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不论是在中学还是在大学,因为心理健康而需要支持的青少年数量呈上升趋势。似乎是两个极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中学生中,往往有着超乎常人认知的“自律”“上进”,对自我超乎常人的“严格”;但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大学生,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幼稚”。 中学时的早熟,反衬着大学时的晚熟。心理学专家认为,让学生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尤其是在中学阶段,不要过于聚焦学业,更应该重视情感的发展,在自我成长和自主选择之间,获得情感和心理的成熟。 每个父母都爱孩子,但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懂得如何去爱。作为孩子最亲近的家人,父母要想毁掉自己的孩子,太容易了。 杜亚松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的主任,从业36年,他见证了青少年就诊率的逐渐攀升的过程。其中,儿童情绪问题的就诊量从原先不到10%上升到了超过30%。 如今他每年接诊近三万人次病患中,1/3是因情绪问题前来就诊的孩子。 更让人诧异的是,不少前来就诊的孩子,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超乎常人的“成熟”,他们有着超越自己年龄的“自律”“追求上进”“严于律己”…… “争分夺秒”地超速终将因疾病而减速 尽管教育学家拼命呼吁,人生如同长跑,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节奏。但这些道理,家长都懂,要做到,却很难。 今年13岁的赵颖已是第三次走进杜亚松的诊室。这个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的女孩面无表情、眼神黯淡。坐在一旁的母亲陈燕看着她,眼里是心疼和无奈。 毕业于985院校、担任外企高管,成功在一线城市立足,努力拼搏是陈燕的信仰。生下赵颖后,她成了一名“鸡血”妈妈。英语、思维训练、空手道、钢琴,一样都不落。三岁开始,赵颖的生活便被各色兴趣班填满。 “我太明白,身处这个社会,你不爱竞争,竞争也会找上你。孩子必须赢在起跑线上。”陈燕说,为了让女儿提前一年上学,她甚至将预产期在九月的赵颖提前剖了出来。 这位“争分夺秒”的母亲从未停下,甚至来不及注意女儿的变化——话越来越少、笑容越来越少,慢慢将自己封闭了起来。终于有一天,赵颖的成绩全班垫底。 带着女儿“超速前进”的陈燕这才不得不停了下来。
一旁的赵颖,始终表情淡漠。 “是不是听话、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考入名校……家长关心的仿佛只有这些了。”杜亚松有些无奈,幼儿园的孩子学小学知识,小学学初中知识,到了大学,孩子们反而不学习了。 “这种拔苗助长的培养方式是在断送孩子,压力前移,透支的是孩子的心智。他们没想过,一个还在做梦的孩子不断努力却屡战屡败的心情。他心中的梦想会破灭,他的未来也会变得暗淡无光”。 然而要家长明白这一切,似乎太难。 “好吧孩子,祝你游学顺利,回来了记得给我带巧克力!”最后,杜亚松这样说。 有时该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巧克力”是杜亚松与孩子们之间的暗号,它代表着甜蜜与美好的食物,庆祝孩子们可喜的改变。36年来,杜亚松吃过的巧克力不计其数。然而,也有这么一部分家长,带着孩子来看诊,可结果却让他们意外——该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沈航被父亲拉拽着走进诊室时,带着明显的不乐意。这个来自台州的15岁男孩此前已辗转多家医院,原因很简单,父亲认为他有精神病。 “医生,六年前孩子说头痛,我带他去了杭州市儿童医院,做了骨髓穿刺;两年前,他情绪不对劲,我又带他去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现在他老是晚上睡不好……”老父亲絮絮叨叨,说着就诊经历。
其实,父亲的焦虑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沈航的外婆患有精神类疾病,姐姐也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出现了类似症状,他很害怕,自己唯一的儿子也会有相同下场。 “孩子需要独立成长的空间,如果家长过度关注和投入,最终会影响孩子。”杜亚松说,这种家庭行为模式的传递不容小觑。“要用孩子的方式去爱他,这是理解、尊重、比心,而非父母主义。”他曾用俄罗斯套娃比喻每个人的成长系统,最初是母亲子宫,出生后,是母亲怀抱,之后进入幼儿园、学校、社会……这个圈子应当越来越大,父母要做的是守护而非禁锢。 “先生,你的孩子很健康,该检查的是你自己。”杜亚松直截了当,“不过如果继续保持这种家庭氛围,我就不能保证了。” 家长的情感问题埋着引爆情绪的“雷” 在杜亚松的门诊,初中到高中阶段深陷情绪问题的孩子最多。不少家长很疑惑,“年纪轻轻的孩子哪来那么多压力,莫非现在的孩子都早熟?” 事实是这样吗? 这几天,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的病房里收进了一个“特别”的孩子。11岁正是女孩生长发育的高峰,刘鑫却看起来瘦弱较小。“孩子是患上了神经性厌食。”一旁的护士悄悄告诉记者。 尽管还在念小学,刘鑫对自己要求却非常高:小考一定要得班级第一,大考一定要得年级第一,即使暑假也不放松。记者看到了她的暑假安排计划表:六点起床、七点锻炼,上午加强数学、英语,下午写作业;晚上练习钢琴,临睡前整理读书笔记…… 一个小孩为何要给自己如此大压力,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我想做个懂事的孩子,如果是个学习好的乖孩子,爸爸妈妈会不会更爱我一些?”刘鑫弱弱地问。 原来刘鑫的父母一直感情不合,却始终没有离婚。日常生活中,双方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陷入无止境的指责,小女孩则在父母的吵架声中度日。 “真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想要用自己的成绩挽回父母。”杜亚松心疼不已,父母间的问题,孩子看得清清楚楚。 每到高考结束,全国各地总会迎来一波离婚热潮,很多夫妻明明感情不合硬是为了孩子凑合着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让情绪的“雷”一直埋着,一不小心就会引爆。“要让家长明白自己曾经的做法多么荒唐。”如今,杜亚松正尝试用家庭治疗的方式解决这家人的问题。 杜亚松曾给家长开出“一帖药”:“做合格的父母只有一个标准,当孩子有要求时,你会给予回应,当孩子没有要求时,你不去打扰他。”不能把孩子看成一个异常的、有问题的个体,而应将孩子的问题看作整个亲子关系的问题。孩子生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细究之下,就会发现:一个病了的孩子身后往往有一对不靠谱的父母。 父母应当给孩子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有什么比培养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更重要呢? (文中受访患者及其父母均为化名) 编辑:木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