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明代货币白银化与社会变革

 雾海中的漫游者 2019-08-17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变革转型时期。以货币白银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变迁是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深刻影响了明代社会经济结构、国家赋税制度、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

明代确立了白银的本位货币地位

在我国的货币发展史上,白银从贵重商品变成货币体系中的主要货币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文成认为,首先应区分白银货币化和货币白银化这两个概念。白银货币化指的是作为商品的白银,由商品变成货币的过程。而货币白银化指的是在货币体系中白银的作用越来越大,白银在货币体系中成为主要货币,地位逐渐增强的过程。宋金时期,白银已经成为货币形式之一。元朝时期,白银在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到了明代,白银在财政中的地位空前提高,银两成为国家财政收支的统一统计单位。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倪玉平告诉记者,明正统元年(1436),政府征收金花银,规定“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当时,湖广、两广等地应征米麦四百余万石,共折银百万余两。政府公开征银,表明白银已经进入流通市场并取得了合法身份。此后,随着赋税折银和工匠服役折银的普遍推行,民间基层商品交易活跃,货币白银化逐步形成。到隆庆元年(1567),政府直接规定,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这标志着国家承认了白银货币的合法地位,白银作为主要的货币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与这个进程相配合的,是明代赋役征收的白银化。明代后期,白银已成为最主要的流通手段,遍及国家经济各个领域。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恂诚表示,明初是禁用金银作为货币的,当时实行一种宝钞加钱币的货币制度。随着宝钞制度的弊端日益严重,白银逐渐为市场和政府所接受。1436年,明朝政府“驰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一条鞭法”规定各项赋税皆用银折纳,更确立了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地位。欧美国家以菲律宾和日本为通道,以白银购买中国的绸缎和瓷器等商品。向中国出口白银,影响了中国的货币体系。

白银货币化符合明代社会需要

明代的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倪玉平告诉记者,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较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的货币制度也是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中国的货币形态较为复杂,长期以铜钱为主要流通手段,但铜钱又一直不是唯一的货币。尤其是铜钱并非贮藏财富的最佳载体,民间藏富主要靠金银。大致来说,中国古代的货币形态,经历了战国秦汉的金钱并用阶段、魏晋隋唐的钱帛并用阶段、宋元明初的钱钞共存阶段和明中叶至清的银钱共用阶段。实际上,白银货币化发端于南宋,经过几百年的酝酿,特别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日本和南美洲白银大量输入,使白银货币化具备了条件。而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宗商品交易的存在,则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客观社会需要。

在杜恂诚看来,中国社会从宋代发行交子起,到明中叶白银货币化之前,纸币有过500多年的历史。明初也是发行纸币,实行钱钞货币制度。因为缺乏有效的制度限制纸币的发行,当政者总是周期性地滥发纸币,引起恶性通胀。明代从禁银到逐渐驰禁,直至财政收支均以白银为标准。这是中国社会对货币制度进行反思的结果。从外部环境来看,西方价格革命以来,白银数量剧增。西方国家需要在世界上找到新的白银扩散地。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被完全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但通过被官方允许的贡舶贸易及走私贸易等有限渠道,西方白银依然能够流入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万明认为,15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内部发生重大变化,货币白银化奠定了白银在流通领域的主币地位,国家财政体系从以实物和力役为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的转变,意味着中国从古代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转型。

探索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视角

随着明代白银从非法货币向事实上的合法货币过渡,白银开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引发了社会变迁,而且通过海外贸易拓展了明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杜恂诚表示,明代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一,有利于币值的长期相对稳定。相对于周期性贬值的纸币,白银货币的稳定性是毋庸置疑的,这种货币的稳定性对于维持社会生活的稳定性,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满足了大宗贸易对货币的需要。白银作为货币顺应了市场的发展和大宗货物交易的需求。其三,有利于财税制度的相对稳定。“一条鞭法”规定以白银收税,保证了税收和国家财政的相对稳定性。

倪玉平告诉记者,明代市场上获得白银的主要途径,一种是通过国内开采冶炼,如云南、浙江和福建等地都有银矿分布,另一种更为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海外贸易获得。隆庆开关之后,大量白银作为世界货币流入中国,国内统一市场由此逐步形成,并通过广州、澳门等港口,将中国与日本及欧洲、拉丁美洲紧密联系起来。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大批输往海外,世界白银主产地日本和墨西哥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此时的中国,是全球化经济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与世界经济体系的互动,必然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明代中国社会开始缓慢地由比较单一的农业社会结构向农、工、商多元社会结构转变。这一深刻的社会转型也在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转变显露出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曙光。

万明认为,晚明时期,当中国社会面临重大变迁的同时,世界也正处于全球化的开端。中国以社会自身发展的巨大白银需求为拉力,以享誉世界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为依托,积极拓展海上丝绸之路,与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连接起来。白银货币化证明了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强劲的内部驱动力,晚明中国加入世界体系,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明代中国与世界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进程的趋向性发展是一致的,中国在与全球的互动中前行,为全球化开端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