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旁边就是黄渤海,古人为何还要开凿京杭大运河?3968字l地缘谷

 地缘谷 2019-07-13

“ 道光皇帝重开海运,虽然取得巨大成功,且效率、成本远胜河运,可道光帝面对的仍是一片反对声。

NO.118

大胡/文

陆上航行

画/一条人文主义狗 音/无名 图/地缘谷

海运是目前货运量最大,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中国拥有北起辽宁,南至广西连绵1.8万公里的海岸线,沿岸分布着大连、天津、青岛、上海、舟山、泉州、厦门、广州等无数优质港口。

中国港口分布

但在中国古代,大多数王朝都不太重视海运,而是选择河运作为国家内部钱粮运输的主要方式,甚至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凿了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运河

明明有这么好的海运发展条件,为什么还要开凿京杭大运河呢?

开凿运河历史已久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便已经开始开凿运河,以转运国内的兵员钱粮。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调集民夫修建了自今天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因途径邗城,得名“邗沟”。夫差修建的邗沟,全长170公里,是世界上有史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也是后来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

邗沟

此外,魏国修建的鸿沟,秦国修建的郑国渠和灵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运河工程。

古代关中地区运河分布

铁器的发展与推广,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飞速发展,而河渠、运河等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把中国农耕文明提高到了一个当时领先世界的水平,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京杭大运河开通过程

公元605年,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同时下令征调河南、淮北等地民工100多万人,开通了从东都洛阳西苑到淮水南岸山阳(今江苏淮安)的通济渠。

《隋书》载:“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同年,又征调淮南民工10余万人,从山阳到江都(今江苏扬州),疏通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通济渠与邗沟两条运河,全长1000多公里,首次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古代中国三条最重要河流之间的联系。

此后五年,隋炀帝又两次征调民工百余万人,开通了从洛阳黄河北岸到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利用自然河道和前代开凿的运河,开通了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的江南河。

隋炀帝仅用六年时间,开通的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四条运河,将江淮地区、中原地区和河北平原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形成了一个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京畿、北抵河北幽州、南达长江太湖,全长2700多公里的庞大运河体系,成为世界水利史上一项空前伟大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隋炀帝用六年时间,前后征调数百万民工开凿出这样一条前无古人的伟大运河工程,但滥用民力的隋炀帝最终在席卷全国的大起义中殒命江都,隋朝因此二世而亡。

我们暂且不说隋炀帝修建运河的过程如何的不人道,仅从工程本身来简单聊聊运河开凿的原因。

交通发展的需要

古代的交通远没有如今这样发达,无论是车马、还是船舶深受自然环境的局限。船舶运输从古至今都是运量和成本最有优势的运输形式,但由于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主要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汇入大海,缺少南北走向的大江大河。

不仅如此,在北方中原地区,因降水量的不足,就连适合通航的河流也非常有限。

中国年均降水分布

隋朝统一全国,结束自西晋灭亡以来的南北割据局面,对于南北交通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这样背景下,修建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经济发展的需要

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自东汉末年起,到隋朝统一南北这段时间内,长期的动乱与战争,使得北方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而在东晋衣冠南渡之后,北方大量士族百姓避乱南迁,使得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

衣冠南渡

隋朝的统一,并经过开皇之治的繁荣复兴,北方经济虽有所恢复,但相较于南方并不明显,经济重心正加速向南转移。

《陈书·宣帝纪》载:“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隋书·地理志》载:“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数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

而京畿所在的关中地区,自商周起,经过一千多年的开发,已经无法满足急剧膨胀的人口对物质文化的需求。

关中人口分布

早年,隋炀帝曾受文帝所派,参与平陈战争,隋统一南北之后,隋炀帝又长期驻守江南地区,对江南的富庶有着深切的感受。

大业元年,隋炀帝登基伊始,便下令开凿运河,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构筑水道,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二都钱粮物资供应问题,将北方政治军事重心与南方经济重心联系起来,形成南北统一的整体。

运河粮草运送

政治、军事统治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独特的门阀世族制度。这些强大的世族掌控着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命门,参与到国家的统治当中,就连帝王君主也不得不向世族妥协,与世族联姻,通过获得世族的支持,以统治国家。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便出自关陇世族集团的弘农杨氏,杨坚之父为北周八柱国之一。

南北方长时间的对立,形成了地方割据集团和割据一方的观念。地方割据势力、割据观念,同隋朝中央政权、大一统思想形成尖锐的矛盾与激烈的斗争。

隋平陈后,江南地区的强宗大族仍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影响力,发生过数次大规模叛乱。与此同时,北方的突厥、西北的吐谷浑、东北的高句丽也逐渐发展威胁隋朝统治的存在。

江南地区并不安定,北方又有外族虎视眈眈,隋朝迫切需要通过强大的武力控制全局。大运河的开凿,使得隋朝能够快速集结调配军队,运送粮草军需,极大的加强了对江南和北方边区的控制。

元朝重修京杭大运河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对于沟通南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唐朝的覆灭,中国又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割据时代,到北宋统一中原之后,因迁都汴梁及契丹的崛起,使得洛阳至北京的永济渠基本断航。

宋金时期,黄河又屡次于河南决口,水患频发,最终夺淮入海。

到元朝再次统一南北之后,经过长期的战乱以及黄河水患影响,京杭大运河已经堤毁河塞。

在这样的背景下,元朝统治者准备重修大运河,并放弃以往取道洛阳、开封的线路,改道山东,开挖新漕,划直南北。

1280年,修济州河;1289年,修会通河;1292年,修通惠河。三条新运河的开挖,并疏通隋朝开凿的邗沟、江南河,使得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再次实现千里通航。

中国古代为何不重视海运

中国的经济重心自魏晋时期开始由北向南转移,到隋唐时期北方政治军事重心的地位与经济地位已无法匹配,因此自隋唐以后,历朝历代越来越依赖南北的漕运,以江南财赋补给北方的京畿。但回到问题本身,既然有南北漕运的需求,海运为何会输给河运?

以农为本的内陆王朝

古代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内陆王朝,人口和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对于海洋贸易、海洋运输,长期处于陌生和忽视的状态。

京杭运河周围和灯光人口分布

而以钱粮为主的南北物资大调运,需要将人口稠密和粮产丰富的地区串联起来,这样才能发挥统筹南北的作用。同时,隋、唐、北宋等王朝的京城都在中原腹地,通过运河直接运输钱粮,是最可靠、最快捷、最经济的方法。

海洋环境的限制

古代的船舶主要依靠人力和风力驱动,尤其是海洋上航行,受到海洋季风的极大限制。

在我过年东部地区,夏季风主要由东南吹向西北,形成东南季风;冬季风主要由西北吹向东南,形成西北季风。

因此,船舶如果要由南向北运输,往往需要借助东南季风,但夏季风海风强劲,并时有台风袭扰,并不适合长距离的离岸航行。另外,稻谷成熟的秋季,西风已起,也不适合北航。

相比之下,内河运输队风向要求并不高,在无风或逆风的情况下可以依靠船桨或沿岸的纤夫继续航行,不受季节限制。

运河运输由来已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开凿运河,内河漕运的历史由来已久,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并不断开挖新的河道。

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中,邗沟、江南河两段已经沿用了千年,元朝开凿疏浚的京杭大运河也是在隋朝的基础上重新修建的,开凿千里通航的运河在技术和资金上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此外,长期的河运历史也形成了成熟的漕运体系,如何管理运河、如何调配钱粮、如何统筹人力,凡此种种都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能满足运输需求的情况下,实在没有必要去开海运。

海运并不安全

元初,因京杭大运河的荒废,元朝统治者迫切需要江南的钱粮来满足大都(今北京)的需求,元世祖于1281年首开海运,以平底船60艘,成功运量46000余石。到1311年,“以嘉兴、松江秋粮,并江淮、江浙财赋岁办粮悉充海运。海漕之利,甚是益博。”

但明代元之后,海运经过短暂的辉煌之后又陷入低谷。1374年,原定向北方运输的海船,遇到风暴,发生重大海难,覆没船只40余艘,米4700石,溺死官兵717名,马40余匹。这一事件之后,朱元璋重新审视了海运,最终在洪武末年,罢除海运。

1406年,朱棣迁都北京,又重开海运,但海运较于河运并无多少益处,且常有事故发生,最终于1418年,再罢海运。此后的明英宗朱祁镇、明穆宗朱载垕也都尝试再开海运,但最终都在无休止的海难中,不了了之。

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自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之后,围绕着京杭大运河,历朝历代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伴随着大运河的诞生,无数的人群从中获利,成为既得利益者。

这些人中有管理运河的官员,押送漕粮的军人,管理税赋的官僚,沿岸靠河而生的船工、纤夫、商贾、百姓。

这些既得利益者到了清朝,已发展到百万之众,原本仅是用来调集钱粮供给京师的运河,到来此时还需要为这些人提供服务,让官员可以从中获利,让百姓可以赖以为生。

清末,工业革命成果传到中国,海运技术已经成熟,道光皇帝重开海运,虽然取得巨大成功,且效率、成本远胜河运,可道光帝面对的仍是一片反对声。因为河运漕粮豢养着一个人数众多的既得利益阶层,海运漕粮必然损害这些人的利益。

道光

最终,道光皇帝主持的海运,仅运营一次便在反对声中放弃。

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大运河虽然结束了中国古代漕运动脉的使命,但至今依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最后的余热,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内河航道。地缘谷

参考资料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述论.邵金凯

中国古代的远洋航行与沿海海运.李映发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