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指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一般病程冗长,多为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所,可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和萎缩性咽炎与干燥性咽炎等。属于中医学“喉痹”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属中医“喉痹"范畴,其病因主要为反复发作,使正气难复,阴液暗耗,虚火上炎,熏灼咽部,久久不愈;或冷热失宜,屡受风邪,肺阴受伤,阴虚肺燥,上灼咽喉而发;或饮食失调,过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使胃腑积热,上蒸咽喉而发。 疗法一 取穴:咽喉部阿是穴、天突穴、曲池穴、鱼际穴、合谷穴。 操作方法:选用中火针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后,点刺上述穴位,速刺不留针,若有血流出,勿急止血。深度0.2~0.3寸。每周3次,3次/疗程。 按语:火针治疗慢性咽炎疗效较好,但应排除以咽部异物感为主要症状的其他疾病,如咽喉及食管上端癌肿早期、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治疗期间,防止感冒、忌烟、酒、辛辣刺激食物,以提高疗效。 疗法二 取穴:咽喉部阿是穴。 操作方法:患者端坐,抬头、张口,将火提针在酒精灯上烧至白亮,点刺口腔咽部黄白色脓点。每点一次。每周3次,3次/疗程。 疗法三 取穴: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滤泡或扩张的小血管、扶突、天突、廉泉、承浆、液门、照海。 操作方法:经细火针烧至通红,速刺廉泉穴,针尖斜向舌根部;刺天突穴,针尖略向下;垂直针刺扶突穴;再在各穴周围点刺2~3针,深度约0.2寸;刺后壁增生的淋巴滤泡或小血管,嘱患者张大嘴,用压舌板压舌前2/3处,并发“啊”音,以充分暴露咽部,用平头火针烙烫1~2处,深度不超过0.1寸。隔日1次,10次/疗程。毫针针刺扶突、天突、照海、液门、承浆等穴。 按语:慢性咽炎与肺、胃、肾关系密切,扶突为手阳明经穴,用火针针刺扶突穴,可直接调节喉部经气,起到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的功效;火针烙烫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滤泡或扩张的小血管,有消癥散结、活血化瘀之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体针 取穴:咽炎穴、人迎(双侧)、廉泉。 咽炎穴位置: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旁开1.5寸,人迎穴上1寸。 操作:先针咽炎穴,用左手拇指轻推甲状软骨,并以指切法将颈动脉推向外方,用1.5毫针向咽后壁刺入1.5寸,使整个咽部有肿胀感或异物感之后,轻轻退针5~8分;针刺人迎穴时,应以左手食指或拇指将颈动脉推向外方,取穴手法同咽炎穴;廉泉穴直刺3分左右为宜,留针20~30分钟,留针时不提插、不捻转,以免损伤颈部大血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上法治疗800例,痊愈312例,显效48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100%。 耳穴压丸 取穴:主穴:耳、咽喉、下屏尖、缘中。配穴:肺阴不足加肺、对屏尖;肾阴亏损加肾、神门;胃腑积热加胃、脾。 操作:以常用穴为主,随症加配穴。按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子置于0.7×0.7方厘米见方大的麝香止痛膏贴于穴位上,用拇、食指按压,至患者产生疼痛感及耳廓充血发热,并嘱患者每日按压2~3遍。隔日1次,每次1侧,两侧轮换,10次为一疗程。 疗效:上法治疗275例,临床痊愈214例,显效5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5%。 刺血 取穴:上耳背。 操作:在耳背上方寻得三条较显露的血管,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片刺破第一条血管,使其流出0.5~2毫升的血液后,用酒精棉球按压,并以胶布固定。半月刺治1次,共3次。按顺序每次刺1条血管。忌酸、辣、烟、酒。 疗效:上法共治疗210例,临床痊愈98例,显效76例,有效2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