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奇马”给我们带来的新启示

 说些有用的话 2019-08-16

余永佳

近日,超强台风“利奇马”突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大风力16级,成为今年的风王,也是建国以来登陆浙江的第三强台风。

“利奇马”不仅迫使火车停运、高速公路停业、空客停飞以及轮船停航,还次生出大量地质灾害、雨灾和洪灾,疯狂摧残着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的生活环境。

由于党政军民合力抗灾,我们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形象、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台风等自然灾害不可避免,然而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以及团结协作、互助互爱、攻坚克难的强大凝聚力,却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抚平和治愈“利奇马”留下的创伤,恢复灾前的健康和活力。

这场大灾虽将成为历史,但是却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有益启示。

中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如何进一步提升抗灾能力和质量,实现排险除危措施最优化和灾情损失最小化的奋斗目标,这是今后我们需重点关注和强化科技攻关的新课题。

一、抗灾防灾应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

内需是提振经济的主引擎。中国扩大内需、尤其是动用政府资金拉动的内需,一般多为基础设施的补短板项目。经过前一时期的高强度开发,基建领域已开始出现供需平衡或局部过剩的新变化,如今应重点在优化内需结构方面多出新成效,使抗灾防灾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

台风、暴雨、山洪爆发等灾情来势猛、危害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就是最大的政治和最高的效益。灾害犹如火苗和疾病,若能早预防、早发现和早除患,就可以最小代价和最高效率,将各类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中。

客观而言,世界各国抗灾抢险至今仍沿袭 “火起水灭”、“水来土掩”等旧模式。化被动式抗灾为主动式抗灾,开创抗灾抢险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

当然有一些灾害,例如台风,现代科技在调控化解等方面处处显得力不从心;还有地震等灾害,目前仍无法进行精准无误的预报。不过有一些灾害,比如说此次“利奇马”所引发的山洪暴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却往往是可以精准预测和主动应对处置的。其中,泥石流应属于一种危害度最重、致死率最高、救险难度最大和成效最差的地质灾害。虽然我们在现阶段并不能做到全面防控和阻止泥石流等地灾的发生,但是却完全有能力通过科学勘察,事先圈划出危险区块,及时将居民迁移到安全地带安家落户。这项工作若能得到高质量运作,就可有效防止房毁人亡的悲剧发生。

二、城市应适度向上发展。

“利奇马”给基础设施在国内处于拔尖地位的沪杭两市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特别是在城市建设、城市交通和城市停车等方面,我们均可汲取到很多新教训和新智慧。

进入21世纪,国内城市由于用地压力大,都喜欢向下发展。尤其是建设四通八达的高密度地铁交通网,已被认定为是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的最有效方法。不过,此次超级台风却毫不留情地揭示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和短板。上海、杭州多条地铁线关停,一些地铁站出现了地下瀑布和水帘洞,很多地库成了小汽车去污消垢的洗澡堂。

我们必须正视以下事实:我国人均可耕地占有量少,城市发展难以得到土地资源的强力支撑。在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至今仍未能掌控低成本、高效益开发地下空间的新技术,因此开发地下空间必须尊重国情,量力而行。

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城市首先应大力开发投入小、并能彻底根治交通拥堵顽症的畅行路网,加快完成新能源、智能化、车联网、无人驾驶的技术定型,平息高投入、低效益、且被实践证明是只有交通疏通功能而不具备交通治堵神力的地铁开发高潮。

其次是要规范开发浅层地下空间,不超前和盲目拓展中深层地下空间。要以现代科技为先导,大力推广和普及底层架空建筑新工艺,利用2-4层楼面空间建设低成本的空中停车库,既可实现大型车辆和小汽车的入库停车和有序停车,又能有效规避车辆泡水等灾难事故。

三、调结构增效益

近20年,中国在发展基建项目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同时也出现了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等新问题。

例如,上海到南京,2010年和2011年沿昆山、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连续开通了两条高铁客运线。如今又在太仓、张家港、常熟、江阴、金坛、句容等城市,构筑起一条新的高铁线,届时太仓、江阴这两个客流量有限的县级市,将会成为国内新的高铁枢纽。

若重复建设成为扩内需的一种新时尚,原来的经营效益良好的沪宁高铁线,是否能长期保持盈利的喜悦和荣耀?

与此同时,天文数字的高铁投资以及巨额运行、维护费用,又如何来消化?

长周期超常规发展高铁必然会超越国力。建设固然重要,投资及效益更来不得半点轻视和马虎。高铁发展规划理应进一步优化完善,重点是技术创新和拓展海外市场。

四、实现全天候畅行交通新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目前正在大手笔建设高铁、高速公路和机场,继续大订单进口客机,国产大客机首飞也早已凯歌高奏。然而一旦大型风、雨、雪以及雾霾、地震等自然灾害来临,绝大部分交通基础设施却又显得十分脆弱,并难以担当全天候交通之重任。

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扩大内需的新机遇,先行一步酝酿实施全天候交通的新方案,一些高铁、高速公路主干线以及城市主干道,都应该建设和改造成能抗御各类自然灾害的全天候交通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