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格律诗的对仗——兼答一位留言的网友

 江山携手 2019-08-17

今天,有认证网友“茂森林9”在我的“七律二手”后面留言:

佔座書包挨美女,聯床夜話出幽靈。考逢難處傳團紙,酒到高時雜哭聲。旧体格律诗要三个方面过硬:押韵、平仄、对仗。朋友突出问题是对仗:以上,书包与夜话,接下来:团纸与哭声,对仗相当勉强。

这里,有必要说说格律诗的对仗问题。格律诗的对仗,貌似很简单,说起来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其实不尽然,当中的名堂还是比较多的。既不能对得太死,也不能对得太宽。对得太死则呆,如果非要“云对雨,雪对风,大地对长空”,那是初学者。对仗难就难在对词性的判断。前人诗中的词性,其实是比较灵活的。一个字,往往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要看具体的语境。因此,在搞不太清楚一个词语可与哪些词语对仗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查看前人的作品。看前人是怎么对仗的。

具体到这个网友提出的问题。书包对夜话,团纸对哭声,是否“相当勉强”呢?这里,书包和团纸两词比较新,前人作品中难查到,但夜话和哭声,都是前人的常用词。因此不妨先查查夜话和哭声,前人都是和哪些词对仗的。

先看“夜话”:

1 除夜宿桐庐(宋·方岳)
才有佳山便歇程,岛烟汀雨正关情。世于吾道亦聊尔,我与梅花各瘦生。

无处不曾供夜话,有田谁肯废春耕。年华俱在客中过,只为天公乞一晴。

夜话对春耕,非常工稳。夜对春,都是时令,话对耕,都是动词。同样道理的还有夜话对春游。

2 蓬阁多余暇,天寒懒出门。宴眠书幌静,夜话地炉温。

  瓯触烹茶鼎,瓢浮著酒盆。翻同未应举,嵩洛住山村。
夜话对宴眠,话对眠,都是动词。

3 答周循州(宋·苏轼)
蔬饭藜床破衲衣,扫除习气不吟诗。前生自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

未敢叩门求夜话,时叨送米续晨炊。知君清俸难多辍,且觅黄精与疗饥。

夜话对晨炊,跟夜话对春耕道理一样。

4 挽方处士(宋·陈宓)
早岁功名摘颔毛,盛年丘腹壮心豪。宁知天上台躔贵,不换山中处士高。

满架诗书供夜话,一园花柳送春醪。年开八帙诚何憾,无奈亲姻自惨骚。
夜话对春醪。话对醪,与上面几例不同,这里话当成了名词。也可理解为,主对一字,另一字从宽。这里主对夜和春。

5 和王和礼留别韵(宋·胡仲参)
归骑匆匆十日程,客身犹自恋桐城。未应江左追王建,且去隆中卧孔明。

鸡黍几番陪夜话,莺花一路伴伶声。秦溪溪上无风浪,好与白鸥寻旧盟。

夜话对伶声。这里夜当名词,且与非时令字伶相对。话也当名词,与声相对。

6 永新道中会曾时仲叙旧(宋·曾丰)
数自倾心结友时,几离还合合还离。三年夜话灯知尔,千里秋怀月鉴之。

黄卷孰非归领会,青云终不负襟期。相逢有一设不尽,前此区区枉梦思。

夜话对秋怀。夜对秋,时令。话对怀,很难说是动词还是名词。

7 沙陇过郑太史邦任(清·丘逢甲)
拿舟来访郑公乡,路入前溪打桨忙。文字千秋宗太史,江山百里控潮阳。

故家闽粤乡音古,遗事咸同夜话长。莫道岭东耆旧少,眼中还有鲁灵光。

夜话对乡音。与对伶声相类。

8 李恒岳妻兄自蔚来访喜而赠之(清·魏象枢)
握手东庄一载余,劳君远过旅人居。晚年难得同心侣,夜话如看太古书。

顾我廉名承义重,于今言路报恩疏。祇应早晚归休去,莫累高贤更拮据。

夜话对晚年。

9 夜坐丛碧亭(清·范咸)
小院层阴十笏宽,行吟屋角绕回阑。故邀檐月花间照,不畏帘风竹里寒。

一卷新诗迟夜话,半瓶浊酒冷春盘。更残莫便思高卧,梅影昏黄正好看。
夜话对春盘。

10 胥江舟次赠蒋伯生(清·袁棠)
回乡仍作客,旧业已无家。公子衣犹葛,高堂鬓欲华。

方舟留夜话,孤烛照天涯。挥手愁明发,纷纷散晓鸦。
夜话对天涯。

从上面这些前人实例可以看出,夜对春、秋、朝、晚等时令最工,但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以不对时令。话可对动词,也可对名词。我认为对动词更工些。而书包的包字,既可作动词,亦可作名词。故夜话对书包并无不可。

至于“哭声”,则更好判断了。哭可作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声则作名词。

例如:

1 答卢虔故园见寄(唐·孟郊)
访旧无一人,独归清雒春。花闻哭声死,水见别容新。

乱后故乡宅,多为行路尘。因悲楚左右,谤玉不知珉。

哭声对别容。哭对别,动词。声对容,甚工。

2 文宗皇帝挽词三首 其三(唐·姚合)
龙归攀不得,髯在侍臣边。彻奠新阡起,登山吉从全。

关河佳气散,夷夏哭声连。寂寞玄宫闭,朝昏千万年。
哭声对佳气。哭对佳,形容词。声对气,甚工。

3 送时暹避难适荆南(唐·钱起)
三叹把离袂,七哀深我情。云天愁远别,豺虎拥前程。

驻马恋携手,隔河闻哭声。相思昏若梦,泪眼几时明。

哭声对携手。哭对携,动词。

4 隔墙吹箫悲深有作(宋·李新)
撄心人事细如蓑,浑有童心奈老何。湿雪尽随哀泪堕,清箫不与哭声和。

归休最病良田少,侵老终怜季子多。无命无才犹有友,但怜雄辩正悬河。

哭声对哀泪。哭对哀,形容词。

5 岐阳三首 其二(金末元初·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木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哭声对来信。哭对来,动词。

6 四月十三日(元·张翥)
白丁驱上城,徒手不能兵。斗将无人色,行涂多哭声。

惟将孔达解,竟遣夙沙烹。满眼黄尘暮,悲风惨淡生。
哭声对人色。因声对色甚工,哭对人则可宽。

7 夏夜閒步(元·胡天游)
野色寥寥一犬鸣,戍楼初鼓绝人行。哭声未断歌声起,渔火将残鬼火明。

月暗荒村愁有虎,烟迷行树看如兵。羁怀世故千忧集,竟夕徬徨睡未成。

哭声对渔火。

8 书事五首(壬午) 其四(清·雷钟德)
水陆军声羽檄纷,诏书特起故将军。但闻巴蜀索军实,不见旌旗卷塞云。

胡骑数传边报急,秦庭可有哭声闻。圣恩宽大惟行赏,敕赐金钱策战勋。

哭声对边报。

综上,哭声可以对边报,对来信,自然也可以对团纸。团可解作动词,也可解作形容词。

对仗看似简单,还真需要下功夫,知道哪些可以灵活,哪些必须坚守。初学者往往要么过于求稳,对得呆板;要么对词性理解不透,对得过宽过泛甚至根本不对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