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加稿”意味着曹某人又要开始胡说八道了。其实今次要聊的这部电影一点也算不上经典,即便在重新评估之后,它依然只是一部好莱坞面向青少年开发的时髦商业片,而且此后的第二部、第三部都未能逃过“续集魔咒”,所以大家听我唠叨一下即可,完全不需要找来仔细研究。 
▲《移动迷宫》第一部海报。 这部名叫《移动迷宫》的电影,根据美国畅销作家詹姆斯·达什纳的青少年反乌托邦系列《The Maze Runner》改编,如果按照原著直译应该叫做“迷宫行者”。故事发生在一个人类文明被毁、致命病毒蔓延的未来世界,所谓的联合政府为了筛选出一批对病毒免疫且能力超群的年轻人,竟然开发出一套生存实验,将一群一无所知的或者记忆被强行抹去的孩子,放置在一处被高墙环绕的有限空间内。这一空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按照人数计算也可以保证大家相对自由的活动范围;至于那圈高墙,只有一个出口,白天开启,晚上关闭。你可以选择“出去”,但墙外是无穷无尽的迷宫,如果你不能赶在天黑前走出迷宫或者返回墙内,便会被困迷宫之中,而夜晚的迷宫会有怪物出入,从来没有人可以熬过一夜。
▲密密麻麻的迷宫沙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高墙内的年轻人也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和分工,擅长奔跑者会在白天进入迷宫,标记路线,这些人就是所谓的“迷宫行者”。但迷宫每天都会自行移动改变,无论大家怎样计算,始终找不到一条安全的出路。你说这墙有多厉害:它很高,高到难以翻越;它很坚固,坚固到难以摧毁;它表面上给了你一条明路,暗地里又设计了各种障碍;它用黑暗和怪物,带给你深深的恐惧;它甚至与时俱进地变化着,让你疲于应对,耗尽心血。
▲高墙设置的唯一出口。 但这毕竟是一个实验项目,幕后的操纵者不可能允许年轻人这样无休无止地耗下去,于是有一天,他们被告知日常供给即将终止。就在这本该团结一致的时刻,年轻人内部却发生了分裂,一派认为必须想办法离开这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派却对墙内的生活产生了依赖,他们认为留下来才更安全,甚至将怪物的入侵归咎于“离开派”的莽撞行为。你瞧,一开始年轻人都天真地以为“墙仅仅只是墙”,只要不去招惹它或者干脆无视它,完全可以做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但时间久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墙却无声无息地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不再抱怨墙的存在,不再好奇墙外的一切,转而认定墙外的世界很可能更糟,而墙恰恰可以给予他们必要的保护。
▲墙内世界,看起来也蛮不错鸭…… 后来的剧情应该很容易预测了吧——留在墙内、等待墙保护的年轻人都被怪物杀死了,轻松得好似割韭菜一样;而逃到墙外、靠着勇气与智慧杀出一条血路的年轻人大多活了下来,并且最终找到了出口。这套路一点新鲜感都没有是不是?稍安勿躁,其实《移动迷宫》最值得称道的设置在于,逃离高墙后的年轻人面对的依然是一个弥天大谎,他们不但没有远离危险,反而陷入了更可怕的一项实验。也就是说,如果幕后操纵者足够强大,你在墙外的所见所闻依然有可能是经过加工与筛选的结果。这么说起来会不会太恐怖、太绝望了?也不尽然。因为假的终究是假的,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循,所以故事讲到最后,“有形的墙”早已不再重要,存在于人们观念深处的“无形的墙”才是重点。而要打破“无形的墙”,戳破“虚假的真相”,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勇气,还有坚定的信念和独立的思辨能力。从这个角度讲,《移动迷宫》也不失为一部言之有物的青少年作品。
▲走还是留?这是个问题。 最后,我再次强调,《移动迷宫》只是一部马马虎虎的商业类型片。这类青少年畅销读物及其改编电影前几年一度风靡好莱坞,随后又证明了一味跟风的恶果:《暮光之城》《饥饿游戏》还算好的,尽管电影公司为了赚钱一本书拆成两集拍,最后抻得跟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但好歹有头有尾;《移动迷宫》因男主角受伤,第三集差点难产,好在隔了很久很久之后也得以完结;《分歧者》就惨了,勉勉强强拍到第三集,最后还是烂尾了;有梅姨参演的《记忆传授人》最可怜,只拍了一部,但这套小说其实也很有意思,因为在这个故事里,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统一的模式中,而所谓“记忆”,不过是无穷无尽的谎言。不晓得是我的豆瓣电影APP出了问题,还是另有其他原因,我竟然没有搜到《记忆传授人》的条目,但愿只是我想得太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