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和|《德藏新疆壁画》系列赏析(五十七):高昌故城

 牧哥 2019-08-17

图文版权归九璞十景所有  转载请标明出处

57

高昌故城

(上)

高昌者,车师前王之故地,汉之前部地也。

东西二千里,南北五百里,四面多大山。

或云昔汉武遣兵西讨,

师旅顿弊其中,尤困者因住焉。

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云“高昌”。

——

《魏书·高昌传》

(横屏欣赏)

火焰山下的高昌

      高昌故城位于今吐鲁番市以东45公里的火焰山南麓木头沟三角洲,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古城遗址。

      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它是高昌王国的都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王朝在此置西州。高昌作为丝路重镇,是古代东方物贸和文化交流的一大驿站。高昌王国信仰佛教的历史漫长悠久,它曾与于阗、龟兹并称为我国西域三大古代佛教中心。同时,高昌国也有信仰萨满教、景教、摩尼教、祆教的历史。故城内的主要遗址有佛教遗址α和β、摩尼教遗址k、城外景教教堂遗址等。

高昌故城宫城可汗堡

故城最高的一处外城墙残垣

大佛寺僧房远眺民居遗址

德国皇家吐鲁番考察队在高昌故城

发掘出佛教遗址六十多处:

        “1902年8月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印度艺术史学家格伦威德尔和胡特、巴图斯组成的第一次吐鲁番考察队从柏林出发,于11月到达吐鲁番,12月开始调查和发掘高昌故城、胜金口和木头沟等处。高昌故城是其重点,发掘了60多处遗址,并绘制了详细的地图,揭走了大量壁画。格伦威德尔还考察和发掘了胜金口的12处寺院和洞窟。他于1903年4月带着44箱(每箱重约37.5公斤)文物返回柏林,其中包括24种不同文字的写本以及大量的壁画、绢画和塑像等。1906年发表了这次考察的发掘报告《1902-1903年亦都护城及其周边地区的考古报告》。

      这一“成绩”鼓舞了德国东方学界,他们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提议尽快派遣考察队,成立“德国皇家吐鲁番考察队”,再次到吐鲁番进行发掘。这一计划得到德国皇帝的赞同并提供资助,军火大王克虏伯给予大量的资金。由于格伦威德尔的健康欠佳,这次考察由勒柯克任队长,与巴图斯一起动身,于1904年1月到达吐鲁番,再次发掘高昌故城。他们洗劫了这里所有的壁画,如在α、β、k等遗址,劫得精美的泥塑佛头像和壁画、举世无双的摩尼教壁画、罕见的景教壁画。”(《丝绸之路流散国宝  吐鲁番壁画》,第19-20页)

       1907年1月,第三支考察队再度“光顾”高昌故城,发掘可汗堡附近区域。带走文物138箱(每箱重约70-80公斤)。

1

奔马

约十世纪

(宽66cm  高32cm)

(横屏欣赏)

      壁画出自于故城东门的小寺庙B室。马背上有一位身穿铠甲的射箭骑士,现上半身已无存。

局部

2

金刚头像

约十世纪

(宽64cm  高93cm)

      壁画出自高昌故城遗址α寺院的甬道,是一幅大型还愿图的残件。下缘有残存的僧人头部,上部为一气势凛然的金刚。他拥有浓密的青金蓝色毛发。这与龟兹壁画中所运用的颜料一致,属于吐鲁番绿洲早期壁画的色彩。

局部

3

摩尼教选民

约十世纪

(宽35cm  高27cm)

       这幅残片所绘的人物身着摩尼教传统的白色礼服与便帽,有着回鹘民族宽大的面部构架和肃穆的神态表情。他们的眉毛、胡须,被精细描勒,并有柔和的晕染之感,体现着极高的绘画技能。

       高昌故城α遗址位于高昌故城的西南角,它倚内城墙而建,较城内其他建筑物的地势更高,是10世纪时,回鹘人改建的一处寺院,从出土文物看,极有可能是王族寺院。

局部

(横屏欣赏)

4

菩萨头像

约十世纪

       发现于α遗址。应是佛本行经变故事的局部。

局部

(横屏欣赏)

5

龙和花朵

约十世纪

      这是高昌故城α寺院内室地面画的局部。壁画直接绘制于石灰地面上,色彩持久,不易脱落。地面画描绘了一个龙池。黄色螺旋线在深橄榄的背景色上绘制出水波荡漾的池塘。池中原有两条龙,头部为黄红色。池塘边有莲花等花朵,以及一些动物和小孩,现已残碎。

6

还愿图残件

约十世纪

       发现于α遗址。这幅壁画原是佛本行经变图的局部——双腿跪于佛右侧的菩萨。该图与柏孜克里克第20号窟勒柯克所说的第9主题题记的内容相似,即以灯供养帝沙佛的故事。

局部

文字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