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书由民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滕固所编,于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印制,是圆明园近代古籍摄影书中最重要的一本,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摄影集。本书共计收有圆明园影像14帧及建筑地图一幅,其中包括了12幅德籍摄影家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于1873年拍摄的原版玻璃底片中洗印的影像,内容包括谐奇趣、花园门、方外观、海晏堂、海瀛观、大水法、观水法,另两幅图版为法维哀(A.Favier)《北京》一书中翻印的观水法和周缵武于1930年代拍摄的大水法。1932年留学德国的滕固从藏家、中国建筑研究学者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处挖掘出这批可能为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毁后最早的遗迹照片,对研究圆明园的原状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清朝皇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超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士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 扫码 关注 悠小鱼说书 每天一本书一个故事
|
|
来自: 袁承志dtau70na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