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天早上或是上午去给鱼投料时,明显的感到来吃料的鱼变得少了,是鱼生病了吗?是鱼长虫了吗?是底质坏了吗?还是水没有调好吗?还是鱼被偷了?或许你一脸满然,更或许你已经开始焦虑。这个时候,饲料厂的技术服务人员给你讲,鱼长虫了你或许会信,鱼药厂的技术员给你讲水质坏了,你也可能无力反驳。事实真是这样吗?或许有的是真的,但真正的原因可能还有其他因素。 昨天晚上,资阳的王老板给我打来电话,说他的鱼上午和早上吃料不好,下午又吃料正常。一个饲料厂的技术员给他讲是虫引起的。对于同行判断,我不去评价。通过显微镜镜检,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而且还可以进行五级评定细分。但是我疑惑的是,上午都还有问题,为什么下午这虫就不影响吃食了呢?好像溶氧才是引起鱼吃食不好的因素吧,如果你的池塘安装有溶氧监测,稍加留意分析就不难得出。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认识视野去判断分析一件事情,认知面越是狭窄,越容易误以为弄懂了全部,我读书时老师就说过,半壶水响叮当。所以也不用去求全责备,但有些人如果出于利益的诉求,不论什么情况都去卖杀虫药就不可取了,在这段夏秋交替,有时是会闹出大问题的。就像手里拿着锤子,见谁都像钉子。在季节交替阶段,以现在为例,刚立秋一周,正处在早晚温差的高峰期,白天气温可以达到35℃以上,而晚上则只有20几度,当温差超过10摄氏度,对于水深在三四米以上的池塘,是很容易形成水温分层,这个时候,只需在晴天中午开几个小时的增氧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之前我也写过增氧机的使用,这里把链接放在后面,大家可去打开来看下。 一连几年,我都在季节交替的时间段写一些关于水温分层的文章,可写多了,就觉得大家可能都懂了,今年就只是前些天写了一篇,可没想到的是,还是有很多人在这一块出了问题。所以今天又拿出来写一写。像内江的黎老板,也是刚开始养鱼,一个搞建筑的转来养鱼,而且养的还是名优鱼,可谓起点高,很多人都担心搞不好。但是我们合作这一年多下来,不但没有出现过大规模死鱼,而且前段时间都把鱼卖得差不多了,钱都赚到包里了,塘里也没剩下多少鱼。可是一个中午不开增氧机打破水温分层,昨天早上泛塘死了两千多斤叉尾鮰。 提前打破水温分层,利用底改片改底,氧化有机质,或是用酵素分解,都有助于降低水体对流时引起泛塘的风险,也是有效预防这个季节缺氧浮头和吃料不好的有效方法。 这里也再把水温分层的文章链接放在后面,大家可点击看看。 水温分层引发水体对流造成了死鱼 作者:肖建春 肖健聪 来源:养鱼经 水温上升防病毒开春后,随着水温的上升,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遇到只死某种鱼的情况,比如只死鲤鱼,两三年前就遇到过这种情况,现在是年年都会发生。曾经就因为这个病,曾让一家养殖户在三四天之内,一口塘的鲤鱼死得没剩几条。 所有这些死的鱼都有几个共同特点,一就是眼睛凹陷;二就是头骨不平,有凹陷;三就是肾脏肿大。死起来非常迅速,第一天才死几条,第二天就是成百上千条的死,接来就是大批量的死亡。用药时特别要注意,不能用一些刺激性大的药。当发现鱼体上即使有虫,也不能杀虫。 这张图是上次我回老家时,顺道给镇上一养观赏鱼的看鱼病时拍的。写到这里时还专门问了下用药后的情况,据李兄反应死鱼已明显减少。除了鲤鱼,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鲫鱼的鳃出血,当把鱼拿出水面,鱼稍一动两下,就开始大量出血。这也是这几年给鲫鱼养殖中带来较大损失的一个鱼病。 用药时,杀虫剂个人认为肯定是不能用的。此时如何增强鱼的免疫应成为治疗的主要方向。如内服增强免疫的药。外用消毒则应慎用刺激性大的药。水质的调节有利于死鱼数量的减少。但同样不能用有刺激性的调水药品。 杀虫安全之水温分层每年都会听到有人杀虫把鱼杀死的事,往往这样的案例多发于长期一段时间的高温,或是温底较低的时间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温度突变的时间段。诱发死鱼的因素众多,有药物本身的因素,如安全浓度,剂量的计算准确与否,药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快慢,也有使用者自身的问题,没有泼洒均匀导致局部浓度过高,稀释不够等,但今天我想说的是,当把这些所有不确定因素都排除掉的一个因素,那就是水温分层。 首先,来说说长时间高温容易引发的杀虫安全事故。大家都知道,水的密度是在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的。这个对于爱好台钓的人来说,就更好理解,平时调好的立漂,当气温变化,水域变化后,要做到浮漂精准目数,每次都需要重新调整。其原理就是水的密度差引起。水的密度在3.98度时,密度最大。当变到0度结冰时,密度最小,平时一瓶矿泉水放在冰箱里,结成冰体积会增大就是现成的例子。当水温从3.98度往上升时,密度又在不断减少,以至于到100度时沸腾变成水蒸汽。当长期高温时,表层水水温高,低层水水温低,就容易引发水温分层。此时上下水体没有对流,要是发生在1米水深处,那在计算杀虫用药量时,按2米计算,就无疑是用量加倍了。比如在夏天,时不时会接到这样的电话,为什么使用了杀虫药,专死花白鲢。就有这种因素在里面。 其次要说的就是水温过低的时候,不要说杀虫,看准好天气骤然变化的时机,就是吐点口水都有可能会死鱼。这不是用药的原因,还是长时间水温分层没有被打破,一旦底层水温高过表层水温所引发的水体对流所致。其原理也不难理解,那就是地球表面有地热,且这个地热温度是相对衡定的,所以对于水深超过15米以上的大水库,其底层水温终年保持在17.5度,有些地方就在用这个水库的底层水,在坝下修建池塘养冷水鱼。再如地下泉水、山洞水的水温与地表水的水温不一样就是这个因素。在成都周边有一些挖沙引起的沙坑,深大多10米以上,每年的11月份开始,就会陆陆续续有人开始泛塘死鱼,很多人刚开始承包时,几天之内死上万斤鱼,都会认为有人投毒,于是报警,当报的次数多了,警察都会给养殖户解释了。这种现象一旦到了第二年的2月份,温差趋于稳定,发生的概率又很少了。 再次,就是气温突变,这是使用杀虫药最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高发时段。所以经验丰富的卖鱼药的经销商,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下天气预报,如果气温有骤降,那当天的杀虫药肯定是使用安全系数极高的,能解毒的先解毒。这里的气温突变一是突然降低,还有一个就是突然升高。尤其是骤然降温,再加上大风天气,最容易引起水体流,如果底层有大量沉积物,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上升至整个水体,消耗掉水体中的溶氧,此时发生泛塘死鱼概率非常大。 以上三种情况,处理的办法就是打破水温分层,如用一些机械设备,如增氧机、微孔暴气,最为重要的还是平时把沉积于底层的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分解掉,提前做好预防,可以用芽孢菌种、底改片之类产品,个人建议,首选用芽孢杆菌,因为不仅能解决问题,关键还能变废为宝,促进浮游生物生长,为花白鲢提供饵料,提高花白鲢产量。 水温分层引发的疾病长期阴雨连绵对水产养殖来说不利,但长期的持续高温,也是同样会出现问题,比如这两天就发生了一些小面积的鱼塘,突然就有鱼浮在水面上,让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去前年还遇到了一些持续晴好天气泛塘的。下面就我这些年工作积累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取的底层水 有句谚语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伏天对全国来说,都是气温最高的时候,此时的表层水温受太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像前两天我在山西,室外气温已到37度,表层水的水温有的已达到了30度以上,如果是正午时分,这个温度还会升高。对于一些小面积的水体,或是水比较深的养殖水体,极容易因为温差引起的水温分层。 水温分层,是因为水的温度在4度(精确是3.98度)以上时,温度越高密度越小。表层水受太阳光照射温度升高较快,低层水由于受太阳光照射较少,升温较慢,此时呈现出的是表层水温度高,底层水温度低,称之为正分层;当遇到天气突变,出现急剧降温,表层水温受外界的影响大,降温快,底层受地热影响降温慢,此时出现的是表层水温低,底层水温高,称之为逆分层。受水体密度差的影响,此时底部的水体不断上冒至水体中上层,假如底层水中积累有大量在毒有害物质,此时就会随着底层水上升至整个水体,对毒性敏感的鱼类无处逃生,此时就大量浮至水面。 当发现水面上有大量的鱼浮头时,发何判定是水温分层引起的呢?因为缺氧也同样会引起鱼浮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当水面有大量的鱼浮头,开户增氧机,鱼群不向增氧机靠拢,说明是水温分层引发,此时不宜开启增氧机,尤其是微孔爆气增氧机。上次据辽宁一同行介绍,有人就是头天使用了微孔爆气增氧机,第二天就死几万斤鱼,结果导致当地的微孔爆气设备无法推广。其原因就属水温分层中的逆分层。如果开启增氧机后,大量浮头的鱼往增氧机靠拢,特别是早上,那说明就是缺氧。 为了防止水温分层带来的危害,要尽早的打破水温分层,及时的分解饲料投喂中的残饵粪便。可以在晴天中午时分,每天开启两三个小时的增氧机,促进上下水体对流;二是根据饲料投喂量,加大投入分解有机质的芽孢原粉、酵素的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