子们闻风而动,自然朝人堆里扎,完全符合生活逻辑。但是跟小鹊告密一样,老婆子走来告诉宝玉王夫人查丫头的消息,不安排在此时也是可以成立的,宝玉自己回到怡红院自然会知道。但老婆子不走来,守园门的婆子就要请教宝玉了。守园门的婆子要请教宝玉什么问题呢?我以为大约是这个意思,“那么老太太、太太也都是嫁了男人的人,哥儿怎么说”。这个问题会让宝玉陷入尴尬,也让可以说是本书最大看点之一的“珍珠论”陷入尴尬,会让人觉得,原来作者你灯下黑呀。 贾母、王夫人难道没有沾染了男子气,没有干几件可杀的事?肯定有。但宝玉为什么不非议自己的祖母和母亲可杀?因为还有一种很主流的观念——孝在那里,宝玉其实很孝的。贾母说过,凭你怎么淘气,如果外人面前不给大家争光,也要打死。宝玉活着,并且那么得宠,显然是懂规矩的。 这里,你会感觉到,孝的深入骨髓和重性灵的独特审美在宝玉身上的矛盾体现。我想如果雨果或者托尔斯泰写到这儿,一定会用几页篇幅长篇大论,但曹雪芹只用了巧合遮饰。 曹雪芹无意写一个觉慧出来,也不作对一个小说家来说很难忍住的对社会文化矛盾冲突的剖析。他的不写,显示了他对矛盾的清醒认知并避免陷入泥潭以及对创作的独特追求。 不过,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其实中外文化都有这样那样的冲突的。就像中世纪的贵族既信奉天主教,又要遵守骑士精神。典型的贵族清晨就会上教堂,听着神父滔滔不绝的讲着圣人一生的故事,神父会说,虚荣,虚荣,一切都是虚荣,财富、色欲和荣誉都是极危险的引诱,你不能同流合污,而要跟随耶稣的脚步,要像他一样谦和,要避免暴力和奢侈,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就把左脸也转过去。但当他晚上参加晚宴的时候,公爵就会大声宣告,一旦受辱,宁死不屈,如果有人竟敢质疑你的荣誉,就只有用血洗净这种侮辱,人生至乐,岂不就是要让敌人闻风窜逃,让他们美丽的女儿在你脚下颤抖?现代社会自由与平等的追求也一样,是矛盾和冲突的,所以,这其实是很普遍的事。 身处任何社会中的人都必然有些互相冲突的信念以致格格不入的价值观。曹雪芹懂得,但机智的替宝玉也替自己选择了一个回避的理由。 三 “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吧,一年大二年小的。……”这是黛玉在七十九回说的话。还是先讲事情经过:宝玉在大观园芙蓉池前以诔文祭晴雯,黛玉听到,便和宝玉讨论文中词句。当宝玉说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最为恰当时,黛玉心中无限狐疑乱拟,外面不肯露出,还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才刚太太打发人叫你明儿一早快过大舅母那边去。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想是明儿那家人来拜允,所以叫你们过去呢。”宝玉拍手说:“何必如此忙?我身上也不大好,明儿还未必能去呢。” 我们看,黛玉忍不住,也劝起宝玉来了。对于黛玉的劝,宝玉该用何种态度应对?像以前对宝钗、湘云那样拿起脚就走,好像不符合宝玉对黛玉一贯的娇宠风格,也最终把黛玉推到了宝钗的阵营里去了,那么说好的“双峰对峙,双水分流”呢?或者像以前对黛玉说的,你放心,就算是为了这些人死了,也是值的,但此时,黛玉的语气显然是真的劝,且大有我说的意思你懂得的,而不是担心他被揍,担心他疼。此时若要宝玉说,好,我改,又不符合他一贯坚持自我的人物设定。怎么办?作者用了一阵咳嗽巧妙的化解了这个尴尬时刻,黛玉“一面说话,一面咳嗽起来”。 让人点赞的是,作者写黛玉咳嗽,和上面两个情节一样,也完全合乎逻辑的。此时我们已经置身七十九回,黛玉的病日渐严重,说多了,站久了,咳嗽是必然的。这没任何毛病。 可作者有意无意告诉我们的是,二玉之间随着一年大二年小,一些想法便开始和小时不一样。咳嗽便又显得十分必要了。 黛玉为何忍不住劝宝玉了呢?黛玉自始至终便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孩,黛玉之前接受宝钗的训导,便意味着向世俗的温暖而不是性灵的孤绝妥协,后来黛玉向宝玉谈到家里后手不接,便意味着诗意女孩,也有一颗经济仕途的心。作者舍不得写俩人其实渐行渐远,但显然分歧已经在,所以,“世外仙姝寂寞林”怎么看,也像是黛玉死后宝玉回忆时的一厢情愿。还是脂砚斋论得好,钗黛合一,并没有把谁推向谁。钗黛是优秀女孩的两个终极,但优秀女孩肯定是有共通的地方,对人间的美好有着共同的期许,对人世的凶险也有着共同的认知,宝钗爱诗词,懂“淡极始知花更艳”,而黛玉会筹划,懂“风刀霜剑严相逼”。对宝玉的劝,自然都是希望他好,怎么好,只有负起家族的责任,多做正经事,才能真正保全他自己。但宝玉自始至终认识不到这一点。正象多年前,钗黛两人都懂得的禅意,宝玉才仅仅只是入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后期。 不得不承认,宝玉无论对世俗的认知还是对灵魂的拓展,都赶不上钗黛这两个女孩。不得不承认,宝玉喜欢黛玉,是重性灵的结果,当然也有才学上的仰慕。且黛玉又总是时时委屈着,需要他这个被照顾惯了的少年去照顾的原因。 二玉是公认的灵魂伴侣,但是,即使青梅竹马,即便心心相印,有一天还是要面对认知上的分歧,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事。 四 作者真正让人敬佩的地方在于,虽然他意识到了某些矛盾冲突,但并不完全回避之,他仍然写贾政的忙问、婆子的请教、黛玉的劝诫,或者还有其他。尽管开了个头就戛然而止,但我们仍然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残酷与悲悯: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这是作者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之一吧。 扫 |
|
来自: 昵称37581541 > 《锦绣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