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改名”马超龙雀“”马踏飞燕“最初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由何人命名的现已无从考证。 在前不久有网友发了一张旧报纸的照片,报纸上刊登的一篇文章,阐明大众所熟知的“马踏飞燕”并非是这座青铜雕像原本的名字。经过考证,这尊雕像应被称作“马超龙雀”。但后来又不叫这个名字了。这座青铜塑像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又为何命名反复呢? 1969年“马踏飞燕”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这座汉墓是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长张君张江和他的夫人的合葬墓,随着这尊青铜塑像的出土,雷台汉墓也是声名鹊起。“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公斤,其体量在中国历代出土的青铜器中虽称不上巨大,但是其造型颇具新意。 铜马高昂头颅似像天空嘶吼,四蹄呈奔腾状,铜马虽是静止的,但其造型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在天空中疾驰,信马由缰的自由之感。最为特别的设计,便是一只马蹄下有一雀,从实用功能考虑,却保证了这尊青铜器的稳定性,从观感上看,给人一种遨游天际,无拘无束之感,仿佛置身于老子所描绘的逍遥游的情境中。郭沫若在看完这件珍宝后也不禁赞叹道: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 “马踏飞燕”为什么又改名叫“铜奔马”?对于这尊铜像的命名一直很有争议,马究竟是什么马?雀究竟象征着什么?种种疑问层出不穷。 最初,这尊铜器被登记在册时用的就是“马踏飞燕”这个名字,只是由何人命名的现已无从考证。随后,“马踏飞燕”被调入甘肃省博物馆,考古学家初师宾和张朋川通过对该器物的研究认为这个马踏的并非燕子,因为这个鸟的尾巴不像燕子一样是分叉的,更像是鹰隼一类的鸟。 于是,“马踏飞燕”改名为“铜奔马”,且在之后的展出中一直使用的是“铜奔马”这个名字。1983年,国家旅游局经过多方的比较研究,决定以“马超龙雀”命名该器物,且将其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 “马超龙雀”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所记载,东汉张衡的《东京赋》写到:龙雀蟠蜿,天马半汉。范晔编纂的《后汉书》中记载:明帝至长安,迎娶飞廉并铜马。1985年12月5日《人民日报》的第一版头条文章题目是《“马超龙雀”被定为我国旅游图形标志》,将“马超龙雀”定为我国旅游图形标志的消息正式发布,这篇文章也就是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引起大家热议的文章。 在汉朝时,天马的形象广为应用,许多壁画、画像石上都可发现其踪影。汉代有《天马歌》,经改编后成为汉代郊祀歌十七首之一,《汉书》记载:“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俶傥,精权奇,籋浮云,晻上驰。体容与,逝万里,今安匹,龙为友。天马徕,从西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奋两,化若鬼。天马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 由此看,铜马身姿矫健,翱于天际的形象正是符合了汉代人对天马的想象。通过这件器物我们可以看到汉代人超群的想象力,他们将浪漫的情愫、瑰丽的画卷铸成永恒,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