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行知的大事

 sxweimin 2019-08-16

作者:张卫民

许多人创业做事都会犯“眼高手低”的毛病,眼界很高,想得很好,做起事来能力却很低,或者瞧不起小事、工作疲沓怠慢,到头来一事无成。陶行知有名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但他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的理想与祖国命运、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一面干,一面研究出好的办法来。空中造楼阁是没有用的”,不忘初心使命终生奋斗努力,成为一代伟人,被誉为人民教育家。我读《陶行知家书》,对他的理想抱负、敬业态度、献身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人品高山仰止,值得我们学习。

陶行知1915年出国留学,1917年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当教员,从此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他研究中国教育改造问题,发起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和山海工学团,推行普及教育、国难教育、生活教育和民主教育,他立志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教育适应时局变化,个人志向始终不变,他给妹妹文渼的信中写道:“我们生在此时,有一定的使命。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这是我们对千万年来祖宗先烈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亿万年后子子孙孙的责任。”陶行知不仅口说、笔写,而且动手做,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推行他的教育主张。他自省道:“我本来是一个中国的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的把我向外国的贵族方向转移。学校生活对于我的修养固有不可磨灭的益处,但是这种外国的贵族的风尚,却是很大的缺点。”“好在我的中国性、平民性是很丰富的,我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最中国的’留学生。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他下乡拜年和牛大哥同铺。他穿了一年多的皮鞋左脚尖裂了一个小洞,鞋匠没法补,自己想出点子“把脚背的鞋舌剪一小块用橡胶粘在洞口”,补好继续穿着感觉很好。他写信给家人谈晓庄生活,“大前天我们自己造了个茅厕,前天自己做了个浴堂,昨天又自己做了个厨房”,他把创业的困难写得如此平淡,因为他心里有好的念头,心中愉快,“快乐得像神仙一样”,“整日打赤脚,穿草鞋,自由得很”。

他教育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有益的事都要做,“衣服要洗,破了要学缝。烧菜弄饭都要学。”他给桃红(大儿子陶宏)写信,“我很希望你和小桃(次子陶晓光)多学做事。我的主张是: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要你们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不要你们做书呆子。”这是陶行知的教育观。他自己经过实践,总结出“十二个字的理论”:学七十,教八十,让九十,求一百。“怎么叫做学七十?我们无论学什么事,最少要学到七十分。但是学到了七十分,就不该自私自利的把知识藏在脑壳的冰箱里,立刻要拿它出来教人。平常人总以为,学到七十分只可教六十分。这是不对的。我们只要存了知识为公的念头,就可跳过七十分的限度。我们只需想到预备教人,便可从七十分跳到八十分。这叫做教八十。但是如果有人懂得九十分,我就应该让他领导,不应该挡路。同时我自己须精益求精,务必达到完全的境界,缺少一分也不甘心。”陶行知就是这样,有理想追求,有强烈的责任感、进取心,还有宽广的胸襟,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

从陶行知的家信中我们看到,他对孩子的教育既有做人的大道理,更着重现实的引导。1936年4月,陶行知夫人汪纯宜病逝。可能是因为母亲的去世对陶晓光打击太大,生活中又遇到了困难,陶晓光情绪很悲观,1937年3月陶行知写信劝导陶晓光:“世界上一切困难都要用冷静的计划去克服,忧愁伤心是双倍的牺牲,于事无补。”“从家庭的小世界里把自己拔出来,投入大的社会去,你不久应会乐观、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陶行知将“国难教育运动”改名为“战时教育运动”,他始终把理想与现实紧密结合。11月,陶行知给十三岁的陶城(四子)写信说:“现在做一个小孩子,要知道三件事,第一,做人的大道理要看明白。第二,遇患难要帮助人,肚子饿让人先吃,没饭吃时,要想法子找出饭来大家吃。第三,勇敢。勇敢的活才算是美的活。”12月,多次给陶晓光、陶城致信,要求陶晓光“根据自己的信念和才干向前做”,“我对你的观察是你对于科学有自然的兴趣,也有一些才干。在这方面继续努力,是有贡献。你干别的事情是不自然。只要大目的不错,科学也是重要的工作。”“民族解放的大道理要彻底的明白。遇患难要帮助别人。勇敢的活才是美的活,勇敢的死才是美的死。晓光应当根据自己的才干,参加在民族解放的大斗争中。你在无线电已有了相当基础,希望你在这上面精益求精,到最需要的地方,最有组织的地方,最信仰民为贵的地方作最有效的贡献。把生命的火药装在大炮里,对准着日本帝国主义轰炸。倘若把生命的火药,放在炮竹里玩掉或是放在盘里浪费掉,那是太可惜了。”“我并不顾虑有代价的牺牲,只怕你和同志们上船下船东挤西挤,扑通一声,把条性命冤枉地送掉。”从这些大实话中我们看到,陶行知虽然对自己的孩子很疼爱,但他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苟且,不畏惧,明大义,懂道理。

读陶行知的家信,感觉最大的特点是质朴,多从生活的琐事传递做人做事的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空洞的说教。他的情感丰富而细腻,由于忙于工作,他没有过多的时间写家信,因此,他的信大多很短,但他能做到“短短信,常常寄”,以此维系人间亲情。而这些平常的家信更让我们看到了陶行知人格的伟大,他对母亲敬爱孝顺,他对妻子关爱情深,他对子女深沉疼爱,他对事业也是立足现实,从小事做起,从可为处下手,有雄心无傲气,有远见无轻狂,他做的事看起来都是小事,但他的心中始终有信仰追求,他是在脚踏实地干实事、成大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