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钢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肾炎灵颗粒剂

 新胡枝子 2019-08-16

文献出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年第7卷第4期

肾炎灵颗粒剂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观察

孙伟 王钢 曾安平 邵家德 孔薇 邹燕勤

(江苏省中医院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南京   210029)

提 要   观察肾炎灵颗粒剂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95例, 包括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隐匿性肾小球疾病, 并按有关标准分型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同时设肾炎四味片对照组32 例。治疗结果表明,肾炎灵颗粒剂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蛋白尿、红细胞尿, 并能改善肾小管间质功能和肾功能。治疗各类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总有效率为87.18%, 与肾炎四味片对照组59.38% 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同时能明显改善本病的主要拉状, 未发现有影响治疗的明显副应。

关键词   肾炎灵颗粒剂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临床疗效

    1996年以来, 笔者应用雷公藤中药复方制剂肾炎灵颗粒剂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取得明显疗效。现小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选择   1996年6月~1997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195 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男118例, 女7例, 男女之比为1.53:l;年龄最小8岁,最大67岁,平均32.4岁;病程最短者半年, 最长者2年,平均4.5年;住院病人102例, 门诊病人93例;单纯以肾炎灵颗粒剂治疗者165例, 因病情复杂而配合中药汤剂治疗者30 例。另有同期病人32例以肾炎四味片治疗为对照组。两组病情基本相符。

1.2 诊断标准     诊断参照1992年6月安徽太平会议讨论修改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及诊断标准[1],病理分型按WHO标准[2],诊断为慢性肾炎98例,肾病综合征54例,隐匿性肾小球疾病43例。接受过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明确者56例,其中系膜增生性肾炎24例、膜增殖性肾炎13例、膜性肾病8例、微小病变型 1例。全部病例均排除继发性肾病。

1.3 中医证型(见表l)

表1   195例患者中医型证及兼证分析

中医证型

n

兼      证

水湿

湿浊

湿热

瘀血

外感

脾肾气虚

83

73

18

42

26

38

脾肾阳虚

20

19

9

4

9

12

肝肾阴虚

36

11

12

34

8

8

气阴两虚

56

49

18

42

18

16

合计

195

152

57

122

61

74

1.4 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 肾炎灵颗粒剂20g, 每日3次,冲服。主要成分:雷公藤、生黄芭、山茱英、爵床、生甘草。每日60g颗粒剂, 约含生药80g,其中雷公藤15g。由本院制剂部生产。②对照组: 肾炎四味片,每次8片,每日3次,口服。内含细梗胡枝子50g、黄芪12g、黄芩9g、北京石苇12g。由湖北沙市制药厂生产, 是治疗慢性肾炎的习用中成药。③部分复杂病例, 如易感冒、湿热重者, 由本科主任医师结合辨证处方, 短时期加服中药煎剂。1个月为一疗程, 一般治疗2~3个疗程以上。

1.5 疗效标准     按1986 年第二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疗效诊断标准进行评定3,分为完全缓解、基本缓解、好转、无效。

1.6 观察指标    ①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的变化。②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变化和营养状态。③副作用。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分析

2.1.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14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 在激素治疗的同时, 加用肾炎灵颗粒剂治疗, 完全缓解5例, 基本缓解3例, 好转4例, 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5.71%。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  别

n

完全

缓解

基本

缓解

好转

 

无效

总有

效率

P值

肾炎灵颗粒剂

195

63

75

32

25

87.18%

<0.05

肾炎四味片

32

4

6

9

13

59.38%

2.1.2 疗效与西医分型的关系(见表3)

表3   肾炎灵颗粒剂对各种慢性肾小球疾病的疗效分析

疗  效

n

完全

缓解

基本

缓解

好转

 

无效

总有

效率

慢性肾炎

98

37

39

13

11

88.76%

肾病综合征

54

15

10

14

14

74.05%

隐匿性恩小球肾炎

43

12

26

5

0

100.00%

合    计

195

63

75

32

25

87.18%

2.1.3 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见表4)

表4   证型与疗效关系分析

疗  效

n

完全

缓解

基本

缓解

好转

 

无效

总有

效率

脾肾气虚

83

25

32

9

16

66(79.52)

脾肾阳虚

20

4

5

8

3

17(85.00)

肝肾阴虚

36

9

12

10

5

31(58.33)

气阴两虚

56

25

26

5

1

56(100.00)

合   计

195

63

75

32

25

195(100.00)

2.1.4 魂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变化分析有完整症状资料记录的109 例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的情况(见表5) 。

表5     109例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

症状

n

消失(正常)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面目浮肿

81

42

28

11

70(86.42)

面色少华

76

20

46

10

66(86.84)

神疲乏力

97

40

45

12

85(87.62)

腰脊酸痛

94

28

50

16

8(82.98)

舌苔黄腻

59

20

28

11

48(81.36)

舌质紫暗

42

11

23

8

34(80.95)

 

2.2 尿液生化及尿红细胞计数变化(见表6)

表6    尿液生化及尿红细胞变化 (X-士S)

项   目

n

治疗前

治疗后

尿蛋白定量(g/24h)

195

2.77±1.56

0.79±0.98***

尿NAG酶(u/L)

42

16.08±11.97

12.16±7.39*

尿β2-m(mg/L)

45

2.64±1.57

1.32±0.62**

尿红细胞(万/ml)

45

21.97±15.26

11.11±15.26***

2.3 对肾功能的影响根据治疗前Scr 水平, 将Scr <133 µmol/L的病人定为肾功能正常组, Scr≥133 µmol/L 的病人定为肾功能不全组。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见表7, 提示肾炎灵颗粒剂对肾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 。

表7   肾炎灵颗粒剂对肾功能的影响 (X-士S)

分   组

n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

BuN(mmol/L)

Scr(µmol/L)

BuN(mmol/L)

Scr(µmol/L)

肾功能正常组

56

6.24±3.48

98.41±58.14

6.28±4.14

89.78±49.11

>0.05

肾功能正常组

24

17.89±7.74

364.05±230.11

12.30±7.17

234.41±179.27

<0.05

2.4 副反应     全部195例患者均能接受肾炎灵颗粒剂治疗的全疗程, 少数患者有轻度胃肠道反应: 无l 例WBC<3×109/L,仅5 例降至3.1×109/L,未影响治疗;治疗初期SGPT 短暂上升25例, 其中2 例> 1O0u/L;9 例SGOT短暂升高, 最高60 u/L ,继续治疗均恢复正常, 无血清胆红素升高。7 例女性患者中仅5 例出现月经紊乱, 均未影响治疗。无l 例皮肤色素沉着或心电图异常者。

3  讨  论

3.1 中医学对慢性肾炎的认识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 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病因一般认为主要是肾小球对某些致病原的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免疫性炎症性损害。中医学认为,慢性肾炎多属正虚邪实,以脾肾亏虚为主,累及肝肺。脏腑诸功能不足,导致阴阳气血失调,同时又有生湿、化热、气滞、血癖诸变, 外邪也易乘虚而入, 因而形成正虚邪实之证。

    慢性肾炎发生的关键在于脏腑虚损, 其中又以脾肾虚损为主。邹云翔老教授认为本病“是内因与外因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内因主要是指人体的肾气, 外因就是外感六淫之邪以及疮毒之类。肾气不足, 病邪乘虚而入, 导致肾炎的发生。反之,肾气充足的人, 纵遇六淫或疮毒之类侵袭, 也不致受其所害而发肾炎”[l]。《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指出:“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 脾肾虚则水妄行, 盈溢皮肤而令周身肿满”。肾为先天之本, 主水之气化, 精液之贮藏, 其府为腰, 为一身阴阳之根本, 可温润脾土, 涵养肝木。肾气亏虚腰失所养可见腰痛, 肝肾阴虚,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则又可发生眩晕。脾失健运则水湿停聚而发水肿;水湿停聚日久郁而化热, 湿热下注, 损伤肾络, 或素体肾阴不足, 虚火灼伤肾络, 则见尿血;病久肾之精微外泄, 脾虚又不能化生精微以充养气血则出现气血虚弱或气阴不足诸证。肺主气以卫外, 主宣发肃降以通调水道, 若肺气虚弱, 卫外不固, 则易感外邪而使水道不通, 又可加重面部及全身浮肿。因此,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之时,与肺脏也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见, 慢性肾炎水肿之发生与肺脾肾密切相关, 尤以肾为主。三脏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又可互相影响, 从而导致慢性肾炎发生、发展。正如《景岳全书》所言: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

    慢性肾炎虽以脾肾亏虚为本, 然而往往因虚致实。实邪在慢性肾炎的各种类型、各个阶段都是存在的, 并且对于正虚的程度、疾病的过程都有极大的影响。常见的实邪有外邪、热毒、湿热、癖血、浊邪等, 但又以湿热、癖血为最重要的病理因素。中医湿热理论在现代医学肾脏病的治疗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湿热伤肾是肾病的基本特点, 且往往贯穿病程的始终5。故有人认为:肾脏病的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胆固醇、氮质滞留、尿素积聚都与湿热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6。如上所述, 慢性肾炎以脾肾虚损为其发病内因, 水液代谢紊乱是其基本的病理变化, 而水湿内停则有寒化、热化两途。在临床上湿邪热化,进而酿成湿热,其出现率是相当高的, 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几点有关: ① 湿邪郁久热;② 热毒侵袭与湿相搏;③利水伤阴,滋生内热; ④ 过服温阳之药或激素类药。湿热既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如损伤正气, 可使阴阳气血消耗, 与湿毒兼挟为患, 使病情反复难愈: 阻滞脉络, 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癖血;还可导致外感, 内外相合, 加重病情。它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慢性肾炎的治疗过程中, 阻断湿热这一环节, 对于正气的恢复和病情的改善都是极有裨益的。癖血内阻也是慢性肾炎不能忽视的另一病理因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血液高粘滞状态和凝血机制紊乱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临床上则表现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中医学的“癖血”病机相吻合。慢性肾炎疲血证的形成大致与以下儿点有关: ① 因虚致癖;② 水停致疲;③ 病邪致疲;④激素致癖;⑤久病入络致疲。癖血虽然也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 但亦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近几年来研究发现,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凝血和纤溶障碍是形成肾小球肾炎不可逆病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且还可导致肾脏组织损伤肾功能减退[7]。因此, 在临床上重视活血化癖法的应用, 改善患者的高粘、高凝状态, 对于阻断肾脏的病理损害, 促使肾小球损伤修复, 进一步改善肾功能, 延缓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肾炎灵颗粒剂的组方依据及功效针     对慢性肾炎发病的主要矛盾, 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大法, 应立足培补脾肾, 并重视解毒和络、清热利湿之法的运用。既往治疗本病总以辨证施治水煎剂为主, 但取效慢, 疗程长, 煎煮麻烦, 不能适应临床需要。我们过去有运用肾炎合剂、肾炎合剂II号治疗慢性肾炎的成功经验[8、9], 继后10年中, 在临床进一步观察了雷公藤治疗慢性肾炎的毒副反应, 分析了雷公藤治疗无效病例的原因, 经反复修改组合成最佳配伍的肾炎灵颗粒剂, 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解毒和络、清利湿热。本方既体现了辨证论治,又突出治疗的主要矛盾(热毒、癖血、湿热),药物少,疗效高,副作用小。其中雷公藤、生黄芪是主药。药理研究发现, 雷公藤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毒副反应主要是肝功能损害、白血球减少、胃肠道反应等;加入大剂量甘温的黄芪后, 既起到调节免疫作用, 又制约了雷公藤的苦寒之味和毒副反应,保护肝功能,升高白血球,并发现大剂量黄芪和雷公藤合用还可提高降尿蛋白效果;再配伍甘草, 一方面可增强雷公藤类激素样作用,又经实验证明可防止肝损害。通过临床观察, 肾炎灵颗粒剂主要起到下列作用: ① 有效降低尿蛋白、尿红细胞, 改善肾功能, 适合于各种类型肾炎患者,也可用于慢性肾衰氮质血症期有大量蛋白尿患者;②显著提高了血浆白蛋白,增强了抗病能力,有利于消除水肿,恢复体力;③明显改善高脂血症、高粘高凝血症,廓清了人体内环境,既有利于改善病情, 更能清除致病之因,巩固疗效;④帮助撤减激素, 副作用明显小于肾炎合剂II号及雷公藤多贰片。

    从肾炎灵颗粒剂的临床治疗效果来看, 可明显降低治疗组尿蛋白定量和尿红细胞计数,对肾小管功能损伤有一定恢复作用, 减低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BUN、Hb 含量、升高血浆白蛋白, 升高贫血患者RBC、Hb的含量, 改善高脂血症, 改善高粘血症, 调整机体自由基反应, 改善机体的代谢营养状况,显著减轻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另文报告),从而对慢性肾炎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所以,肾炎灵颗粒剂适用于临床各类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对该病的多种中医证型尤其是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的疗效较好, 对于激素无效的顽固性病例,合用激素能明显提高疗效,并且可以对激素依赖病例顺利撤减激素,且复发率低,应用面较广,疗效可靠,是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理想复方雷公藤制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