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北京的众多美食里, 有一些比较“有个性”的吃食, 像豆汁儿啊、卤煮火烧、芥末墩儿... 吃不惯它们的人,还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怪味”小吃。 可就小编而言,也没发现它们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但站在公平公正的态度来看: 之所以说它们“有个性”,是“怪味”小吃, 或多或少肯定还是因为它们本身有一些大众不能接受的地方吧, 像豆汁儿,就不是每个北京人都爱喝它。 今儿,小编就来和您聊聊那些经常被网友吐槽的“怪味”小吃。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好多咱老北京的吃食都失传了,也许是因为老北京人都会做它的缘故,芥末墩儿被传承了下来。不过现在也少见还有人在家做它了。 您别说这芥末墩儿的口味是有些奇特,以白菜和芥末为主要原料,不爱吃芥末的人是真心接受不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芥末墩儿的魅力不就在于这个“冲劲儿”么,一小口就能让人浑身通透,在爱吃它的人面前,可是连汤都不能错过,芥茉钻鼻,这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啊。 过去一到冬天,各家各户都开始准备过冬的吃食,这其中做的最多的还要说是芥末墩儿了,为的是以防断顿,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大油大肉吃多了,得换换口味。 对很多人来说,提起北京小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豆汁儿。 经常有人问小编:“你们北京人是不是都爱喝豆汁儿啊”,那还真不是,就跟四川人也不是都能吃辣一样,我有个同事,地道的北京人,豆汁儿一口都咽不下去。 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在烫,只能吸溜吸溜的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烫,最后是满头大汗。我小时候在夏天喝豆汁儿,是先脱光脊梁,然后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选自梁实秋《雅舍谈吃》 爱喝它的人,买豆汁儿,都是提着大可乐瓶(大桶)去的,不爱喝它的人,闻一下,就要逃之夭夭了。 ![]() ![]() 姜丝排叉,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不爱吃姜的瓷,听名字就觉得头疼吧? 但您不要因为它的名字和姜味就望而却步,自古就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和“生姜治百病”的说法,所以适当的吃点姜,对身体是极好的,下次再瞅见有卖姜丝排叉的地儿,不妨买来尝尝~ ![]() ![]() 麻豆腐也是咱北京的特色,早在明代就出现了,由于所用的羊油膻味重,一些人接受不了,但也有不少好这口的人。您去稍微讲究的店点麻豆腐,服务员一定会问上您一句:“您要羊油还是素油”,羊油必须羊油。 ![]() ![]() 北京爱吃下水,以卤煮火烧、爆肚、炒肝儿,这铁三角为主。今儿,咱们先来说说这卤煮火烧。 吸足了汤汁的猪肺,有嚼头的猪肠...隔着屏幕都能闻见那个香味。要不是怕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一天三顿全吃卤煮都没问题。可就有朋友说接受不了这个味儿,真是有些遗憾呢... ![]() ![]() 也许是因为有猪肠的缘故,炒肝儿也不被所有人接受,但肝香肠肥、蒜香扑鼻的炒肝儿仍在很多食客心里占据一席之地,像我,至少两碗起! ![]() ![]() 在北京说起臭豆腐,首先想到的就是王致和,把它抹在刚炸好的炸馒头片儿、窝头片儿上,吃一口没人不说香。拿臭豆腐来当面条的浇头,更是妙不可言。 但在好多人心里王致和臭豆腐就跟鲱鱼罐头没两样,都别说吃,一打开盖,就能熏走不少人。 写到这儿,小编的肚子也开始咕嘟咕嘟的叫了, 这几样“怪味小吃”,都是您的最爱么?有您不爱吃的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