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振兴中医,太原市中医院这样破题

 369蓝田书院 2019-08-16

2016年,为全面振兴中医药事业,我省制定中医药发展战略:到2020年,要初步建成中医药强省。
 
彼时,作为我市唯一的市属中医院,想振兴中医药的太原市中医医院却地位尴尬:一方面,地处省会城市,在患者心中难免要与优势明显的省级中医院同城竞争;另一方面,因资源配置限制,无法将本院中医药服务覆盖到更广阔的周边。 然而,短短几年时间,太原市中医医院就驶入了发展快车道,不但逐渐拉近了与省级中医院在技术、思维、管理层面的差距,更走出了门诊住院楼陈旧狭小、患者覆盖面局限、年轻中医药人才无用武之地的窘境。成绩的背后,市中医院上上下下又做出了怎样的努力?为寻求答案,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让中医院的阵地多起来
 
85日上午,和平医院市中医医院玉河病区中医诊室里,已经接待了好几位患者。问诊、号脉、查体、开方、针灸……手脚不停地诊疗间隙,主任医师张若君还得忙里偷闲地与多位患者应答:“三伏贴贴两三个钟头就可以取了……”“那服药吃完感觉如何?等下再调整一下方子……”“快了快了,再过几分钟就起针……”“现在我顾不上,一会儿微信告诉你怎么办……”上午出诊,下午为患者提供心理辅导、上门服务,四年多来,张若君早已习惯了这种和患者打成一片的工作状态。2015年,和平医院唯一的中医师到了退休年龄,眼看着中医诊室难以为继,只得跑到市中医院“借大夫”。原本这种情况只需派医生每周去坐个诊,然而这一次,市中医院的管理层却从中找到了突破医院发展瓶颈的方向。“和平医院周围涵盖前进路等大小十多个社区近六万居民,却连基础的中医针灸、推拿都无法开展,患者看中医还得耗时耗力地进一次城。既然患者来不了,我们就到患者身边去。”
 
本着“上级医院辐射带动谋发展、下级医院引进适宜强能力、人民群众就近得实惠”的思路,20154月,太原市中医医院玉河病区正式成立。带人带技术带设备,到新地盘“打天下”,这在当时还从未有过先例,张若君带领着几位同事,成了“最先吃螃蟹”的一批人。
 
正式开诊当天,张若君就感受到了周围群众对中医的迫切需求。一天就收治住院患者4位,不少长期困扰患者的病痛,经过普通针灸、拔罐、刺络放血、推拿按摩等简单治疗,当下就取得了明显疗效。“比在总院累多了,但这种忙与累,带来的是更多被认可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张若君回忆。为更好地服务周边职工和居民,张若君和同事们多次下社区义诊、宣传,在周围群众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慕名来到病区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仅2018年,门诊患者达2254人次,住院患者达470人次。
 
让年轻中医人成长起来
 
藉着玉河病区的成功经验,市中医院逐渐把目光瞄向了市里中医资源较为缺乏的区县,截至今年,市中医院已经发展为“一院五区二部”:五一路总院,长风、平阳、玉河、阳光汾河湾、经济区5个分病区,富士康和市政务大厅2个门诊部,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600张,年均服务患者20万人次。
 
从一到八的壮大背后,是分身有术的创新思路。
 
“这种发展模式给医院带来了双赢的局面。”市中医院副院长刘克勤介绍:“从前是医生坐在诊室等患者上门,现在是医生走出去接触更多的患者。一方面拓宽了我们的患者覆盖面,更重要的是,年轻的中医药人才也有了更多学习实践、施展医术的机会。”
 
成立于1959年的太原市中医医院,积淀深厚、名医辈出:老一辈的有“三部六病”创始人刘绍武、“小儿王”王中三、“儿科圣手”张刚……还有如今仍工作在一线的李玉兰、柴瑞霁、吕建华、董晓莉、任健、傅小苏、武晓春等省级名中医……然而名医璀璨的背后,中医的尴尬也不容忽视:越老的中医越吃香,年轻中医却缺乏学习提高的机会。
 
针对中青年医生力量匮乏、人才出现断层的趋势,医院提出了五年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医院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的资源优势,在年轻中医中开展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勤感悟。几年过去,新一代中医专家和骨干精英在继承前辈学术经验的基础上脱颖而出,形成了层次合理、结构完善的人才梯队。
 
为了让年轻中医在跟师学习的基础上,能有更多临床实践的机会,市中医院利用分病区和院外门诊部平台,将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工作与中医梯队培养计划相结合,把医院优势门诊和中医中坚力量分配到了患者最需要的基层。
 
今年40岁的白斌,就是医院人才培养计划的受益者。这个一脸娃娃相的年轻儿科医生,几年来凭着精湛的医术和不惧辛苦的精神头儿,已经成长为医院儿科的科室负责人。“我刚坐门诊的时候,一天顶多有两三个患者挂我的号。”回忆起五年前的情形,白斌记忆犹新。在跟师李玉兰的基础上,通过在分病区和基层社区出门诊的机会,白斌慢慢赢得了患者的认可。现在,无论是分病区还是五一路总院,慕名来找白斌的患者越来越多,他们说:“白大夫态度好、医术高,我们信任他。”
 
让基层中医水平提起来
 
近年来,市中医院倾注大量精力,相继成立了王有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三晋王氏妇科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二级工作站,以及多个太原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并先后承担多个国家、省级、市级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科研课题。重视学术平台的搭建和专科学科建设,在提高医院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为基层中医院中医水平的帮扶和提高,提供了更多机会。83日,凭借培训时专家讲解的实用手法,古交市岔口卫生院中医大夫高招平很快用小儿推拿帮助一名腹泻患儿缓解了症状。看着患儿母亲脸上由衷的笑容,高招平几日来培训的奔波劳累也在这一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1991年山西中医学院毕业后,高招平一直扎根在基层。从医近三十年,高招平发现,中医适宜技术安全有效、成本低廉,在很多疾病治疗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层医疗条件不高,不管中医西医,只要能为患者解除病痛就行。”然而,工作繁忙再加上条件有限,高招平鲜少有脱产学习的机会,临床中遇到的病例,只能凭自己摸索积累,提高起来很难。太原市中医院针对基层中医院开展的各种中医适宜技术短训班,圆了高招平亟待提升自身水平的愿望。“只要能抽出时间,我一节培训课都不想落。讲课的都是临床一线的权威专家,内容是基层中医最需要最实用的常见病治疗方法。参加培训的都是和我一样的各县区基层中医大夫,这种同行间的学习交流,每一次都让我收获颇丰。”据了解,2018年,市中医院安排优势学科的相关专家,先后为区县中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培训和巡回医疗培训20余次,参与培训的基层中医有700余人次。86日的早晨,太阳照常升起,市中医院上上下下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张若君们在各自负责的病区,为当地群众能够获得便利有效的中医治疗而忙碌着;白斌们穿梭在医院和社区门诊之间,一点一点地为精进医术而努力着;而新一期的医疗支援培训计划,也摆在了医院负责人的桌子上……“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何破题中医强省难题?市中医院副院长刘克勤的答案代表了中医人的共同心声:“有效解决中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让中医走近百姓、遍地开花,让所有的人都能信中医、用中医,我们才能离中医振兴的远大目标更接近……” 

——来源:太原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