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急性、局限性、化脓性病变,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该病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是耳科的常见病之一,以夏季多发。其病因多为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洗澡时及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被细菌侵入感染所致。另外,化脓性中耳炎液的浸渍,以及某些全身疾病也可诱发外耳道疖肿。因此,平时要戒除不良的挖耳恶习,在患上外耳道疖肿时,可选用下面的方法来缓解病症。 三黄归地方可活血消肿 【组成】黄连、黄柏、姜黄、当归、生地黄各等份。 【做法】把以上5味药共研细末,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备用。 【用法】涂敷于外耳道患处,每日1次,至肿消失为度。 虎杖公英地丁能消肿止痒,可改善外耳道疖肿 【组成】虎杖5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0克,冰片5克。 【做法】将以上4味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先清洗患部,去除脓痂,再将药末敷于患处,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 【专家提示】患处流出脓水者不宜使用本方。 黄连可清热解毒 【组成】黄连适量。 【做法】将黄连加水煎成浓汁,去渣澄清,备用。 【用法】冲洗外耳道,每日3-4次。7-10日为1个疗程。 【专家提示】需要长期使用才有效果。 冰片枯矾炒蛤粉可清热化脓消炎 【组成】文蛤粉(炒)5克,冰片0.5克,枯矾1.5克。 【做法】上药共研极细粉。 【用法】将耳朵清洗干净后,再将适量药粉吹入耳内。 苦参轻粉对外耳道疖肿有疗效 【组成】苦参、蛇床子各30克,苍术、黄柏、川椒各15克,轻粉0.5克。 【做法】以上6味加水煎煮3次,合并药液,去渣澄清,备用。 【用法】趁药液温热熏洗患处,每次10分钟,每日3次。 利湿消肿方可辅助治疗外耳道疖肿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板蓝根各10克,柴胡、归尾、白芍各8克,蜈蚣2条。 【做法】将上药以水煎煮,取药汁。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 【专家提示】归尾可用全当归代替 金银花丹皮可缓解外耳道疖肿症状 【组成】金银花、川黄连、夏枯草、赤茯苓各15克,地丁、连翘、牡丹皮各12克。 【做法】将以上7味加水煎汁,去渣备用。 【用法】趁热熏洗患处,重症患者可取头煎药内服。 【专家提示】本方中的赤茯苓也可以用白茯苓代替,只是药效有所减弱。 专 家 课 堂 外耳道疖肿如果病发于冬季,可在外耳道中塞以疏松的棉花球,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湿度,这样易排毒且易于愈合。但是,在愈合之初,耳道必然会产生轻微的瘙痒感,这时切勿搔抓,否则会加重病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