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距下关节Subtalar Joint | 难以捉摸的足后跟痛

 林涔涔 2019-08-17

在距下关节在足踝的步态和功能中非常重要。由于外部标志很少,因此难以对它进行概念化和研究。康复治疗中需要更广泛地理解距下关节的整体功能和力学。在考虑疾病对距下关节的影响以及距下关节的治疗如何影响周围结构时,这种理解在临床上是重要的。

足部疼痛在关节炎的患者中很常见,经常从早期的前足部受累到后期后足的受累。足踝疼痛会导致步行距离缩短,影响生活质量。在早期后足疼痛的患病率估计17%左右,而后期后足疼痛高达52%以上。如果不治疗,距下关节的炎症可能导致踝关节的进行性外翻,胫后肌腱病和足弓内侧塌陷。

解剖特点

距下关节,又称为距跟关节,是距骨下关节面和跟骨上关节面组合成的关节。这个关节将跟骨和距骨连接在一起,构成身体重力从胫骨传到跟骨直至地面的传导柱。

距骨下关节面与跟骨上关节面构成三个连接,分别是后侧小面、中间关节面、前侧小面。

关节形状的特点使得足部和小腿间得以进行相对的额状面及水平面的动作。这些动作对于行走或跑步时适应不平的地面、及以外侧或内侧急停时很重要。

关节运动学

距下关节的相对运动符合凹凸原则,即凹面关节在运动时滑动方向和自体运动方向是一致的,凸面关节在运动时滑动方向和自体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当跟骨相对于距骨内翻时,距下关节接触面会增大,这有利于体重通过小腿和距骨向地面的传导。

距下关节的运动轴是由跟骨后外下方斜向前内上方,斜经跗骨窦,至距骨颈上内侧的假想轴。该轴与水平面呈约42°夹角,与矢状面呈约16°夹角。

距下关节围绕该轴可以进行较大角度的内翻/外翻活动,但因为距下关节轴向内、前、上方倾斜,内翻/外翻活动的同时还会伴有一定程度的内收/外展运动,以及十分微小的跖屈/背屈运动。距下关节允许的内翻活动度约为25°,外翻活动度约为12°。


下关节的活动分为两种:

  • 是无负重下跟骨在固定的距骨下活动,如步行中足部离地时距下关节会出现外翻动作

  • 是负重下跟骨与距骨间的相对运动,如支撑反应期足部会出现的内翻动作

因为距骨被牢固地固定在榫眼内,距下关节的动作常合并距骨及小腿的活动,如下图所示。

跟骨则相对地处于被地面固定状态,距下关节变成了距骨、小腿复合体与跟骨之间的连接结构。当跟骨内翻时造成距骨内收、背屈,引起胫骨外旋;相反,当跟骨外翻时造成距骨外展、跖屈,引起胫骨内旋。

那么,在一个步态周期内,距下关节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 在正常步态周期中,距下关节以休息位着地

  • 支撑反应期时会内翻约5°以抵消地面传来的反作用力以及承接由小腿和距骨传来的体重

  • 支撑相中期到支撑相末期的开始阶段内翻状态不会改变

  • 支撑相末期的后期会出现距下关节约2°的外翻,直到摆动相早期距下关节才恢复休息位

如果踩在坎坷的地面上,距下关节情况如何呢?

此时,距下关节则承担了代偿距上关节活动的角色。因为这一机制的存在,踝关节损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距下关节当作“斜接铰链mitered hinge”

距骨的下侧或其底面被观察到有三个不同的关节面与跟骨连接。大的后凸被一条叫做跗骨管的凹槽与前、中侧面分开。这个凹陷可以通过X线侧位片被看到其位于外踝的前方。距骨的前凸、中面与跟骨上的凹面相连,而且共用一个关节囊。这些关节面明显更小,与后面较大的关节面区别开来,所以承受着较大的自上而下的力量。距下关节松弛时位置处于0~5°的旋前,紧张下位置处于完全旋后。从机械的角度来看,把距下关节当作“斜接铰链”,可以有效地将横向平面的旋转运动转化为足部的前平面运动。反之,在更近端结构的动力链中也能将冠状面的足运动转化为横平面运动。在闭链中,认为距骨是移动到跟骨上,而跟骨则是固定的承重。当脚在地面上时,小腿的内旋可导致跟骨的外翻运动,反之小腿的外旋导致跟骨内翻运动,因为距骨在固定的跟骨上移动。因此,距下关节在使足部适应不平的地形和传递承重力方面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距下关节周围肌肉分析

距下关节的活动直接受到跟骨上肌肉的影响。

附着在跟骨上的肌肉有三条,即

  • 腓肠肌

  • 比目鱼肌

  • 跖肌

跖肌起于股骨外上髁,从跟腱内侧嵌入到跟骨粗隆处,该肌肉较小,对踝关节跖屈活动影响不大。

腓肠肌起于股骨内、外髁后侧,

比目鱼肌起于腓骨后侧近端1/3及腓骨头与胫骨后侧,二者都通过跟腱止于跟骨粗隆。三条肌肉都受到胫神经的支配。

跟腱作为人体最粗的肌腱,对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的活动影响很大。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收缩,会通过跟腱使踝关节跖屈。

腓肠肌跨越膝关节和踝关节,可以产生较大的跖屈力矩,其内在由快收缩肌纤维组成,在跑步及跳跃等时发挥巨大作用。

比目鱼肌仅跨越踝关节,由慢收缩肌纤维组成,在姿势维持等耐力活动中发挥巨大作用。

此外,远端固定时,比目鱼肌收缩会使胫骨后移,表现为膝关节伸直。因此,当股四头肌无力时,常常出现比目鱼肌代偿伸膝的现象。尽管二者都通过跟腱止于跟骨粗隆,但二者对于距下关节内外翻的影响却不尽相同。

比目鱼肌肌腱组成了跟腱内侧约2/3部分,腓肠肌肌腱组成了跟腱外侧约1/3部分。因此,对距下关节而言,比目鱼肌是强大的内翻肌,腓肠肌是外翻肌。

距下关节的体格检查仅限于引出外翻和倒置的范围,并观察这是否是痛苦的。使用普通影像学难以确定疾病的早期进展,并且可能错过治疗潜在疾病和预防未来残疾的机会。磁共振成像的截面成像可以提供有关滑膜炎以及骨和软骨结构的信息。肌骨超声(US)过去曾用于评估距下关节积液,但不能观察关节的内部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它能显示关节的骨边缘中滑液和滑膜肥大。

图片来源:jrheum.org

距下关节的松动手法与稳定性贴扎

距下关节稳定性一方面由三角韧带提供,另一方面由自身关节囊和小韧带提供。距下关节的后侧小面、以及前侧小面和中央小面各有自己的关节囊,提供一些被动稳定性。后侧小面与前侧/中央小面之间有骨间韧带和颈韧带,提供了距下关节最主要的被动稳定性。当距下关节过紧或活动性降低时,同样可以施用关节松动手法进行关节活动性的改善。

  • 距下关节滑动

摆位:患者侧卧,患侧向下,膝弯曲100度,足部放在床边。将松动带环绕在大腿下部和中足周围并收紧,使脚踝锁定背屈。

操作方法:治疗师一只手放在腓骨下以保护腓骨免受床边缘的影响,同时另一只手抓住内侧跟骨并向跟骨施加轻微的向下力,这将使跟骨相对于距骨横向滑动。

这里,为大家视频演示距下关节由外向内的松动方法和其他踝关节操作手法,用以改善距下关节外翻活动和跟骨疼痛。

  • 用贴扎限制距下关节和中足的运动

Viczenzio等人(2005)描述了一种改良的贴扎方法,该方法使用跟骨吊带方式,旨在为足内侧纵弓提供支撑。

该方法可用于控制或减少在步行和跑步活动期间通过距下关节的内旋量。

图片来源:Br J Sports Med. 2005; 39:939-943


手术

保守治疗失败的运动员可能需要关节镜探查和重建距下关节才能恢复运动追求。文献中描述的可用选项包括:

  • 距下关节的滑膜切除术以及距下关节的关节切开术可用于消除慢性滑膜炎和动脉纤维化。

  • 韧带外科重建是通过分开腓骨肌腱,并将移植物穿过通过跟骨和距骨制成的骨隧道来完成的。

  • 对于顽固性病例和严重变性,踝关节三关节融合术(距下关节,跟腱关节和距上关节融合)可能是唯一的手术解决方案。然而,这个选项是最后的手术。

经历韧带重建的运动员通常被固定6周,然后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正常的踝关节活动,力量和平衡。返回体育活动通常在术后4-6个月开始。常见的术后问题是踝关节/足部感觉的短暂丧失和持续的腓骨无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