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周纪一(一)---隋唐五代服装  

 zqbxi 2019-08-17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王朝,后灭陈统一中国。但隋炀帝横征暴敛,挥霍无度,致使朝廷仅维持三十余年,本人也死于非命。隋代官僚李渊、李世民父子在诸多起义军中占据优势,进而消灭各部,建立唐王朝,重新组织起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秩序,时值公元618年。自此三百年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王朝,使中国又陷入长达半个世纪的混乱分裂之中。因梁、唐、晋、汉、周五个朝廷相继而起,占据中原,连并同时出现的十余个封建小国,故而在历史上被称为五代十国。 

后周纪一(一)---隋唐五代服装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代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如西北平突厥,在高昌与庭州设两个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以及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东北定靺鞨,设置两个都督府并任命靺鞨族首领为都督;西南安吐蕃,以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加强汉藏人民联系;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南诏政权,并输送先进文化与技术,以扶植南诏。通过“丝绸之路”打开的国际市场,等于为各国人民互通有无创造了条件。当时,唐代首都长安不仅君临全国,而且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各国使臣、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服饰,作为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产物,与唐代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共同构成了大唐全盛时期的灿烂文明。

在隋唐之前,中国服饰已经趋于丰富,再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很多地区,很多民族的服饰都在不同程度上因互相受到影响而有所发展,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服饰和穿着方式。特别是从隋唐 
时起,服饰制度越来越完备,加之民风奢华,因而服式、服色上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就男装来说,服式相对女装较为单一,但服色上却被赋予很多讲究。
圆领袍衫:亦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式,当为常服。从大量唐代遗存画迹来观察,圆领袍衫明显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整体各部位变化不大,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文官衣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多随时尚而变异,也有加襕、褾者,其某些款式延至宋明。服色上有严格规定,据《唐音癸签》记:“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这与前几代只是祭服规定服式服色之说有所不同。隋与唐初,尚黄但不禁黄,土庶均可服,据唐代魏徵等人撰的《隋书·礼仪志》载:“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高祖朝服亦如之,唯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而后,“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黄袍加身”成为帝王登极的象征。一直延续至清王朝灭亡,长达一千余年,以致黄色作为非皇帝莫属的御用色的习尚对中国人民社会文化意识起到相当强的制约作用。贞观四年(630年)和上元元年(674年)两次下诏颁布服色并佩饰的规定,第二次较前更为详细,即:“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銙;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浅绯,金带十跨;六品服深绿,银带九挎;七品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服深青,鍮石带九銙,九品服浅青,鍮石带九銙,庶人服黄,铜铁带七銙。”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在服黄有禁初期,对庶人还不甚严格,《隋书·礼仪志》载:“大业六年诏,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唐规定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卑服纳、絁、布,色用黄、白,庶人服白,但不禁服黄,后因洛阳尉柳延服黄衣夜行,被部人所殴,故一律不得服黄。”从此服黄之禁更为彻底了。一般士人未进仕途者,以白袍为主,曾有“袍如烂银文如锦”之句,《唐音癸签》也载:“举子麻衣通刺称乡贡。”
袍服花纹,初多为暗花,如大科绫罗、小科绫罗、丝布交梭钏绫、龟甲双巨十花绫、丝布杂绫等。至武则天时,赐文武官员袍绣对狮、麒麟、对虎、豹、鹰、雁等真实动物或神禽瑞兽纹饰,此举导致了明清官服上补子的风行。
幞头:是这一时期男于最为普遍的首服。初期以一幅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之下另加巾子,以桐木、丝葛、藤草、皮革等制成,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中唐以后,逐渐形成定型帽子。名称依其演变式样而定,贞观时顶上低平称“平头小样”,高宗和武则天时加高顶部并分成两瓣,称“武家诸王样”,玄宗时顶部圆大,俯向前额称“开元内样”,皆为柔软纱罗,临时缠裹。幞头两脚,初似带子,自然垂下,至颈或过肩.后渐渐变短,弯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皆谓之软脚幞头.中唐以后的幞头之脚,或圆或阔,犹如硬翅而且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以令其有弹性,谓之硬脚。这种幞头,据说因北周武帝式,居家之时才穿丝履等。
幞头、圆领袍衫,下配乌皮六合靴,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是汉族与北方民族相融合而产生的一套服饰。所以宋代朱熹说:“今之上领公服(指唐之常服),乃夷狄之戎服,自五胡之末流入中国,至隋炀帝巡游无度,乃令百官戎服以从驾,而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本非先王之法服,亦非当时朝祭之正服,今杂用之,亦以其便于事而不能改也。”在此不仅道出了唐代常服的渊源、概貌,也说明了此服式形成之后流行之广泛与久远。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缺胯袍,在腋下开衩儿,便于行动,多为军装。另有麻织或毛织粗衣,当为平民所服,谓之“褐”,为上着短衣,下着长裤。
隋唐五代时期的女子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其总体态势,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后世亦无可企及,可谓封建社会中一朵昂首怒放、光彩无比的瑰丽之花。 
后周纪一(一)---隋唐五代服装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下面借助古籍古画,分而述之。

后周纪一(一)---隋唐五代服装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一、襦裙服

    襦裙服主要为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 。

襦:唐朝女子依隋之旧,喜欢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裙腰提得极高至腋下,以绸带系扎。上襦很短,成为唐代女服特点。襦的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有袒领,初时多为宫廷嫔妃、歌舞伎者所服,但是,一经出现,连仕宦贵妇也予以垂青。袒领短襦的穿着效果,一般可见到女性胸前乳沟,这是中国服饰演变中比较少见的服式和穿着方法。方干曾有《赠美人》诗:“粉胸半掩疑暗雪”、欧阳询《南乡子》诗:“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等句子或许描绘的就是这种装束。唐朝懿德太子墓石椁浅雕和众多陶俑上都显示了这种领型,只不过前者穿的可能是衫。襦的袖子初期有宽窄二式,盛唐以后,因胡服影响逐渐减弱而衣裙加宽,袖子放大。文宗即位时,曾下令;衣袖一律不得超过一尺三寸,但“诏下,人多怨也”。反而日趋宽大。

后周纪一(一)---隋唐五代服装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衫:衫较襦长,多指丝帛单衣,质地轻软,与可夹可絮的襦、袄等上衣有所区别,也是女子常服之一。从温庭筠诗句“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和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以及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等处来看,唐代女子着衫,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

后周纪一(一)---隋唐五代服装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制裙面料一般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却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直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诗:“惯束罗裙半露胸”等诗、画即似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唐时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其裙身之长,可见孟浩然之诗句:“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卢照邻亦云:“长裙随风管。”其裙身之丰,可见李群玉诗“裙拖六幅湘江水”,孙光宪诗“六幅罗裙窣地,微行曳碧波”句和大量佛教壁画供养人像以及众多陶俑。其裙腰之宽,可读孙荣诗:“东邻起样裙腰阔,剩蹙黄金线几条。“除此之外,武则天时还有将裙四角缀十二铃的,行之随步叮当作响。

后周纪一(一)---隋唐五代服装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裙色可以尽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似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可见《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另外,《太平广记·萧颖士传》中记;“一妇人着红衫、绿裙。“李商隐诗:“折腰多舞郁金裙。”另有众多间色裙等,表明裙色鲜艳,多中求异。唐中宗时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更是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其裙以百鸟毛为之,白昼看一色,灯光下看一色,正看一色,倒看一色,且能呈现出百鸟形态,可谓巧匠绝艺。一时富贵人家女子竞相仿效,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遗”。充分显示出古代时装的感召力也是相当惊人的。

后周纪一(一)---隋唐五代服装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半臂与披帛:这是襦裙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披帛,当从狭而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了。这种古代仕女的典型饰物,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至隋唐盛行当无置疑,在留存至今的壁画与卷轴画中多处可见。种古代仕女的典型饰物,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至隋唐盛行当无置疑,在留存至今的壁画与卷轴画中多处可见。 

后周纪一(一)---隋唐五代服装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发式与面靥:唐代女子发式多变,常见的有半翻、盘桓、惊鹄、抛家、椎、螺等近三十种,上面遍插金钗玉饰、鲜花和酷似真花的绢花,这些除在唐仕女画中得以见到以外,实物则有金银首饰和绢花,新疆阿斯塔那墓中出土的绢花,虽然不一定用于头上装饰,但其经千年仍光泽如新,鲜丽夺目,足以证明当时手工业艺人的精湛技艺。温庭筠诗中:“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之句即是描述当时女子头上装饰华美的形象。唐代妇女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以前和唐以后均未出现过如此盛况。如面部施粉,唇涂胭脂,见元稹:“敷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张祜:“红铅拂脸细腰人。”罗虬:“薄粉轻朱取次施”诗句等,根据古画或陶俑面妆样式,再读唐代文人有关诗句,基本可得知当年面妆概况。如敷粉施朱之后,要在额头涂黄色月牙状饰面,卢照邻诗中有“纤纤初月上鸦黄”,虞世南诗中有“学画鸦黄半未成”等句。各种眉式流行周期很短,据说唐玄宗曾命画工画十眉图,有鸳鸯、小山、三峰、垂珠、月棱、分梢、  烟、拂云、倒晕、五岳。从画中所见,也确实大不相同,想必是拔去真眉,而完全以黛青画眉,以赶时兴。眉宇之间,以金、银、羽翠制成的彩花子“花钿”是面妆中必不可少的,温庭筠诗“眉间翠钿深”及“翠钿金压脸”等句道出其位置与颜色。另有流行一时的梅花妆,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行于含章殿下,额上误落梅花而拂之不能去,引起宫女喜爱与效仿,因而,亦被称为寿阳妆。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在双眉外侧,谓之“斜红”,传说源起于魏文帝曹丕妃薛夜来误撞水晶屏风所致。面颊两旁,以丹青朱砂点出圆点、月形、钱样、小鸟等,两个唇角外酒涡处也可用红色点上圆点,这些谓之妆靥,这还仅是唐代妇女一般的面妆,另有别出心裁者,如《新唐书·五行志》记:“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诗人白居易也写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这些出自于追求异样、贪图新奇的心理基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妇女的妆饰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物极必反,又产生出这种反乎自然的面妆。据说妆成此式,连同堕马髻、弓身步,越发显出女子纤弱之态,令人顿生怜爱之情。

履:麻线编织圆头履,是与襦裙相配合的鞋子式样,因唐时虽开始崇尚小脚,但女子仍为天足,故鞋式与男子无大差别,只是女子足服中多凤头高翘式履,履上织花或绣花。 

二、男装

后周纪一(一)---隋唐五代服装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女着男装,即全身仿效男子装束,成为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新唐书·五行志》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新唐书·李石传》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由此得知当时男女服装差异较小或是女子喜着男子服装。引日唐书·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此风尤盛于开元天宝年间。《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形象资料可见于唐代仕女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与《挥扇仕女图》等古代画迹之中。女子着男装,于秀美俏丽之中,别具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同时也说明,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它封建王朝。 

后周纪一(一)---隋唐五代服装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等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上自汉至唐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臣民影响极大。所谓胡人,是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一种贬称,我们这里讲史,权且保留当时的称呼。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一种装束,使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首都长安及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元稹诗:“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城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唐玄宗时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曲”与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另有浑脱舞、柘枝舞、胡旋舞等对汉族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门类都有较大影响。所记当时“臣妾人人学团转”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可见于石刻线画等古迹,较典型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靿革靴。《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当为此种装束,画中所见形象还腰系鞢  带,上佩刀剑饰物,真可谓英姿勃勃。

后周纪一(一)---隋唐五代服装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浑脱帽:这是胡服中首服的主要形式。最初是游牧之家杀小牛,自脊上开一孔,去其骨肉,而以皮充气,谓曰皮馄饨。至唐人服时,已用较厚的锦缎或乌羊毛制成,帽顶呈尖形,如“织成蕃帽虚顶尖”、“红汗交流珠帽偏”等诗句,即写此帽。纵观唐代女子首服,在浑脱帽流行之前,曾经有一段改革的过程,初行幂罱,复行帷帽,再行胡帽。

①幂  :《中华古今注》载:“幂  ,类今之方巾,全身障蔽,缯帛为之。”幂  之制也来自北方民族,因为风沙很大,故用布连面带体一并披上,前留一缝,可开可合,初唐女子出门时戴幂  ,是为免生人见到容貌。

②帷帽:帷帽之行,始创于隋。引日唐书·舆服志》记:“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幂  ,虽发自戎夷,而浅露。”《说文解字段注》记:“帷帽,如今席帽,周围垂网也。”参考唐代女子骑马俑,此类帽式为高顶宽檐笠帽,帽檐下一圈透明纱罗帽裙,较之幂  已经浅露芳姿。因此初行时,曾受到朝廷干预,言之;“过为轻率,深失礼容。”但唐代女子并未满足这种隔纱观望的帷帽式,后索性去掉纱罗,不用帽裙或不戴帽子而露髻驰骋。 

③胡帽:随着胡服盛行,胡帽作为一套胡服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为广大女子所爱。《旧唐书·舆服志》载:“开元初,从驾官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

在服饰纹样丰富多彩、流行款式瞬息万变的唐代服饰之中,上述唐代妇女装束,仅为概貌而已。另有回鹘装、儿童装等可从大量美术作品中见到形象资料。 

后周纪一(一)---隋唐五代服装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五代时期的女服,在晚唐基础上愈显秀丽精致,较之晚唐宽衣大袖而渐为窄细合体,较之唐女披帛越发加长取狭,有的长至三四米,从而形成一条飘带。裙腰已基本落至腰间,裙带亦为狭长,系好后余截垂于裙侧。唐代李端《胡腾儿》诗中即有“桐步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之句,南唐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更可见其众多女子着装风格的渐变,简单来概括,即盛唐之雍容丰腴之风,至五代已被秀润玲珑之气所代替。

军事服装的形制,在秦汉时已经成熟,经魏晋南北朝连年战火的熔炼,至唐代更加完备。如铠甲,《唐六典》载:“甲之制十有三,一日明光甲,二日光要甲,三日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乌锤甲,六曰白布甲,七日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日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日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又记:“今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锁子皆铁甲也。皮甲以犀兕为之,其余皆因所用物名焉。”由此看来,唐时铠甲以铁为之者最多,其它所谓犀兕制者,可能是以水牛皮为之,另有铜质、铜铁合金质和皮、布、木甲等等。从历史留存军服形象来看,其中明光铠最具艺术特色。

这种铠甲在前胸乳部各安一个圆护,有些在腹部再加一个较大的圆护,甲片叠压,光泽耀人,确实可以振军威,鼓士气。军服形制大多左右对称,方圆对比,大小配合,因此十分协调,并突出了军服的整体感。铠甲里面要衬战袍,将士出征时头戴金属头盔谓之“兜鍪”,肩上加“披膊”,臂间戴“臂  ”,下身左右各垂“甲裳”,胫间有“吊腿”,下登革靴。铠甲不仅要求款式符合实战需要,而且色彩也要体现出军队的威力与勇往直前的精神。《册府元龟》载:“唐太宗十九年遣使于百济国中,采取金漆用涂铁甲,皆黄、紫引耀,色迈兼金。又以五彩之色,甲色鲜艳。”另外,《新唐书·李勣传》:“秦王为上将,勣为下将,皆服金甲。“《唐书·礼乐志》记:“帝将伐高丽,披银甲。”看似以彩漆髹之,抑或也有以金银鎏之于铜铁之外的可能。内衬战袍皆绣凶禽猛兽。
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进步。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只涉及一点,他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丽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时大船纤绳均传为丝绸所制,两岸树木以绿丝带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以见其产量之惊人。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为前代人所不敢想象,连西晋时以斗富驰名于世的石崇、王恺也只会相形见绌,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与各国各民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光为当时人所崇尚,甚至于今日人们观赏唐代服饰,亦觉兴奋异常。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也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其装饰图案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谓一派大唐盛景。

本章重点,一为胡服盛行,遍及全国,男女老幼争以胡服为新,直至安史之乱以后,随着中原人对安禄山等胡臣的反感,才逐渐摒弃胡服,恢复宽袍大袖。但胡服遗韵难消,其影响已渗透于汉族习尚之中。二为女服式样并面妆流行周期短,其中袒领衫裙与女着男装虽今日看来,不觉新鲜,但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出现,实属罕见。再者,唐人着装讲求服饰配套一点也值得今人借鉴。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即是相传五代时南唐李后主一嫔妃名窅娘,以帛绕足,令纤小作新月状,舞于莲花之上。时人有《金陵步》诗,“金陵佳丽不虚传,浦浦荷花水中仙,来会民间同乐意,却于宫人看金陵。”一时人皆仿效,结果导致了始于五代、延至民国的妇女缠足陋习风行千年,并因此影响了鞋履式样进而影响到妇女体态乃至思想。
文中所叙的仅是唐代较为典型的服饰风格,还有很多资料涉及其它服饰,如张志和词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出渔人之服,以竹篾、著叶编制的斗笠,以草或棕毛编织的雨衣,不仅仅限于渔人,士庶冒雨外出,也着蓑衣斗笠。李白诗中:“吴干好儿女,眉目艳星月。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不光写出江南女子美丽的容貌和娇憨的姿态,而且还间接写出唐代女子曾有叉头袜,即拇趾与四趾分开的一种袜式,可配木屐穿。
由于唐代国力强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甚广。因此,不仅对其他民族服饰广收博采,而且也有不少服饰对外产生影响,因而唐代服饰的发展盛况成为世界服装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后周纪一(一)---隋唐五代服装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起重光大渊献,尽玄黓困敦八月,凡一年有奇。〕

〔周自以为周虢guó叔之后。春秋、战国之世,传记谓虢叔之后有国者为虢公,后谓之郭公,虢、郭音相近也。虞大夫宫之竒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郭之得姓本于周,故建国号曰周,通鉴因谓之后周。〕

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上〔姓郭氏,讳威,邢州尧山人。父简,事晋为顺州刺史。〕

广顺元年(辛亥,九五一)

1春,正月,丁卯,汉太后下诰,授监国符宝,即皇帝位。监国自皋门入宫,〔皋门,大梁城外村名。〕即位于崇元殿,制曰:「朕周室之裔,虢叔之后,国号宜曰周。」改元,大赦。杨邠、史弘肇、王章等皆赠官,官为敛葬,〔杨邠等死见上卷上年。为,于伪翻。敛,力赡翻。〕仍访其子孙叙用之。凡仓场、库务掌纳官吏,无得收斗余、称耗。〔斗余,槩量之外,又取其余也。称耗,称计斤钓石之外,又多取之以备耗折。今悉除之,矫王章苛敛之弊也。称,尺证翻。〕旧所羡余物,悉罢之。〔羡,弋战翻。羡余,唐之流弊也,至五季而愈甚。〕犯窃盗及奸者,并依晋天福元年以前刑名,罪人非反逆,无得诛及亲族,籍没家赀。矫史弘肇虐刑之弊也。〕唐荘宗、明宗、晋髙祖,各置守陵十戸,汉髙祖陵軄员、宫人,时月荐享及守陵户并如故。初唐衰多盗,不用律文,更定峻法,窃盗赃三匹者死,晋天福中加至五匹。奸有夫妇人,无问强、和,男女并死。〔强,谓男以威力加女,女不得已而与之通奸者。和,谓男女相慕,欲动情生而通奸者。〕汉法窃盗一钱以上皆死,又罪非反逆,徃徃族诛、籍没。故帝即位,首革其弊。(新官上任,发福利,除恶法,拜贤长,三把火。

初杨邠以功臣、国戚为方镇者,多不闲吏事,〔闲,习也。〕乃以三司军将补都押牙、孔目官、内知客,其人自恃敇补,多专横,〔横,下孟翻。〕节度使不能制;至是悉罢之。

帝命史弘肇亲吏上党李崇矩访弘肇亲族,崇矩言:「弘肇弟弘福今存。」初,弘肇使崇矩掌其家赀之籍,由是尽得其产,皆以授弘福。帝贤之,使隶皇子荣帐下。

2戊辰,以前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权武宁节度使。

3汉李太后迁居西宫,按薛史,汉太平宫葢即西宫。〕己巳,上尊号曰昭圣皇太后。上,时掌翻。〕

4开封尹兼中书令刘勲卒。

5癸酉,加王峻同平章事。

6以卫尉卿刘皥主汉隠帝之丧。〔刘勲既卒,它无亲属故也。〕

7初,河东节度使兼中书令刘崇闻隐帝遇害,欲举兵南向,闻迎立湘阴公,乃止,曰:「吾儿为帝,吾又何求!」太原少尹李骧阴说崇曰:说,式芮翻。〕「观郭公之心,终欲自取,公不如疾引兵逾太行,据孟津,俟徐州相公即位,湘阴公本镇徐州,故称之。〕然后还镇,则郭公不敢动矣。不然,且为所卖。」崇怒曰:「腐儒,欲离间吾父子!」命左右曳出斩之。〔间,古苋翻。曵,读曰拽,音羊列翻。〕骧呼曰:「吾负经济之才而为愚人谋事,〔呼,火故翻。为,于伪翻。〕死固甘心!家有老妻,愿与之同死。」崇并其妻杀之,且奏于朝廷,示无二心。及赟废,崇乃遣使请赟归晋阳。诏报以「湘阴公比在宋州,〔比,毗至翻。〕今方取归京师,必令得所,公勿以为忧。公能同力相辅,当加王爵,永镇河东。」

巩廷美、杨温闻湘阴公赟失位,奉赟妃董氏据徐州拒守,以俟河东援兵,〔刘赟令巩廷美等守徐州事,始见上卷上年。〕帝使赟以书谕之。廷美、温欲降而惧死,〔降,戸江翻。〕帝复遗赟书曰:「爰念斯人尽心于主,〔复,扶又翻。遗,唯李翻。主谓刘赟。〕足以赏其忠义,何由责以悔尤,俟新节度使入城,〔新节度使,谓王彦超。〕当各除刺史,公可更以委曲示之。」末主帅以手书谕示将佐,率谓之委曲。〕(化解矛盾

8契丹之攻内丘也,〔事见上卷上年。〕死伤颇多,又值月食,军中多妖异,契丹主惧,不敢深入,引兵还,〔胡人用兵,以月为候,月食又多妖异,故惧而不敢进。妖,一遥翻。还,从宣翻,又如字。〕遣使请和于汉。会汉亡,安国节度使刘词送其使者诣大梁,帝遣左千牛卫将军朱宪报聘,且叙革命之由,以金器、玉带赠之。

9帝以邺都镇抚河北,控制契丹,欲以腹心处之。处,昌吕翻。〕乙亥,以宁江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王殷为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同平章事,领军如故,仍领侍卫亲军。〕仍以侍卫司从赴镇。

10丙子,帝帅百官诣西宫,为汉隐帝举哀成服,皆如天子礼。去年迁隠帝梓宫于西宫,事见上卷。帅,读曰率。为,于伪翻。〕

11慕容彦超遣使入贡,帝虑其疑惧,赐诏慰安之,曰:「今兄事已至此,言不欲繁,望弟扶持,同安亿兆。」汉祖,慕容彦超之兄也,今兄薛史作令兄,当从之。〕

12戊寅,杀湘阳公于宋州。(后汉湘阴公刘赟(yūn)(公元?~951年2月24日):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养子,未即位就被废黜后毒死,且葬处不明。他原为刘知远的侄子,后由刘知远收为养子。刘承佑于公元950年11月被郭允明杀死后,群臣决定立刘知远子、前开封尹刘承勋为帝。这时,刘承勋正重病卧床不起,又改立刘赟为帝。时刘赟为徐州节度使,获悉立他为帝的消息后,便起程赴京准备即位。他才走到宋州,郭威已经抢先一步进入都城,逼迫太后下诏封自己为"监国",夺取了朝政大权,并以太后名义下诏废黜了刘赟,降封刘赟为开府议同三司、检校太师上柱国、湘阴公,又遣部将郭崇威到宋州,将刘赟囚禁起来。公元951年正月,刘赟生父、河东节度使刘崇闻知郭威夺位灭汉,便在晋阳称帝,国号北汉,以与郭威对抗。郭威怕留着刘赟会成后患,于戊寅日命宋州节度使李洪义秘密毒死了刘赟。

是日,刘崇即皇帝位于晋阳,刘崇,汉祖母弟也。〕仍用干佑年号,所有者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十二州之地。宋白曰:宪州,故楼烦监牧,唐昭宗龙纪元年,李克用奏置宪州。宋太宗之平太原,折御卿自府州会兵攻刘继元,先克岢岚军,次克隆州,次克岚州,则隆州盖晋、汉间所置,其地在岢岚、岚谷之间。沁,千鸩翻。〕以节度判官郑珙为中书侍郎,珙,居勇翻。〕观察判官荥阳赵华为户部侍郎,并同平章事。以次子承钧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太原尹,以节度副使李存瑰为代州防御使,裨将武安张元徽为马步军都指挥使,九域志:武安县属洛州,在州西九十五里。〕陈光裕为宣徽使。

北汉主谓李存瑰、张元徽曰:通鉴书岭南之汉为南汉,河东之汉为北汉。〕「朕以高祖之业,一朝坠地,今日位号,不得已而称之。顾我是何天子,汝曹是何节度使邪!」由是不建宗庙,祭祀如家人,宰相俸钱月止百缗,节度使止三十缗,按唐世百官俸钱,自会昌以后,不复増减,三师二百万,三公百六十万,侍中百五十万,中书令、两省侍郎、两仆射东宫三师百四十万,尚书、御史大夫、东宫三少百万,节度使三十万。至梁开平五年,宰臣俸二百千。后唐同光四年,定节度副使每月料钱四十千,则节度使当又多。今北汉主皆减其数。俸,扶用翻。〕自余薄有资给而已,故其国中少廉吏。〔少,诗沼翻。〕

客省使河南李光美尝为直省官,〔三省有直省官,凡百官诣宰相,皆差直省官引接,其职则外镇客司通引之职也。〕颇谙故事,〔谙,乌含翻。〕北汉朝廷制度,皆出于光美。

北汉主闻湘阴公死,哭曰:「吾不用忠臣之言,以至于此!」为李骧立祠,为,于伪翻。〕岁时祭之。

14己卯,以太师冯道为中书令,加窦贞固侍中,苏禹珪司空。

15王彦超奏遣使赍敕诣徐州,巩廷美等犹豫不肯启关,诏进兵攻之。

16帝谓王峻曰:「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丧,息浪翻。〕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命峻疏四方贡献珍美食物,庚辰,下诏悉罢之。按薛史本纪:诏『应天下州府旧贡滋味食馔之物,所宜除减。其两浙进细酒、海味、姜瓜、湖南子茶、乳糖、白沙糖、橄榄子,镇州髙公米、水梨,易定栗子,河东白杜梨、米粉、菉豆粉、玉屑籸子麫,永兴御田红秔米、新大麦麫,兴平蘓栗子,华州麝香、羚羊角、熊胆、獭肝、朱柿、熊白,河中树红枣、五味子、轻饧。同州石?饼,晋、绛蒲萄、黄消梨,陜府鳯栖梨,襄州紫姜、新笋、橘子,安州折粳米、糟味,青州水梨,河阳诸杂果子,许州御李子,郑州新笋、鹅梨,懐州寒食杏仁,申州蘘荷,亳州萆薢,沿淮州郡淮白鱼,今后不须进奉。』〕其诏略曰:「所奉止于朕躬,所损被于甿庶。」[méng shù]百姓。《南史·循吏传序》:“自此方内晏安,甿庶蕃息。”《新唐书·张九龄传》:“甿庶,国家之本。”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灾厉流行,甿庶焦灼。” 清 方苞 《周官辨伪二》:“每见甿庶之家,嫠者改适,猜衅丛生,变诈百出,由是而成狱讼者十四三焉。”被,皮义翻。甿,谟耕翻。〕又曰:「积于有司之中,甚为无用之物。」又诏曰:「朕生长军旅,〔长,知两翻。〕不亲学问,未知治天下之道,〔治,直之翻。〕武官有益国利民之术,各具封事以闻,咸宜直书,勿事辞藻。」帝以苏逢吉之第赐王峻,峻曰:「是逢吉所以族李崧也!」事见二百八十八卷汉干佑元年。〕辞而不处。使王峻处权势之间,皆以是心处之,必不至有商州之祸矣。处,昌吕翻。〕

17初,契丹主北归,〔见二百八十七卷汉髙祖天福十二年。〕横海节度使潘聿捻弃镇随之,契丹主以聿捻为西南路招讨使。及北汉主立,契丹主使聿捻遗刘承钧书。〔遗,唯季翻。〕北汉主使承钧复书,称:「本朝沦亡,绍袭帝位,欲循晋室故事,求援北朝。」〔晋室故事,谓晋祖事契丹以求援故事也。朝,直遥翻;下同。〕契丹主大喜。北汉主发兵屯阴地、黄泽、团柏。〔屯阴地者,欲窥晋、隰;屯黄泽者,欲窥邢、赵;屯团柏者,欲窥镇、定。〕丁亥,以承钧为招讨使,与副招讨使白从晖、都监李存瑰将步骑万人寇晋州。从晖,吐谷浑人也。                                                 

18郭崇威更名崇,曹威更名英。〔皆避帝名也。更,工衡翻。〕

19二月,丁酉,以皇子天雄牙内都指挥使荣为镇宁节度使,选朝士为之僚佐,以侍御史王敏为节度判官,右补阙崔颂为观察判官,校书郎王朴为掌书记。〔为王朴见任于世宗张本。〕颂,协之子;〔崔协相后唐明宗。〕朴,东平人也。

20戊戌,北汉兵五道攻晋州,节度使王晏闭城不出。刘承钧以为怯,蚁附登城。晏伏兵奋击,北汉兵死伤者千余人。承钧遣副兵马使安元宝焚晋州西城,元宝来降。承钧乃移军攻隰州。〔九域志:晋州西北至隰州二百五十里。〕癸卯,隰州刺史许迁遣步军都指挥使耿继业迎击北汉兵于长寿村,〔唐武徳二年,分隰州石楼置长寿县,贞观元年省入石楼。〕执其将程筠等,杀之。未几,〔几,居岂翻。〕北汉兵攻州城,数日不克,死伤甚众,乃引去。迁,郓州人也。

21甲辰,楚王希萼遣掌书记刘光辅入贡于唐。〔考异曰:湖湘故事,光辅作光翰,今从十国纪年。〕

22帝悉出汉宫中宝玉器数十,碎之于庭,曰:「凡为帝王,安用此物!闻汉隐帝日与嬖宠于禁中嬉戏,珍玩不离侧,〔嬖,卑义翻,又必计翻。离,力智翻。〕兹事不远,宜以为鉴!」仍戒左右,自今珍华悦目之物,无得入宫。

23丁未,契丹主遣其臣袅骨支与朱宪偕来,贺即位。〔欧史作?朱宪使契丹,见上正月。〕

24戊申,敕前资官各听自便居外州。汉隐帝干佑二年冬,杨邠奏前资官分居两京,事见二百八十八卷。〕

25陈思让未至湖南,马希萼已克长沙。思让留屯郢州,敕召令还。去年十一月,汉朝议发兵救潭州,内难作而不果。刘、郭易姓之际,必未暇遣将南畧,未知陈思让为谁朝所遣,当考。按薛史:周太祖登极,遣陈思让帅偏师至安、郢,以图进取,长沙陷,乃班师,则帝所遣也。〕

26丁巳,遣尚书左丞田敏使契丹。北汉主遣通事舍人李巩言使于契丹;〔巩,俗辩字,从功从言。宋景文手记曰:北齐时里俗多作伪字,始以巧言为辩。至隋有柳巩。其字又以巩易巧矣。〕乞兵为援。

27诏加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中书令,遣翰林学士鱼崇谅诣兖州谕指。崇谅,即崇远也。〔鱼崇谅先因避汉祖讳改名。〕彦超上表谢。三月,壬戌朔,诏报之曰:「向以前朝失德,少主用谗,〔少,诗照翻。〕仓猝之间,召卿赴阙。卿即奔驰应命,信宿至京,救国难而不顾身,闻君召而不俟驾;〔难,乃旦翻。〕以至天亡汉祚,兵散梁郊,降将败军,相继而至,卿即便回马首,径返龟阴。〔兖州在龟山之阴。慕容彦超赴大梁。还兖州事。并见上卷上年。〕为主为时,为,于伪翻。〕有终有始。所谓危乱见忠臣之节,疾风知劲草之心。若使为臣者皆能如兹,则有国者谁不欲用!所言朕潜龙河朔之际,平难浚郊之时,难,乃旦翻。浚郊谓大梁之郊。大梁有浚水,诗云:孑孑干旄,在浚之郊。韩愈从董晋于汴州,赋曰:非天子之洵美兮,吾何为乎浚之都!〕缘不奉示喻之言,亦不得差人至行阙。且事主之道,何必如斯!若或二三于汉朝,〔朝,直遥翻。〕又安肯忠信于周室!以此为惧,不亦过乎!卿但悉力推心,安民体国,事朕之事,如事故君,不惟黎庶获安,抑亦社稷是赖。但坚表率,未议替移。由衷之诚,言尽于此。」〔以慕容彦超不自安,故以此诏抚谕之。〕

28唐以楚王希萼为天策上将军、武安、武平、静江、宁远节度使兼中书令、楚王,以右仆射孙忌、客省使姚凤为册礼使。〔孙忌即孙晟。欧史曰:晟一名忌,又名鳯。〕

29丙寅,遣前淄州刺史陈思让将兵戍磁州,扼黄泽路。〔磁州西北当黄泽闗路口。磁,墙之翻。〕

30楚王希萼既得志,多思旧怨,杀戮无度,昼夜纵酒荒淫,悉以军府事委马希崇。希崇复多私曲,政刑紊乱。〔复,扶又翻。紊音问。〕府库既尽于乱兵,籍民财以赏赍士卒,或封其门而取之,士卒犹以不均怨望。虽朗州旧将佐从希萼来者,亦皆不悦,有离心。

刘光辅之入贡于唐也,〔入贡见上月。〕唐主待之厚,光辅密言:「湖南民疲主骄,可取也。」唐主乃以营屯都虞候边镐为信州刺史,将兵屯袁州,潜图进取。

小门使谢彦颙,〔颙,鱼容翻。考异曰:湖州故事作谢彦叙,周羽冲三楚新録作谢延泽,今从十国纪年。〕本希萼家奴,以首面有宠于希萼,〔首面,龙阳之色也。〕至与妻妾杂坐,恃恩专横。〔横,戸孟翻。〕常肩随希崇,或拊其背,〔记曲礼: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注云:肩随者与之并行差退。若拊背,则狎之矣。〕希崇衔之。故事,府宴,小门使执兵在门外。希萼使彦颙预坐,或居诸将之上,诸将皆耻之。(日常一言一行,在官场上当慎重,要符合身份。)

希萼以府舍焚荡,命朗州静江指挥使王逵、副使周行逢帅所部兵千余人治之,〔帅,读曰率;下同。治,直之翻。〕执役甚劳,又无犒赐,〔犒,苦到翻。〕士卒皆怨,窃言曰:「囚免死则役作之。我辈从大王出万死取湖南,何罪而囚役之!且大王终日酣歌,岂知我辈之劳苦乎!」逵、行逢闻多,相谓曰:「众怨深矣,不早为计,祸及吾曹。」壬申旦,帅其众各执长柯斧、白梃,逃归朗州。时希萼醉未醒,左右不敢白。癸酉,始白之。希萼遣湖南指挥使唐师翥zhù将千余人追之,不及,直抵朗州。〔柯,斧柄也。梃,徒鼎翻。〕逵等乘其疲乏,伏兵纵击,士卒死伤殆尽,师翥脱归。〔翥,章恕翻。〕(这些人争权夺利,全为一己之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