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从今天开始,我们为大家介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处梁耀相所撰写的文章《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过程执行中的现实缺失与路径优化》。 文章开篇写道,笔者从10多年的教学监控实践与研究中发现,高职教学计划不仅在制订过程中存在源头性缺失,而且还在实际执行时存在监管性失位,已严重影响人才培养整体成效的提升,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引起警觉并予以重视,但少见实质性改进措施。本文基于笔者自身长期实践与研究形成的真切体验与感悟,试图从国内视野、管理视角进行问题破解,旨在为高职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执行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第一个部分为“源头性缺失:整体降低了方案的可执行性”。文中写道,各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现实缺憾,其程度虽然因学校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不外乎制订主体、管理规范与管理细节等问题,任何环节的缺失都将引发制订质量的下降。 1、客观现实限制了制订者的工作高度。教学计划制订通常由专业教研室负责,一般由教研室主任具体负责承办,不少高职院校为了管理工作的顺畅,往往还加设了专业带头人,并且由前者负责日常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协调,而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却只成为一种“符号”,甚至不少新专业连这样象征性的“符号”也缺乏。加之部分教研室主任的任职资历较浅,对高职教育内在实质的认知高度不足,在组织教研室内教师进行专项讨论时常常由于基点不同而意见相左,很难从专业筹划的应有高度去统揽全局,不少教学计划最终往往是教研室主任根据教务部门规定的格式“填写”而成,倘若在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遇到困难,高职院校初创期一般是借鉴本科教育的同类教学计划,因而高职教学计划就成了本科教学计划的简本,未能体现高职教育跨界的内在特质。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多参考同类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因而不难发现不同地域优势、不同人才面向的不同学校,其教学计划在人才规格、课程设置上有惊人的相似,美其名曰“借鉴”,究其实质不少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理解或者没有完全理解,只是简单地“抄袭”或“拼凑”,只能“形似”而远未“神似”。 2、调研缺失影响了人才培养定位的准确性。现有教学计划的前期调研通常停留在较浅层面,未能进行实质内涵的深层探究。一是不少院校缺少对国家政策导向、区域发展趋向的系统分析,还在现实需求调研时忽视了企业选取的代表性与广泛性,加上部分调研方案存在设计缺憾或调研人员未能真正深入企业,最终因信息掌握不足,而无法对人才培养市场与技术发展作为最精确的定位,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又存在着时滞性,极有可能产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二是不少院校对前期调研的理解较为片面,目前普遍开展的是人才使用市场调研,而忽略了青年学生就业意向的时代特性探究,所设置的首选岗位、迁移岗位与发展岗位并未顾及学生的未来就业意愿,特别是在实习中、毕业季很容易让部分学生怀揣的梦想破灭。三是普遍缺乏大数据的挖掘意识,未能利用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进行教学计划的科学与合理性的重新审视,甚至有的院校在目标定位、人才规格与课程体系等方面长期与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就业意愿不相符。四是不少院校未能对师资、实训场所等校内资源的整体盘活与校外资源的拓展利用情况作出准确预估,对资源的现有存量、可挖潜力与发展可能心中无数,进而导致实施过程中出现资源过剩或不足。调研缺失可谓源头性缺失,最先引爆的必将是培养目标错位,人才规格失位,进而导致课程体系建构意义的完全缺失或部分缺失。 3、见地局限撼动了校外企业专家的地位。邀请校外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计划论证是国内高职院校的通行做法,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有自己所从事领域的某个方面的见地,很少能基于整个产业、行业背景,形成独到的见解。加之大多数校外企业专家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不熟悉,他们抽空参与靠的是自己直观感觉的临场发挥,并多以反映企业一线的实际情况为主,普遍缺乏内在规律性的总结,虽难以对教学计划制订产生实质影响,且能给悟性较好的制订者以一定的思维拓展。久而久之,邀请校外企业专家或许就成为教学计划制订中的一个“象征”环节。各高职院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运行趋势就是明证。 4、站位不高拉低了教学方案的整体高度。由于缺少全国性的专业标准,教学计划的制订基本由各高职院校自主制订,加上现实条件所限与科技发展迅速,举一校之力也难以对人才的未来走向作出最为精确的预估。而且在系统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培养成怎么样”时会遇到对职业成长规律的把握不足,进而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内容、实践环节进行系统建构时容易产生认知缺位,最终在课程(环节)设置时极有可能出现与国家产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发展需求不符的情况,在课程(环节)内容之间进行系统整合与优化时还会发现教学内容重复交叉、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开设“错位”等情况。有的教学计划为了保证每学期“人人有课上”而忽视开设课程(环节)的应有规律,甚至直接按本系教师可承受的教学工作量进行具体课程的开设;有的教学计划还会因为“专业情结”过重而忽视基本素养的培养与人文情怀的熏陶,一度曾有对“两课”、体育、数学等课程进行简单削减或偏向削减的情况出现。 5、制度缺位降低了管理带来的现实影响力。不少高职院校所建立的管理体系缺乏应有的严密性、规范性,进而导致教学计划制订与审核过程常常形同虚设。一是未赋予专职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内涵解读与过程指导的职责,因而将本该进行的内涵管理弱化为程式管理,专职管理人员也就相应少了一份理应成为专家的责任担当。二是缺少对前期调研、体系建构等关键环节的必要监控,难以进行调研过程、调研内容的深究,很难对课程(环节)体系建构的科学性、合理性作出准确预估,久而久之自然成为无人问津的“象征性”环节。三是教学计划的审批过程往往流于形式,教学系很少开展专题论证,院校层面也缺乏必要的专题审定环节,计划基本停留在专业教研室主任的认知水准,最多吸纳了部分系主任的些许意见。四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不仅缺乏教学计划制订质量的责任追究制度,而且还缺乏管理大数据反哺教学计划制订的现代意识,最后简化为符合格式规范、附上相关材料即可。 6、认知偏差埋下教学实施日后的执行隐患。不少高职院校对教学计划未能提到学校与学生之间必须共同坚守的要约高度来认知,进而助长了制订过程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一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性,刻意开设部分国内很少有院校开设、当地也很少有人涉足的课程,可一经实施大多数会通过更换课程化解现实困难,因而开设似乎成了一种“噱头”。二是为刻意凸显教学改革力度,人为地将若干门跨度较大的课程硬凑在一起,并将教学任务下达给不一定有能力承担但工作量不饱满的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或者有几位教师简单组合后一起完成。三是单纯出于学生就业考虑,开设与原专业缺少关联、且没有相关课程支撑的孤立课程,学生实际可接受程度自然不难掂量。四是实践环节超越高职院校现有资源建设的速度及校外资源的可拓展程度,最终无法保障相关实验、实训或实习环节的实施。五是普遍建构了第一课堂的课程体系,而对第二、三、四课堂未能具体筹划,致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社会实践等难以成为一个完整整体,进而削弱了第一、二、三、四课堂的整体实施成效。 文章来源|梁耀相《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过程执行中的现实缺失与路径优化》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