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贵州的平原上

 蓝天碧水应有期 2019-08-17
“多彩贵州”。
你眼中的贵州,是什么样的?

有人说,如果要用一个字描述第一次看到贵州的感受,那便是“惊”。惊叹它的神秘与美。喀斯特地貌下,无数的山山连山,无数的水水连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加之众多的少数民族,那种自在的性格与古老的习俗,构成了这里独一无二的景观。

也惊讶这里的困顿。偏居于西南一隅,中国改革开放40年,几乎就是贵州GDP筑底的40年。孱弱的农业条件,落后的工业基础,让这里总是和深度、重度贫困联系在一起。

但如今:中国天眼FAST、“云上贵州”……贵州已经连续7年半GDP增速位列全国前三。它是至今唯一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省份。


贵州变了。贵州因谁而变?贵州是如何变化的?
梭罗言:“一切改变,都是值得深思的奇迹。但它又是一种随时会发生的奇迹。”

如果建行是银行业里的梭罗,贵州的山水,就是他的瓦尔登湖——这是我们在众多贵州故事中,找到的经典一种。

1

贵州,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

真的吗?

从2014年开始,贵州开始启动农村公路三年大会战,投资400亿,计划实现村村通公路。到2017年,贵州成为西部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目前,贵州全省的9市州都建有机场。

如今,“上千公里隧道洞穿山河,24000座桥梁天堑成通途”的盛景,是在这里驱车时,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说贵州的基础建设水平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毫不夸张。

今天的贵州,有平原。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我们以“通途”去定义平原于人们的意义,那么,这方借助于政策、靠着贵州人勤劳的双手,在天堑之上,贵州以路、桥、灯搭起的通途,名叫“高速平原”。


而这座用双手创造出的、意义上的“平原”,以冲破艰难险阻的方式,改变着贵州人的命运。

这些雄伟辉煌的建筑背后,有着一个为贵州基建默默奉献多年的身影:中国建设银行。

2

贵州,“地无三分平”,以耕地匮乏,水源工程性短缺著称。农业难以发展。

建行贵州省分行行长李洪茂告诉我们,在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建行紧紧围绕贵州省领导领衔推进的12个特色产业,将金融要素嵌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行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完善形成“龙头企业+金融+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新模式。

一场贵州农村产业的革命,正在这里上演。

建行是如何耕耘这片土地的?不仅仅是注入了金融的价值,更注入了细节。

如今,当你来到六盘水六枝,一根根手臂粗细,两米高度的水泥桩子,密密麻麻,几乎占据了所有的河谷平原。

这是当地特产红心猕猴桃的种植区。一个你也许想不到的事实是——如今为我们追捧的猕猴桃,故乡便源于这片山川。

这1500亩辽阔土地上种植的猕猴桃,将改变上千人的贫困户身份。

在田野里,那些孩子离开家乡的农人,因为劳动的收获,咧开了嘴。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贵州威宁。在这儿,改变农民身份的是另一种作物——马铃薯。

据悉,在龙头公司的指导下,马铃薯种植,覆盖整个县城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已成为威宁农村第一大主导产业,2017年农民来自马铃薯生产收入2000元左右,约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


在威宁当地的“中垦农业”的组培基地,我们见到了马铃薯的“原原种”。公司总经理李日裕说:科技才是产业扶贫的钥匙。

当然,没有模式,“三农”的改变,都无从讲起。

在贵州,以高附加值农产品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从田野里的“农业专家”、到龙头公司“引路人”,建行人有时会笑自己,像中介,也像农人。曲折的山坡上,总是先种下建行人低头躬耕的身影,后造出一片片“产业的田野”。

一个建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带领村民们从普通农民,完成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绝非易事。这中间有太多的细节、太多需要沟通与教育的东西。

首先,你必须让他们接纳你、认可你,这是唯一的道路。

一路上我们在不停探索,“高速平原”的最后一公里是什么?老百姓心里的“最后一公里”是什么?

很快我们便有了答案:是路灯。当我们在威宁县板底乡新华村刚刚完成硬化的道路上沿着山坡攀登,你就会发现,那些灯为何能点在老板姓心里。

建行毕节市分行行长吴生祥和我们讲这150盏灯的质量可以保证。令我惊讶的是,为了做好精准扶贫,对于路灯结构,他竟然了如指掌。

另外一个关于路灯的故事是,去年,一个叫何登亮的建行毕节分行驻村干部来到这里扶贫。后来他获得了一个绰号“何灯亮”——他来了,灯就亮了。

贵州的精准扶贫为什么会有未来?因为,“人努力,天帮忙”。



3

贵州,被联合国列为“不适合居住之地”,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川之上,土地贫薄。

在建行大学的推动下,奔赴异乡上大学的孩子,有了一个用知识回馈家乡的机会,这更是一代人回家的理由。

这个夏天,“金智惠民-乡村振兴”暑期下乡实践活动已经开始,建行召集的成千上万名学子,正在奔向中国的各个角落。

我们获悉,建设银行组织的“万名学子下乡”已经有325个讲师团,这些年轻人,奔赴全国1300余个县区,深入田间地头。

在新华村,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一群大学生:雷旋,来自于东北大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余嘉欣,来自于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布依族。石婧,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他们有个同样的特点:都是贵州人。所以这一行他们也算是回家——应该说,重新认识生养他们的这片土地。


除了在田间地头科普农业知识、在建行定点扶贫村小学里教村民如何识别假币。正值彝族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大学生们在广场上还精心准备了一场表演。

唱歌、舞蹈……带队的“老实说”,这些形式,他们再熟悉不过了。

下午五点,人群慢慢向广场聚拢。新华村卧在山腰间,建行援建的广场,恰好面对一片山谷。当大学生们敞开歌喉,歌声就回响在山谷间。

而村民融入这场不算盛大的“盛会”,需要过程。一开始,他们只是默默地抽着烟,远远地看着。随着天色渐渐暗下,这些穿着各色服装的人也渐入佳境,拿出了真实的自己,那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的灵魂。


他们开始聊,开始笑,笑容在他们的脸上渐渐绽放开来。10块钱一包的贵烟,也抽得越来越快了。气压变低,似乎即将下雨,低空中飞来几只蜻蜓,和密密麻麻的人流一起看舞、听歌。

摄影师退着步子开始找合适的角度。他这才发现,一个拿着手机拍照的当地小女孩占据了最好的位置。


4

晚上八点,大学生们方踏上回程,夜幕降临。

山间开始涌起水雾,盘山公路上的能见度越来越差。学子们的车队慢慢地向山的深处摸行,与此同时,山中的茶树正在悄悄吸收水分。茶叶变得越来越有味道。

当这些大学志愿者在山涧的池水间合影,享受着平时与他们遥远的“无服务”。我们的无人机在天上飘着,突然之间,一只山鹰错把它当成了某位远道而来的来客,围绕着它滑翔起来——在晚霞之中的这一幕引起了大学生的惊叹。

山鹰-无人机,在这无意的一幕,似乎构成了某种微妙的隐喻。无论贵州的居民、还是拥有贵州籍贯的,他们自己,都在这短暂几天时间,发生了深刻改变。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回乡之路才刚刚开始。山鹰教会了他们飞翔的本领,“无人机”是知识与实践,教会他们的看待家乡的方式。


如果贵州——人们说这里的山川是贫瘠的,那么,他们则是这片山涧里真正的土壤。

贫瘠意味着不屈与执着,正是这里走出的人所具备的品质。如今,一群新贵州人,正在创造一个想象之外的“新贵州”。

从基建,到产业,再到注入年轻的血液。新贵州的“新平原”,以心手相接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