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认证网友“茂森林9”在我的“七律二手”后面留言: 佔座書包挨美女,聯床夜話出幽靈。考逢難處傳團紙,酒到高時雜哭聲。旧体格律诗要三个方面过硬:押韵、平仄、对仗。朋友突出问题是对仗:以上,书包与夜话,接下来:团纸与哭声,对仗相当勉强。 这里,有必要说说格律诗的对仗问题。格律诗的对仗,貌似很简单,说起来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其实不尽然,当中的名堂还是比较多的。既不能对得太死,也不能对得太宽。对得太死则呆,如果非要“云对雨,雪对风,大地对长空”,那是初学者。对仗难就难在对词性的判断。前人诗中的词性,其实是比较灵活的。一个字,往往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要看具体的语境。因此,在搞不太清楚一个词语可与哪些词语对仗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查看前人的作品。看前人是怎么对仗的。 具体到这个网友提出的问题。书包对夜话,团纸对哭声,是否“相当勉强”呢?这里,书包和团纸两词比较新,前人作品中难查到,但夜话和哭声,都是前人的常用词。因此不妨先查查夜话和哭声,前人都是和哪些词对仗的。 先看“夜话”: 1 除夜宿桐庐(宋·方岳) 无处不曾供夜话,有田谁肯废春耕。年华俱在客中过,只为天公乞一晴。 夜话对春耕,非常工稳。夜对春,都是时令,话对耕,都是动词。同样道理的还有夜话对春游。 2 蓬阁多余暇,天寒懒出门。宴眠书幌静,夜话地炉温。 3 答周循州(宋·苏轼) 未敢叩门求夜话,时叨送米续晨炊。知君清俸难多辍,且觅黄精与疗饥。 夜话对晨炊,跟夜话对春耕道理一样。 4 挽方处士(宋·陈宓) 满架诗书供夜话,一园花柳送春醪。年开八帙诚何憾,无奈亲姻自惨骚。 5 和王和礼留别韵(宋·胡仲参) 鸡黍几番陪夜话,莺花一路伴伶声。秦溪溪上无风浪,好与白鸥寻旧盟。 夜话对伶声。这里夜当名词,且与非时令字伶相对。话也当名词,与声相对。 6 永新道中会曾时仲叙旧(宋·曾丰) 黄卷孰非归领会,青云终不负襟期。相逢有一设不尽,前此区区枉梦思。 夜话对秋怀。夜对秋,时令。话对怀,很难说是动词还是名词。 7 沙陇过郑太史邦任(清·丘逢甲) 故家闽粤乡音古,遗事咸同夜话长。莫道岭东耆旧少,眼中还有鲁灵光。 夜话对乡音。与对伶声相类。 8 李恒岳妻兄自蔚来访喜而赠之(清·魏象枢) 顾我廉名承义重,于今言路报恩疏。祇应早晚归休去,莫累高贤更拮据。 夜话对晚年。 9 夜坐丛碧亭(清·范咸) 一卷新诗迟夜话,半瓶浊酒冷春盘。更残莫便思高卧,梅影昏黄正好看。 10 胥江舟次赠蒋伯生(清·袁棠) 方舟留夜话,孤烛照天涯。挥手愁明发,纷纷散晓鸦。 从上面这些前人实例可以看出,夜对春、秋、朝、晚等时令最工,但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以不对时令。话可对动词,也可对名词。我认为对动词更工些。而书包的包字,既可作动词,亦可作名词。故夜话对书包并无不可。 至于“哭声”,则更好判断了。哭可作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声则作名词。 例如: 1 答卢虔故园见寄(唐·孟郊) 乱后故乡宅,多为行路尘。因悲楚左右,谤玉不知珉。 哭声对别容。哭对别,动词。声对容,甚工。 2 文宗皇帝挽词三首 其三(唐·姚合) 关河佳气散,夷夏哭声连。寂寞玄宫闭,朝昏千万年。 3 送时暹避难适荆南(唐·钱起) 驻马恋携手,隔河闻哭声。相思昏若梦,泪眼几时明。 哭声对携手。哭对携,动词。 4 隔墙吹箫悲深有作(宋·李新) 归休最病良田少,侵老终怜季子多。无命无才犹有友,但怜雄辩正悬河。 哭声对哀泪。哭对哀,形容词。 5 岐阳三首 其二(金末元初·元好问)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6 四月十三日(元·张翥) 惟将孔达解,竟遣夙沙烹。满眼黄尘暮,悲风惨淡生。 7 夏夜閒步(元·胡天游) 月暗荒村愁有虎,烟迷行树看如兵。羁怀世故千忧集,竟夕徬徨睡未成。 哭声对渔火。 8 书事五首(壬午) 其四(清·雷钟德) 胡骑数传边报急,秦庭可有哭声闻。圣恩宽大惟行赏,敕赐金钱策战勋。 哭声对边报。 综上,哭声可以对边报,对来信,自然也可以对团纸。团可解作动词,也可解作形容词。 对仗看似简单,还真需要下功夫,知道哪些可以灵活,哪些必须坚守。初学者往往要么过于求稳,对得呆板;要么对词性理解不透,对得过宽过泛甚至根本不对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