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拾穗集】解读“峙若拟崛”

 淡墨书香日子长 2019-08-16

明清以来,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的襄、樊二城逐渐成为中国内陆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竹木、茶叶、桐油、生漆、药材、曲酒等各种物资汇集于此,进行贸易、储存、转运。山、 陕、豫、皖等地客商相继在樊城建立了二十个会馆。由临川客商建立的抚州会馆至今保存完好。抚馆庑殿歇山式结构的戏楼气势恢宏,造型别致,其木雕构件尤其精美,游人莫不叹为观止。值得注意的是,戏楼高高的匾额上线刻着“峙若拟岘”(以下按简写体“峙若拟岘”表述)四个大字。其字圆转深厚,雄浑有力,不仅十分惹眼,还为戏楼增添了厚重感与人文情趣。

对于“峙若拟观”的涵义,多数游人或一扫而过,或茫然无解。遍查本土资料,都是简单记载,无一解释。有的资料甚至将“擬”误作“凝”字。

“峙”为“屹立、耸立”意。而“岘”字或指岘山,或为“小而险峻的山”。“岘”前缀“拟”,的确令人费解。读到曾巩的《拟观台记》后,方才顿悟:原来这“拟岘”乃“拟岘台”也。

抚州会馆戏楼匾额“峙若拟岘”

抚州会馆戏楼

拟岘台的修建,缘于西晋镇南大将军羊祜及其钟爱的岘山。

羊祜(221-278),西晋泰始五年(269 )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期间, 他“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他死后,襄阳百姓“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甚至敌方的“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其仁德所感如此”。公元280年,当 杜预灭吴捷报传至洛阳,晋武帝也流着泪说:“此羊太傅功也。”

据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载:“(羊)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谈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郞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羊祜挚爱观山,其文治武功也颇受后人推戴。襄阳百姓就在他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元稹、孟郊、张九龄、陈 子昂等皆登岘山,以诗凭吊羊公,其中以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最为有名。诗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至此,羊祜及岘山更是名垂青史,代代感念。

七百余年后的宋嘉祐二年(1057),江南西路抚州(今江西临川市)太守裴材在抚州城东仿岘山而建台。此地壤接南门丘陵,遥对灵谷诸峰;浩浩抚河流至千金陂,其水直指拟岘台, 及至其下,却悠然转向,经文昌桥后婉蜒北去。其山川之势,颇似襄阳岘山。又因仰慕羊祜风度,裴材将台命名为“拟岘台”。同时,裴材力邀本籍新晋进士曾巩作记。

曾巩时年39岁,风华正茂,旦春风得意。为家乡作文,更是文采飞扬,汪洋恣肆。其《拟岘台记》堪称上乘之作,在描写拟观台所在之地的山川之险上,近乎精雕细刻:“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波浪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称赞建台之举说:“州人士女,乐其安旦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

抚州会馆铭文砖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跻身“唐宋八大家”的临川才子于熙宁六年(1073)由齐州改知襄州,在襄阳任职三年。其间,他爱民如子,清正廉洁;除暴安良,大修水利,并作《襄州宜城县长渠记》,还写下了一些吟赞襄阳山水的诗歌,如《高阳池》《汉广亭》《闻喜亭》《隆中》《万山》《谷隐寺》《蔡州》等。可以说,曾巩在襄阳官声、文声俱佳。

拟岘台修成后,大受时人及后人推崇。以政绩和才情闻名于世的一代名相王安石,回归临川故里游览拟岘台时,欣然写下《为裴使君赋拟岘台》。诗云:“君作新台拟岘山,羊公千载得追攀。歌钟殷地登临处,花木移春指顾问。城似大堤来宛宛,溪如清汉落潺潺。时平不比征吴曰,缓带尤宜向此闲。”诗人陆游于淳熙六年(1179)冬在抚州任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职期间,一时兴发,竟写下有名的《登拟岘台》《雨后独登拟岘台》《冒雨登拟岘台江涨》等8首诗篇,“垂虹亭上三更月,拟岘台前清晓雪。我行万里跨秦吴,此地固应名二绝”,对拟岘台给予极高的评价。《曾国藩家书》有“再,抚州绅士刻余所书《拟岘台记》,共刷来八分,兹寄五分回家,澄弟一分,阮弟一分,纪泽一分,外二分送家中各位先生,暂不能遍送也。”可见曾文正公对拟台也是偏爱有加的。

拟岘台原台高低大小,已无从查考。但据清代杨护所记,清朝重建的拟岘台“纵四丈,横如之,上下两层,共高三丈三。三面砖石为墙,各长三丈七尺,高一丈六尺五寸,检查旧籍原台丈尺比较,今台十分而弱其一。”九百余年来,拟岘台历经战乱,曾在北宋年间、康熙十八年、乾隆、道光年间四次修缮。随着时间的推移,拟岘台不仅是“才子之乡”的标志性建筑,并逐渐成为抚州人引以为荣的象征性建筑。

这也是抚州客商在建造樊城抚州会馆戏楼时将“峙若拟岘”匾额高挂楼宇的缘由。家乡有拟岘石台,客居地有拟岘戏台,即可增加乡党的凝聚力,又可减轻思乡的愁绪。同时,由于拟岘台与襄、樊二城天然的渊源关系,又拉近了抚州客商与襄阳官府百姓的心理距离。三全其美,何乐而不为之?

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康熙十八年,临川令胡亦堂重修拟觇台后所写《抚州郡伯陈公重修拟岘台记》有云:“襄阳有岘山,抚州无岘山。抚州无岘山,抚州有岘山。”因为一个羊祜,襄樊、临川两地拥有了同样的文化名片,也使两地的文化、商业往来日益频繁,可谓“相得益彰”。又云:“此山常存,叔子亦与俱存。”山川之灵,由此可见。想必羊叔子魂魄有知, 大可不必为“湮灭无闻”而悲伤,相反倒会感到快意之至。

1941年,拟岘台惜毁于兵祸。时至今日,临川人仍为之扼腕。据说,临川市正计划重修拟岘台,并把她作为该市的标志性建筑。期待新修的拟岘台早日完工,也期待临川人到襄樊登岘山凭吊羊祜先贤,游抚馆品味拟岘真迹。


撰文/李俊勇  摄影/邓 粮


附:曾巩《拟岘台记》

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而(其)间,独求记于余。

初,州之东,其城因大邱,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 远近高螣下,壮大闳廊,怪奇可喜之观。环抚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然而雨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茀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甓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缭以横槛,覆以高薨,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浪波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劲橹,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皆 出乎履舄之下。山之苍颜秀璧,颠崖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冈长陆,虎豹踞而龙蛇走,与夫荒蹊聚落,树荫淹暖,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徨徙倚,则得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听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

抚非通道,故贵人蓄贾之游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菑少,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而宴然不知枹鼓之警、发召之役也。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故余为之记。其成之年月日,嘉祐二年之九月九日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