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开无田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二十六日,关押了近九个月之久的袁崇焕被处以磔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凌迟——3543刀,而其肉更是被士绅百姓以一两一片抢购一空。而对于此事,满清所修的《明史·袁崇焕传》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而后数百年又有乾隆帝的大肆褒扬,翻案。于是一种说法便甚嚣其上,明亡于崇祯帝诛杀袁崇焕,袁崇焕乃是被冤杀。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袁崇焕是一介书生。1619年,年已三十五岁的袁崇焕终于考中进士,多年的皓首穷经,终于让他能够施展抱负。担任邵武知县期间,他兢兢业业,事必躬亲,想来有些人注定是要不平凡的。于是,在三年任期期满之后,他回京述职。广宁之战的惨况,不仅让天启帝朱由校斩杀了熊廷弼,更是让大明王朝内部的气氛诡异。辽东的糜烂,无人敢接手,而袁崇焕却在独自前往勘察之后,上书了为他的命运定调的奏章,予我钱粮,我能镇守山海关。 于是这个小小的知县,便在其后一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他有着中国士大夫的节气,能够即便是知其将死的境遇下写下“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亦能够在获得孙承宗的支持下,整饬边防,固守城池,接连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炮伤努尔哈赤;但他还有文人特有的狡黠与妒忌,他会为了不得罪魏忠贤而上书大肆褒扬,以功比尧舜来逢迎魏忠贤,更会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诛杀毛文龙十二条罪行条条荒谬。 在崇祯帝上台后,他主政辽东,花费以千百万计,却毫无成效。结果便是皇太极便以十万大军绕过了他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关宁防线。 他是忠臣,但一样是庸臣,一样不能摆脱庸俗,更不能是阎崇年先生的“比肩岳飞、于谦的旷世悲剧”。
托付不效,专恃欺隐。当蓟辽督师加身,袁崇焕喊出“五年平辽”的口号,崇祯帝以举国之财力支持九镇之一的辽东一地,当只有13万人的辽东一镇,袁崇焕讨要68万副甲,崇祯帝选择的是给!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内部却早已是风雨飘摇,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历时九年才平定的奢安叛乱。关宁防线就像是马其顿防线一样,皇太极十万大军长驱直入,而袁崇焕所谓的“要害地方,俱已拨兵防守,其蓟州守则不忧矣……不忧矣”,换来的却是皇太极大军的兵临城下。 市米资盗。1629年,后金遭遇大旱,食不果腹,要想维持八旗兵丁的给养,实在是难上艰难。又有什么办法才能解除燃眉之急呢?对于大明王朝而言这本是一场局势大好的持久战,可一个人却让这一切的努力荡然无存。袁大人答应卖粮了,当然不是卖给女真人,但是却卖给了倒向女真人的蒙古喀喇沁部。我们不去忖度他是否是有夹私议和之心,而历史也只是论迹不论心的。在眼见蒙古喀喇沁部内有女真人,更是粮食远超用度之后,他还希冀能够以此来使蒙古部投靠,这难道不是天方夜谭?痴心妄想吗?我们只知道岳飞、于谦断然是不会做出如此愚蠢的行为,而最后却是被认为愚蠢的崇祯帝下令阻止,但已然于事无补。半年后,皇太极伙同喀喇沁部入寇京师。 谋款斩帅。毛文龙的崛起,绝对是努尔哈赤的意料之外。镇江之战,也成为后金的肉中刺。一个连康熙姥爷都被俘虏,所谓的招降使者都能被毛文龙押送北京的将军,也让后金一方如骨鲠在喉,不能远伐,完美的战略牵制却在其莫须有的十二条大罪“刚愎自用、结交近侍”这种欲加之罪中,将其斩杀。 有人说,毛文龙通敌,骄横。事实上,兵者诡道也,战争也从来不是下棋,而是论其结果而非嘴皮子之上的一人专权。只有能够抓住老鼠的才是好猫。在毛文龙被杀后,皇太极敢驱兵千里,直奔京畿;孔有德、耿仲明这些毛文龙的部下无人能节制,顺带连红夷大炮都送到了皇太极手里。至于“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则多是附会之词,难免有诬蔑之嫌隙。 若说杀他冤枉,那更像是强词夺理;若说他是大明柱石,明亡皆由杀他而起,则更是笑话。一个能将原本三面合围的战略,生生的自断双臂的岳飞、于谦,这怕不是在侮辱岳飞、于谦吧?笔者认为,他是忠臣,但一样是庸臣。历史,尤其是在王朝末端,恰恰不需要的就是庸臣,它要的是能臣,并不区分忠、奸。 参考资料:《明史·袁崇焕传》《崇祯长编》《明季北略》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